上科大申请专利中75%都有大学生名字,专利许可连续六年居全国高校前列
给“敢闯的年轻人”创业底气勇气
与三百多家“政产学研金服用”机构协同创新,形成“技术—专利—产品—产业”闭环
建校仅12年的上海科技大学累计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署名论文109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迄今申请专利2298件,75%都有大学生的名字,专利许可合同金额累计70多亿元,专利许可连续六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这是记者从昨天举行的“为国担当 勇为尖兵”先进事迹报告会(科技专场)上获得的最新消息。
这所中国最年轻的“双一流”高校,背后的活力密码是什么?
累计孵化公司67家,早期创业融资额近22亿元,目前有约30%初创企业正在首轮融资——历经六年耕耘,上海科技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OTT)已成为学校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这一独特的高校专利转化闭环体系,通过接轨国际规则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突破“纸变钱”难题,激活创新策源的不竭动力。
上海科技大学孵化企业影眸科技成立5年已完成数千万美元融资。2020年刚成立时,这支“在读”创业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从最初致力于数字人、数字角色,到三维生成,团队一直在针对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需求作出敏锐判断和优化布局。
影眸科技的成功不是偶然,背后支撑着他们的,是上科大成果转化的“核心引擎”——OTT。OTT有一句金句:“当你有创业需求时,我们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支持。”
影眸科技的首席技术官、创始人之一张启煊毕业于上科大智能视觉与数据中心。回忆起初创时期,张启煊说,上科大孵化器免费提供了一个办公场地。“同时,我们还可以共享实验室资源、孵化器资源,帮我们节省了一部分成本。”
遇到技术瓶颈?OTT牵线教授团队,手把手解决难题。缺资金缺资源?OTT带着他们对接投资人,帮着打磨商业计划书。
除了场地、成本等有形的支持,宽容失败的创业环境,则给了影眸科技不断试错、不断成长的空间,让他们对未来有更坚定的信心。“我们要的不是完美项目,而是给‘敢闯的年轻人’试错的底气,哪怕错了,也有学校托底。”上海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江舸说。
日渐成熟的基因编辑技术,如今成为治愈地中海贫血患者的救命技术。截至目前,上科大陈佳教授团队利用“碱基编辑疗法”让19位重型地贫患者重获新生。陈佳的身份既是大学教授,也是正序生物的创始人。
目前,正序生物完成了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以及近3亿元A轮融资,已与上科大签署总金额逾1.7亿元的专利组合全球独占许可协议。
这背后离不开OTT的“慧眼”。在OTT,还有第二句金句:“当你自己都不知道有创业潜力时,我们为你洞察先机。”在上科大,科研成果转化各环节各司其职——教授搭台、毕业生唱戏、具有创业能力的产业人员负责运营。只要研究成果有价值,学校就支持其申请专利。
在江舸看来,OTT模式的成功离不开三个核心关键词:一是“跨界”,整合大学创新资源、产业资源、资本投入、政府服务有机融合的创新创业生态;二是“转化”,践行有效的机制模式,真正高效地推动成果转化;三是“闭环”,闭环运营高质量知识产权、推动创业实践教育、搭建开放创新平台和科创产业早期孵化器等,构建更完整的创新生态链,提升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力。
如今,上科大OTT与超过300家“政产学研金服用”机构实现了紧密合作和协同创新,形成了“技术—专利—产品—产业”的闭环。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李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