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六六
前几天,好友小林深夜给我发来微信:
“我好焦虑啊,我家孩子才五年级,班主任就建议我们开始考虑文理方向,说是有针对性地培养。可我怎么看得出来孩子适合学文还是学理呢?”
这样的困惑,相信不少家长都有。
在大家的传统观念里:学文的孩子,往往需要好的记忆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而学理的孩子,往往逻辑思维强、智商比较高。
其实,这是一种很深的误解。
孩子未来适合学文还是学理,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
表姐家的两个孩子就是很好的例子。
大女儿小雨从小就是“小书虫”,五岁就能自主阅读,七岁开始写日记,文字灵动又生动。
但她的数学成绩一直平平,对数字似乎不太敏感。
大家都断定:“这丫头天生就是学文科的料。”
而小儿子小昊则完全不同,他对积木和拼图情有独钟,四岁就能独立完成上百块的拼图。
他从小最喜欢问的就是“为什么”,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却对故事书兴趣缺缺。
家里人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小子将来肯定学理科。”
但是,结果却出乎所有人意料。
高中后,小雨偶然接触到了编程,之后便产生了浓厚兴趣。
虽然数学基础不算扎实,但她凭借出色的自学能力和毅力,最终在一场编程竞赛中获奖,大学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如今已成为一名优秀的软件工程师。
而小儿子小昊,虽然理科成绩不错,但高中时被历史课的精彩内容深深吸引,尤其痴迷于历史研究与分析,大学毅然选择了历史学专业,现在在一家研究机构做历史学者。
这两个孩子的成长轨迹,完美打破了我们对于文理分科的刻板印象。
在我们的惯性思维里:
文科包括阅读、写作、历史、政治——需要大量的记忆和文字表达能力;
而理科诸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等——需要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但真正的文科素养,远不止死记硬背,它更需要批判性思维、抽象思考能力和对人类社会的洞察力。
一位优秀的历史学家,不仅需要掌握史实,更需要通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看到本质规律,这何尝不是一种强大的逻辑能力?
真正的理科素养,也不仅仅是套公式计算,它更需要想象力、创造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更何况,天赋只是起点,一个孩子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动力。
![]()
![]()
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曾进行了一项长达十年的研究,追踪了120位在各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士。
研究发现,这些人在童年时期并未展现出特别突出的天赋,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某一领域抱有强烈的兴趣和热情,并用了很多时间来打磨和提升技能。
这意味着,早期的天赋表现未必能决定终身发展方向,而热爱才是支撑一个人走得更远的关键。
看过00后“追风少年”刘屹靖的故事。
他从小就要每天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小学时期,就观看了大量气候、地理类的纪录片,最大的愿望是毕业后做一名气象预报员。
但高考失利了,他没有如愿考上心仪的大学以及专业,只考上了一所普通院校。
但刻在骨子里的热爱却不会止息。
刘屹靖在大学期间,依然坚持自学气象科学理论知识,还经常把一些充满美学震撼力的气象拍摄下来。
他平常拍摄最多的,就是风暴。
他自豪地说,完整记录下风暴从初生到鼎盛期再到减弱的全过程,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如今的他,是中国首位职业风暴摄影师,三年行程近4万公里,作品被SCI期刊收录用作封面。
当孩子找到了骨子里真正热爱的事情,他们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往往可以支撑他们走很长很长的路。
对孩子来说,热爱什么比擅长什么,更为重要。
![]()
![]()
那么,回到文理分科的问题上,作为父母,到底该如何帮助孩子判断呢?
有句话说得好: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从上面刘屹靖的故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如果孩子非常热爱某个领域并确实展现出了一定的天赋,甚至拥有明确的职业梦想,作为家长,我们就应该积极地支持他们。
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要过度担心孩子到底擅长文科理科,以及好不好就业等问题了。
直接跟着孩子的梦想选文理科,以及专业就好。
当然,那些有天赋有机缘的孩子,更需要家长的智慧来引导、来督促。
知乎博主@弦歌缓缓曾在北京海淀当过高中老师。
她曾经有个学生,很小的时候就对历史特别感兴趣。
学生的父母也很给力,为了孩子的兴趣能得到充分发展,父母开始读史书,并将里面的历史故事,换成通俗易懂的小故事讲给孩子听。
上小学后,父母开始带着孩子逛各个地方的博物馆和历史景点,边逛边用笔记下孩子感兴趣的展品。
回家后,再根据笔记查资料,把背景故事复述给他听。
在大多数的同龄孩子忙着上各种课外班的时候,这个孩子却在父母的带领下,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上走得越来越远。
最后他也顺利地考入了一所知名大学的历史系。
好的父母就像是孩子的脚手架,为孩子提供支持和帮助。
如此,孩子才能在父母的托举下不断突破,走向更大的舞台。
![]()
![]()
话说回来,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童年时期表现出天赋,大部分的孩子的天赋可能在成年后才会逐渐显露。
想要帮助孩子分辨是学文学理,做出最好的人生选择,智慧的父母可以这样做:
1.提供多元体验,多见识世界
父母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帮助他们提供丰富的人生体验:
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文学作品,一起做科学小实验,去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没事去旅旅游见见世面。
一位清华学子的妈妈就爆料,自己从孩子5岁起,就常常带孩子去逛各种博物馆。
她经常带上面包和水,和儿子两个人一待就是一整天。
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从上古时代的水稻化石,一直到明清的瓷器她都熟记于心,给孩子讲得明明白白。
孩子站在那些青铜礼器前,站在书画碑刻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历史痕迹,社会的脉动。
鼓励孩子独立思考,不停地探索生活的多样性,体会多元的体验,才能让孩子有机会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
2.观察而非评判
父母可以从小就留意孩子的自然倾向和热情所在,但避免过早下结论“你就是学文科的料”或“你理科不行”。
从学科优势出发,看看孩子对数学、物理、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有兴趣,还是对历史、文学、语言、艺术更感兴趣,前者适合理科,后者适合文科。
从思维模式出发,理科思维擅长拆解复杂问题,按步骤推导;对数字、公式、抽象模型敏感;文科思维,对语言、文字等有较强的感知力,能从多角度解读信息;
从职业兴趣出发,对宇宙、生命、自然科学等充满好奇,可能适合走向理工领域;痴迷历史,醉心文字等,可能倾向人文领域;
学文学理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那条合适的路。
3.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需要核心的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这些能力远比具体的知识点更重要,它们是孩子未来无论选择什么方向都能成功的基石。
父母可以平常多陪孩子阅读,经常给孩子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孩子畅所欲言,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允许孩子自由探索,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开放的环境,让他们自由地发挥想象力;
平常多让孩子做家务、洗碗、收拾房间,自己洗衣服,锻炼独立技能;
孩子之间的差异,归根到底,很大程度上跟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的心力有关。
![]()
![]()
最后,回到开头的问题:孩子将来学文科还是理科,是不是从小就注定了?
我认为,孩子的确从小就会展现出某些倾向和特质,但这不意味着他们的人生道路就此确定。
每个孩子未来都有无限可能。
作为父母,相比执着于“文还是理”的选择,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既有理性思维,又有人文情怀;既懂得严谨分析,又富有创造力。
如此,让我们的孩子未来真正所向披靡。
愿我们都能看见孩子的潜力,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