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众桓法律服务
“才挣184块钱,却赔了3万?”“只赠送免费资料包,怎么也被判侵权?”,众桓在翻看国家版权局及各地方法院发布的案例时,发现几起典型的教培侵权案例。今天,我们就借着这些真实案例,把埋在教培机构日常操作里的“知产红线”摘出来。并以此为戒,展开聊聊机构应该怎么“走”,才能避免踩中红线,误入雷区。
01 你以为的小事,往往“红线”萦绕
去年下旬,北京某K12机构没拿到授权,就从网上搜集了一百多种中小学教辅电子书,包装成“提分资料包”售卖,最终判赔25万元,公开道歉并销毁所有文件;同期,上海某会计培训机构,在直播间赠送电子手册,分文未取,被法院判赔5万元;日前,广西一卖家,在二手平台销售盗版餐饮课程,总获利仅184元,最终付出3万元的代价。这些看似“省成本”的操作,却藏着三个行业的雷区。
雷区一——“赠送,不构成侵权”
“资料免费扫码即送”几乎是教培机构引流获客的标配,但上海某会计培训机构的教训则实打实地告诉我们——免费的可能更贵!该机构直播卖课时,把别人的《会计做账速查手册》做成电子版当赠品,辩称“没单独收费”,结果被法院判赔5万元。
须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里从来没把盈利当成侵权的必要条件。无论是牟取暴利,还是赔本赚吆喝,只要未经许可将资料复制、发行,就侵犯了作者的专有权利。北京机构是直接售卖,上海机构是捆绑赠送,两者殊途同归,都是未经授权的商业性使用,免费≠免罪金牌。
雷区二——“部分引用,属于合理使用”
“我没全抄,就摘了重点章节拼了个资料包”。但节选不等于合法,法律里的“合理使用”有严格边界,比如课堂上临时复印1页给学生做题,可能没问题。但把十几本教辅的核心内容拆出来汇编成所谓的“独家资料”,就会因“实质性替代原作品”构成侵权。
上海案件中,原告的手册虽然参考了公开会计准则,但章节编排、图文搭配等独创性内容,属于受保护的“汇编作品”。即使只抄了其中一部分,只要核心框架和内容一致,同样算侵权。北京机构一次性侵权148种图书,将这种“节选式抄袭”的法律风险推向了极致。
雷区三——“销量小,获利少,赔不了多少”
广西的案例彻底颠覆了“小打小闹无伤大雅”的侥幸心理。当事人通过某二手平台销售盗版餐饮教学视频,累计获利仅184.26元,最终却被判赔3万元。
这正是侵权赔偿的关键逻辑——金额不单纯按侵权方的盈利算,而是看版权方的损失、作品价值和侵权情节。法官在裁量法定赔偿金额时,会综合考量作品的类型和市场价值、侵权行为的性质和规模、侵权人的主观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持续时间,以及制止侵权行为的合理开支等因素。北京机构之所以赔25万,一是侵权规模大(涉案上百种图书),二是主观恶意明显(专门打包售卖)。
02 冰山之下:比盗版更隐蔽的三大高危场景
上述侵权雷区只是冰山一角,如果说直接售卖盗版是看得见的“明雷”,那么在日常教学和市场推广中,还潜藏着更多不易察觉的“暗雷”。
1. 教学与宣传配图:“网上搜的免费图片,怎么会侵权?”
美术老师找插画做课件、招生办用图片做海报,大多习惯百度随便搜。但去年深圳一家机构就栽了跟头——用了某图库标着“免费”的插画做招生简章,被摄影师起诉索赔。
问题出在商用和非商用的区别上。很多图库的免费只限于个人学习,一旦用于招生宣传、课程包装等商业场景,就必须拿商用授权。哪怕是AI生成的图片也不保险——如果AI训练数据里有盗版素材,或者生成的内容和某画师风格高度相似,依旧可能惹上麻烦。
2. 网课与视频素材:“截影视片段当案例,也算侵权?”
语文老师讲名著截取电视剧片段,历史老师用纪录片片段辅助教学,如果仅在线下课堂内部播放,篇幅不长且不公开传播,大概率算合理使用。但若将其剪辑嵌入在线课程,上传至视频平台或APP供学员随时点播,或在社群公然分享,行为性质就从“课堂教学”转变为“信息网络传播”,必须获得相应授权。
此前有机构把《中国通史》的片段剪进历史网课,虽注明了来源,但还是被版权方投诉下架。因为纪录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制作方所有,教学目的并不能豁免公开传播的授权义务。
3. 内部学习资料:“买正版纸质书,扫描发给学员总可以吧?”
“我花钱买了正版教辅,扫描成PDF发群里让学生打印,这总没问题吧?”,答案还真不一定。纸质书的购买权不等于电子版权,除非出版社明确允许“纸质转电子”,否则任何未经许可的扫描、复印、传播的行为,都直接侵犯了出版社的复制权。
上海曾有家长将培训机构私自扫描分发的电子教辅举报至出版社,最终机构不仅被要求全数追回电子文件,还向出版社支付了不菲的赔偿。即便此举完全免费,且范围仅限内部学员,但侵权的本质并未改变。
03 避坑3步走,不花大钱做好合规
面对无处不在的版权风险,中小机构是否只能望而却步,或投入巨资?实则不然,做好这三步,花小钱也能避开侵权雷区。
第①步:厘清授权逻辑,找准权利主体
用素材前先问自己:“这东西是谁的?谁能给我授权?”
电子教辅:直接联系出版社,签订书面授权协议,明确约定使用方式(线上/线下)、使用范围(仅限内部学员/可公开)、使用期限等关键条款。
图片素材:优先选择信誉良好的正版图库。例如,国内的摄图网、包图网等提供了专门面向教育行业的授权套餐;国外的Pixabay、Pexels等网站提供可在注明作者的情况下免费商用的图片。
影视片段:寻找版权方或其授权代理机构。例如,一些主流视频平台已推出面向教育领域的授权合作方案,可以合规获取教学所需的视频片段。
第②步:建立“素材台账”,把授权证据存好
很多机构侵权后拿不出授权证明,就是因为素材来源混乱。建个简单的台账,记清以下三件事,万一“过河拆桥”或恶意投诉,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素材信息:名称、作者、来源链接(如“XX出版社2025授权”“Pixabay免费商用”) 。
授权信息:授权方、类型(如“免费商用并署名”“付费购买-教育授权”)、范围和期限。
证据存档:将授权合同扫描件、购买付款截图、网站授权协议截图等统一保存在专门的云端文件夹中,并与台账条目对应。
第③步:遇到投诉别慌,按流程处理
如若收到侵权通知,切忌惊慌失措,规范应对流程。
核实真伪:第一时间要求对方提供版权登记证书、营业执照,谨防恶意碰瓷。
立即下架:无论争议如何,先行停止对涉嫌侵权素材的使用和传播,可在后续的法律程序中被视为减轻过错、主动纠正的积极态度。
分类应对:侵权事实明确就主动协商(伸手不打笑脸人,态度好往往能少赔钱);觉得冤枉就拿素材台账、授权合同积极应诉。
上述这些案例,本质都是因版权意识淡薄乃至漠视所交的“学费”。教培行业已经步入“内容为王”的下半场,优质、原创和合规,才是驱动机构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今天守住内容使用的法律红线,就是守住机构未来发展的生命线。
主要参考资料
- 国家版权局.《2024年度全国打击侵权盗版十大案件》
- 最高检官网.《办案手记|加强互联网教培领域数字版权保护》
- 上海高院官网.《直播间销售课程时 未经许可附赠电子教材 法院:构成侵害汇编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
- 维格互联网法.《餐饮培训课程遭盗版售卖!广西钦北法院判赔,维格所解析维权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