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行情就像一头野牛,完全涨疯了!”回忆起2021年泽泻(一种中药材)从年初18元/公斤一路高歌猛进,7月直接冲破40元/公斤大关的“大牛市”,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西龙镇新农村好兵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李东好仍然感叹不可置信。
位于成都平原经济区的眉山市,土地肥沃、水网密布,是水稻生产的“优等生”,常年位居成都平原水稻高产榜前列。一般人不知道的是,当地农民中有不少既是种粮高手也是种药能手。其中,眉山市彭山区是全国最大泽泻产区之一,被誉为“中国泽泻之乡”,对全国泽泻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之所以拥有双重技能,原因在于当地多年来形成的稻药轮作模式,即大春种水稻抓粮,小春种药抓钱(主要以泽泻和川芎等一年生药材为主),实现“粮袋子”和“钱袋子”两手抓。不过,2023年以来,泽泻、川芎价格持续下行,今年更是创下新低。面对不知何时到头的“熊市”,是否会影响农民的种植决策?他们有着怎样的应对策略?记者与眉山市种植大户聊了聊,他们中有搞稻药轮作30年的“老把式”,也有看准时机入场的“新农人”。
人工支出“节节高”,机械化短板待补齐
“就拿川芎来说,一亩地的投入保守估计在3000元以上,是水稻的3倍多。”眉山市东坡区思蒙镇宋堰村巧农帮家庭农场负责人余培友告诉记者。2020年,27岁的余培友再三斟酌后,决定和妻子从城里返乡,跟着经验老到的岳父搞稻药轮作。5年来,余培友细细算过每一个环节的投入成本,得出的结论是“降无可降”。
“人工费用是大头。”身为退伍军人的李东好自2016年起全身心投入稻药轮作,如今已从农业“小白”蜕变为种地“老把式”,不仅作为“头雁”被相关部门送去“进修”,还带动了一批年轻人投身农业。李东好说自己是看着人工成本一年年涨起来的:“10年前,一个工就60元,现在足足翻了一倍。”
为了降低人工成本,这些年李东好添置了无人机、引进了自动化灌溉设备,但他仍感觉杯水车薪,“不管是川芎还是泽泻,从育苗、移栽、收获、烘干,这些环节目前机器根本干不了。”李东好测算,平均一亩地至少需要12个人工,劳务支出在1500元左右。
“最多的时候,一天有100多人在地里干活儿,每人每天的工钱120元,一天的劳务费用支出就是1万多元。”而更让余培友不安的是,因为农村青壮劳力短缺,来下地干活的不少都是70岁左右的老人,“虽然我们买了保险,但心里还是打鼓,生怕出事儿。”
“相比之下,水稻就显得‘友好’太多了,早已实现全程机械化,耕种防收,样样都有‘铁家伙’帮忙,就拿收稻子来说,上千亩地几个人一周就搞定。”5年里,余培友种植的面积逐渐扩展到如今的1200亩,相应的投入也越来越大。
药材行情下行,水稻反成“压舱石”
说起来,李东好和余培友在入行第一年由于缺乏经验,都吃过亏,不仅没挣钱,反而亏了钱。为了把地种好,他们没少拜师学习。幸运的是,他们都经历了前几年的“大牛市”。
“2020年以来,持续了3年的好行情,尤其是2021年,跑出了40多元的超高行情,比平常年份直接翻了一番,一亩泽泻的利润最高到了大几千元。”李东好感叹。不过好景不长,2023年后,泽泻价格一降再降,“现在不仅不挣钱,稍不注意还可能赔钱。”他说。
彭山区谢家街道汉安村是稻药轮作的“领头羊”,全村水稻-泽泻轮作面积超过6000亩。57岁的黄树林搞稻药轮作已近30年,以前就种自己的承包地,大春种水稻,小春种泽泻,2015年后在村里流转了160亩地,尝试适度规模种植。“前些年价格相对平稳,起伏没有这么大,多少都是有钱赚的,行情起来后,跟风种植的太多了。”黄树林说。按照他的经验,泽泻14元/公斤勉强保本,今年一度跌到12元/公斤,一算账肯定是亏钱。
相比之下,大春水稻生产反而有利润。“我们水稻产量高,亩产达1200斤至1400斤,再加上国家稻谷补贴、省里的规模种粮补贴100元/亩(成都平原区),1亩地挣300元至400元没问题。”黄树林说,为了抢茬口,汉安村每年4月15日左右就完成插秧,8月15日就收谷子,早出其他村一个月。“最近两三年,行情很难回升。”李东好对市场回暖表示悲观。余培友则对中药材种植的前景表示担忧:“不能机械化,难有大发展!”
大户“调仓”避险,传统产区静待春来
今年,余培友再次调减了川芎种植面积。“去年种了800亩,今年压缩了近一半。”面对下行行情,余培友的策略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他拿到了周边泡菜厂2000吨的原料订单,种下200亩萝卜和青菜。“不过,这几年泡菜厂把价格压得太低,也很难赚钱。”余培友说。
此外,余培友今年还首次种了100亩冬小麦。“总是听老资格的种粮人说,我们这儿是黏土,比不得成都的沙土,小麦产量不行,挣不到钱。”余培友觉得百闻不如一见,今年自己种100亩看看效果究竟如何。
李东好今年更是作出重大调整:1亩泽泻、川芎都不种,800亩全种小麦。不只因为不看好中药材行情,背后还有重大政策驱动——青神县今年首次对小麦和油菜给予200元/亩的奖补。“油菜目前还不能实现全程机械化,小麦则更受种粮大户欢迎。”李东好说,他认识的不少种粮大户今年都开始种植小麦了。
近年来,随着各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尤其是2022年以来青神县按300元/亩支持水稻生产后(加上中央稻谷补贴、省种粮大户补贴后,最高的一年青神县水稻奖补超过500元/亩),李东好对种粮的信心更足了。2023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李东好还与新农村集体经济联合社达成合作,共同建成日均烘干能力100吨的新农村粮食烘干仓储中心,每年为种粮大户提供烘干服务4000余亩,烘干稻谷3000多吨。
“以前最看重小春,现在不一样了,大春小春都要搞好。”余培友说,“市场和政策往哪里走,我们就往哪里走。”
不过,面对市场的起伏,有着几十年泽泻种植历史的汉安村却十分淡定。“不管是涨是跌,大家都会坚持种,静待市场回暖。”汉安村党委副书记刘进军告诉记者,从今年小春生产情况看,村里的泽泻种植面积仍然稳定。(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艳玲 李盎 赵天浩)
来源:农民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