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中国水资源分布北少南多,所以南水北调可以很好解决北方缺水的问题。但在东北地区,水资源的分布却是北多南少、东多西少。所以,东北的调水总体可以叫做北水南调,例如最近开通的引绰济辽工程就是将东北北部大兴安岭一带的水资源调集到南部的西辽河流域。设计中的松辽运河也是想将松嫩之水南调辽河流域。
如果将松花江、嫩江的水源通过松辽运河调集到辽河流域,确实可以解决辽宁的缺水问题。但嫩江流域也是相对比较干旱的流域,吉林西部还有个别积极性的河流,可见其干旱程度。如果调水过多,松花江下游的水量也会减少,会影响到黑龙江省的用水。那该怎么办呢?最好的设想就是调黑龙江之水到嫩江,我们可以称之为“引黑济嫩”。
![]()
黑龙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之一,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汇合后,其年径流量就超过了3000亿亿立方米,下游的水量超过了西江干流。而黑龙江下游地广人稀、气候寒冷,蒸发量很小,因此下游地区根本不缺水。如果将黑龙江的部分水资源调入嫩江,那一定是可以解决许多问题的。
但从哪里引水比较合适呢?从地图上看,可以从呼伦贝尔、北极村、呼玛县等位置去考虑。首先是呼伦贝尔,这里是有克鲁伦河、海拉尔河等河流汇入,是黑龙江上游水源的主要来源地。而呼伦贝尔的海拔远高于松嫩平原,只需要在大兴安岭中开凿一条隧道就可以将水引到松嫩平原。但问题是呼伦贝尔一带属于大陆性气候,又位于黑龙江上游,水量十分有限。过去,呼伦湖的水位都出现了严重的下降,后来通过流域治理,才让水位得到了恢复。所以从呼伦湖引水显然是不可能了。
![]()
第二个点是漠河北极村一带。这里是中国最北的地方,黑龙江上游的两大源头——额尔古纳河和石勒喀河在此地汇合后形成了黑龙江的干流。两河交汇后,其水量达到了260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的两倍,每年调取20%的水量的话也是相当充裕了。漠河市最低的海拔为200米,正好就是黑龙江的江面。松嫩平原的海拔在120米左右,和黑龙江省嫩江市嫩江和讷河市交界处的海拔为193米。
![]()
理论上存在调水的可能,但需要工程的加持。首先,需要在漠河的黑龙江江面修建一座水电站,提高取水点的海拔,同时也可以实现蓄水、发电等经济效益。第二,需要在黑龙江—嫩江的分水岭伊勒呼里山—小兴安岭开凿隧道。目前,滇中调水工程、引大济岷工程等都需要开凿隧道,可以借鉴。但是问题是从漠河到嫩江流域的路程还比较远,中间需要经过的的许多地方都是缓坡,也就是难以让水实现自流,所以实现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大胆的设想。
仔细看外东北的地形图会发现,黑龙江以北有一个盆地。这个盆地四周被山脉包围,南有小兴安岭,北有外兴安岭、不列斯山,黑龙江北岸的主要支流——结雅河、布列斯河等从北部的山脉发源,向南汇入黑龙江。然后黑龙江干流从小兴安岭和布列斯山脉中间的狭窄走廊穿过,其地形和四川盆地十分相似。小兴安岭和布列斯山脉中间的的狭窄通道和四川盆地东部的三峡十分相似。
![]()
![]()
试想一下,如果在两座山脉之间的峡谷修建一座超级水电站会怎么样?首先,这里的黑龙江已经汇集了北岸的多条大河,水量暴增。如果修建水电站,将可以蓄积大量的水资源。其次,北部的平原地带面积广阔,如果修建超级水电站,水位抬升,会淹没黑龙江沿岸大片地区,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湖泊。湖泊形成后,海兰泡、黑河都可能被淹没。参考三峡搬迁的案例,可以将城市向后搬离。
![]()
![]()
由于黑龙江北岸盆地地广人稀,所以淹没不会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相反,形成了巨大的湖泊后,可以带动东北的渔业、旅游业发展。关键是,水库形成后,将黑龙江的水位抬升不少。没有抬升水位之前,这里的嘉荫县海拔最低点只有76米,远低于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的海拔。如果将水位抬升100米的话就可以实现对松嫩平原的调水。
水位抬升后,可以选择在黑河市的位置开凿水渠、隧道,将黑龙江的水向南引入嫩江或者松花江,实现引黑济嫩、引黑济松的目的。而从黑龙江来的水,还可以通过松辽运河进入辽河平原,实现在辽宁农耕地区的灌溉。
![]()
当然,想从黑龙江调水,其最大的难题并非工程难题。在现代工程技术的加持下,跨领域调水已经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政治问题。黑龙江是国际河流,俄罗斯是否同意中国从黑龙江干流调水呢?就算同意中国调水,那也只是小规模调水。如果在黑龙江干流上修建大型水库,淹没的地区基本都是黑龙江以北的盆地地区,俄罗斯更不会同意了。所以,想要实现在黑龙江调水,其前提条件是收回外东北。
《中国的运河》是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撰写的学术著作,。该书基于作者四十余年实地考察,对初版内容进行系统性增补,新增47幅地图并优化装帧设计。全书以中国运河的历史变迁为主线,梳理远古至明清时期的水道利用、漕运网络演变及其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揭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书中突破传统沿革地理研究框架,通过考证楚国早期运河工程、隋唐漕运功能等案例,构建交通进步推动地理变迁的理论体系,为运河水利史研究奠定基础 。该版本被纳入中国大运河申遗后的学术传播项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