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调研揭示A股机器人产业“订单荒”:热潮背后的冷思考
近期,高盛对中国A股机器人产业链展开的一次实地调研,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这份调研报告显示,尽管机器人赛道在资本市场热度不减,产业链企业纷纷规划大规模产能布局,但现实情况却显得“虚火旺盛”——订单稀少、量产未定、落地迟缓,呈现出一场典型的“订单荒”现象。
![]()
图片
一、调研结果:热情高涨,订单未至
据报道,高盛于11月初调研了九家A股机器人供应链企业,包括三花智控、拓普集团、双环传动等行业龙头。结果显示,这些企业虽然在建项目众多、产能规划庞大,但多数尚未获得明确的量产订单,也未能确认具体交付时间表。
部分企业透露,其产能规划目标高达每年10万至100万台机器人当量,而高盛预测全球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出货量仅约138万台。“产能远超市场需求预期”成为报告的一个突出警示信号。高盛分析认为,这种超前扩张反映了企业对行业爆发的高度期待,但也可能埋下产能过剩的隐忧。
二、“订单荒”的本质:预期与现实的错位
当前,机器人产业在政策与资本双重加持下成为A股炙手可热的概念板块。然而,产业链的调研结果揭示出一个残酷现实:上游企业在产能竞赛中冲得太快,而下游需求仍处在验证阶段。
造成这一局面的核心原因有三:
一是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许多机器人项目仍处于原型或小批量验证阶段,商业化路径不明。
二是终端市场尚未爆发。目前人形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仍主要停留在展示与试点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应用。
三是资本推动导致预期过高。在政策支持与股市追捧下,企业纷纷“抢跑布局”,导致投资与实际需求脱节。
换言之,A股机器人赛道正经历一个典型的“前热后冷”阶段:热的是情绪,冷的是订单。
三、资本市场反应:从狂热到理性
高盛调研报告发布后,市场情绪出现明显降温。部分此前受热炒的机器人概念股股价短线承压,机构纷纷开始重新评估行业节奏。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市场对机器人产业的估值已充分反映了中长期增长预期,而短期内业绩兑现的难度不容低估。特别是那些尚未拿到明确客户订单的企业,可能面临库存积压与现金流压力。
不过,也有机构认为“订单荒”并不意味着行业泡沫破裂。相反,这可能是技术成长期的阵痛。若2026年起以特斯拉“Optimus”为代表的人形机器人真正进入量产阶段,上游零部件和系统集成企业仍可能迎来爆发性增长。
四、政策视角:国家战略中的关键环节
从政策层面看,机器人产业仍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智能制造装备行动方案》等政策陆续出台,强调推动核心零部件国产化与高端制造应用场景落地。
政策信号清晰:国家希望通过“技术引领+产业生态”形成长期竞争力。这意味着,即使短期存在订单真空期,政策仍会鼓励企业继续投入研发、完善供应链体系,为未来市场爆发做储备。
因此,“订单荒”未必是坏消息,反而可能是政策引导下的“产业蓄势期”。一旦AI、自动驾驶、智能终端等相关技术全面成熟,人形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都将迎来实质性需求增长。
五、行业投资建议:从“故事”走向“兑现”
对投资者而言,机器人概念正从“讲故事”阶段迈向“验证兑现”阶段。未来投资逻辑应从“题材驱动”转向“业绩驱动”。建议关注三类企业:
一是技术壁垒型龙头。掌握高精度传感器、减速器、伺服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如在成本控制与稳定性上具有优势。
二是下游应用整合者。能将机器人应用于医疗、物流、汽车装配等特定场景的公司,具备更快商业化路径。
三是政策导向型受益者。具备央企、地方国资背景或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企业,将获得更稳定的政策支持与融资渠道。
短期来看,行业或面临估值回调;中长期则依然是国家战略级赛道。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概念多热,而是谁能在“订单荒”中率先迎来“订单潮”。
高盛调研揭开的“订单荒”,让市场重新认识机器人产业的真实状态。热潮背后是技术的积淀、资本的耐心与产业生态的重塑。
未来,唯有那些扎实研发、稳健布局、能够真正实现商业落地的企业,才能在这一场机器人革命中站稳脚跟。正如业内一句流传的话所说——“机器人产业的未来,不属于最先起跑的,而属于最后站稳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