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
11月11日上午,由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工作党委、市科委联合主办的“为国担当 勇为尖兵”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举行。
在叩问宇宙终极奥秘的600米“天问长卷”下,一位位科技工作者逐一走上舞台,用自己和团队的创新故事,展现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年磨一剑,焕新向未来”的坚实步伐——他们中,有的潜心问道,勇闯基础研究无人区,追索“从0到1”的重要科学问题;有的向难而行,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铸就大国重器的民族脊梁;有的扎根一线,以前沿成果守护百姓日常,催生新模式、新动能;有的甘为人梯,以专业化服务长情陪跑,打通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
真情讲述的7个创新故事是“十四五”上海科技创新成果的生动写照,也是上海科技创新宏伟征程的精彩缩影。“敢闯敢试、追求卓越”既是上海创新基因的核心代码,更是科创之城的精神风貌。
不怕失败,这里有宽容多元的创新氛围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跟在别人后面修修补补,难以实现真正引领。”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的这句话,道出了基础研究走向前沿的核心密码。
“然而,公众眼中光鲜亮丽的科学家,其实每天都在面对失败。”马大为将自己人生中经历的三次失败和盘托出:前两次失败,让他将乌尔曼反应效率两次提升百倍。他坦言,“未来,失败或许会陪伴我们每一天,我们依然不知道答案在哪里,也许在我有生之年都不一定能找到,但也要继续怀有探寻重大问题的勇气继续找下去。”
这股勇闯基础研究无人区的勇气,在上海不仅得到耐心呵护,也受到制度护航。李政道研究所就是这样一片“试验田”。
当下,中国正在向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发起冲击。探索根本性科学问题,更需要大科学研究范式,引领科学家开展聚焦式研究。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提到,锚定探索宇宙的根本问题,团队正在走一条“上天、入地、下海”的极限探测之路——四川锦屏山PandaX项目16年坚守探测暗物质、“海铃计划”在南海3500米深处等待宇宙中微子来“敲门”、青海冷湖4320米赛什腾山顶建起“观天巨眼”。
“有人问我,如果十年后,我们的研究一无所获,怎么办?”张杰坚定地说,失败的经验也是经验,所有探索都会化为后人前进路上的基石。“在这里,你们能看到不同学科的交流合作,呼吸到宽容、多元、相互欣赏的学术空气。”针对长聘教轨学者,李所不看“帽子”、不数论文,尽力为他们提供稳定经费支持,让敢于冒险的科学家心无旁骛地开展研究。
向难而行,在前沿突破中锚定未来产业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必须靠自己啃下“硬骨头”。
“曾经,拥有一搜大洋钻探船,是中国科学家遥不可及的梦想。”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总设计师张海彬提到,我国自1998年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支付上千万美元租用美国的钻探船,却带不回钻取的岩芯。
2015年,“梦想”号立项,张海彬和团队决心要造一艘“用得起、用得好”的深海钻探船。他们打破常规设计,通过无数次论证和仿真试验,使“梦想”号成为全球唯一具备1.1万米超深水钻探能力、作业效率高出国际同类船舶40%的“海上移动实验室”——这正是上海船舶工业从“跟跑”到“领跑”的生动诠释。
一家两岁的公司,一支平均年龄32岁的团队,正在不断刷新国产算力的能力跃迁纪录。“我希望,未来算力就像自来水那样,打开能用、关上会停,不用关心来源。”报告会上,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夏立雪讲述了团队如何通过打造算力“立交桥”,让不同地域、行业、芯片的算力互联互通,从而破解国产算力“分散低效”困局的故事。“目前,我们已经让异构芯片的混用效率达到97%,基本追平了与国际先进芯片之间的硬件代差,让国产算力可以真正用于大模型训练。”
当华山医院院长毛颖推着上海首例脑机接口临床试验受试者董辉走上舞台,报告会迎来了最感人一幕——曾经高位截瘫4年多的小董,在植入脑机接口后,“第九天能拿起小木球,一个月举哑铃,半年自己喝水,最近能写字了”。
仅用3分钟就找到最佳植入点、精度误差不到1毫米,一年前,小董脑机接口植入手术的成功背后,是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在数十年深厚积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脑功能定位技术。看到小董奇迹般的康复情况,毛颖连说“不可思议”。“我们不仅要让截瘫患者能动,未来还要想办法让盲人‘看见’,让失语者‘说话’,甚至唤醒昏迷者。” 他表示,随着上海“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建设加速落地,这一未来技术将会从临床走向更多应用场景。
创新孵化“上海模式”,让实验室种子快速发芽
争夺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前沿突破与技术转化紧密衔接至关重要。探索机制创新,让实验室种子快速发芽,加速创新转化的“上海模式”不断涌现。
“上海科技大学成立只有12年,已连续6年位居全国高校专利转化前十。在学校近2400项专利中,75%有大学生的名字。”上海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江舸说,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双一流”高校,上科大依托技术转移办公室(OTT)搭建起成果转化 “高速公路”。
“给敢闯的年轻人试错的底气,哪怕错了,也有学校托底。”这是上科大OTT挂在嘴边的“口头禅”。2020年,24岁的在读研究生吴迪与同学一起创立影眸科技。当时团队缺场地、缺资源、缺技术,OTT立刻协调校内空间作为临时办公室,牵线教授团队为他们解决技术瓶颈,还带着他们对接投资人打磨商业计划书。如今,影眸科技的技术应用于《流浪地球2》的制作,并获得数千万美元融资。
“当你自己都不知道有创业潜力时,我们为你洞察先机。”这是OTT奉行的另一个“金句”。两年前,上科大教授陈佳关于碱基编辑的论文刚刚发表,OTT团队就敏锐发现其临床应用的潜力,帮他一步步创立公司。如今,正序生物研发的全球首个β-地中海贫血症碱基编辑疗法,已让24名患者重获新生。
历经三次“难而正确的选择”,ATLATL飞镖创新中心创始人朱鹏程在张江药谷,打造起了生物医药创新的“超级服务器”,并将这一生物医药创新“上海模式”向全国、全球推广。
“建实验室、买设备、管运营至少要一年,顶尖创意就这样被拖慢脚步。”2012年,朱鹏程目睹“长周期、重资产”对生物医药创业的拖累,于是从搭建共享实验室开始,发展生物医药的轻资产创业模式。历经三次迭代,飞镖将生物医药创业从资产的负重跑,变为创新接力赛——仅有三人团队的沙砾生物,入驻飞镖两年多就获得国内首个TIL(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药物临床许可;转录本公司晚竞争对手4年起步,却在飞镖的一路加速下3年拿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临床批文,创下环形RNA药物赛道上的“全球最快速度”。
原标题:《“为国担当 勇为尖兵”先进事迹报告会举行,七个故事展现上海科创澎湃动能》
栏目主编:任荃
本文作者:文汇报 许琦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