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差一分钱,帮帮忙!”“马上就能提现了!”……近年来,各类“砍一刀”营销席卷社交网络,而当人们为那看似触手可及的红包、商品焦头烂额时,一群“专业代砍”的骗子已悄然织好捕猎的网。
江苏苏州的王女士正是落入网中的受害者之一。她在沉迷“砍一刀”却屡战屡败后,轻信了“专业代砍”的陌生人,从50元的“代砍费”开始,一步步被“审核费”“解冻费”等名目骗走钱财,最终人财两空。经查,赵某等七人通过此类骗术,让100余人损失了17万余元。
这些骗子分工明确,一部分人在社交平台发布虚假代砍信息骗取小额费用,另一部分人则伪装成平台客服进行二次诈骗。最终,法院认定七人构成诈骗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至三年不等,并处罚金。
![]()
法律如何定义这场“挥刀”行为?
这起案件中,赵某等人的行为完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对诈骗罪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案件中涉及的17万余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经达到了“数额巨大”的标准(通常以3万元以上为起点),依法应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区间内量刑。法院根据七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认罪态度等因素,作出了六个月至三年不等的判决,体现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原则。
为何如此简单的骗术能让上百人上当?除了犯罪分子的狡猾外,“砍一刀”本身的机制也埋下了隐患。
那些让人沉迷的“砍价免费拿”“红包提现”活动,往往利用人们的损失厌恶心理和沉没成本效应——已经投入那么多时间精力,就差一点了,怎能放弃?这种“近乎成功”的体验让许多人无法理性思考,从而轻信“代砍”这种本就不合理的服务。
骗子们正是看准了受害者这种“就差一步”的焦虑心理,先以小额“代砍费”诱人上钩,再以各种名目步步紧逼。当受害者反应过来时,已经损失惨重。
在这起案件中,犯罪分子已受到法律制裁,但问题不止于此。那些让人沉迷的“砍一刀”营销本身是否也应有所约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也禁止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广告宣传。如果“砍一刀”活动的成功概率被刻意模糊,让消费者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却几乎不可能成功,是否涉嫌违反这些规定?
此外,网络平台对在其生态内发生的诈骗行为负有怎样的监管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对其用户发布的信息的管理,发现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平台方是否应更主动地监测和清理此类“代砍”诈骗信息?
当你在“砍一刀”的狂欢中追逐小利时,可能正有人利用你的心理弱点谋取更大的非法利益。法律能够惩罚已经发生的诈骗行为,但预防此类犯罪需要平台方的责任担当,更需要每个人的理性觉醒。
下一次看到“就差一刀”时,不妨问问自己:挥下这一刀的,究竟是谁?而被砍的,又是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