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AI与社交媒体的双重夹击下,一种名为“脑腐”(Brain Rot)的集体现象,正在悄悄蔓延——人们越来越难集中注意力、持续思考、形成原创表达。
学者称,这是“被算法偷走的脑力”。
![]()
![]()
![]()
“脑腐”(brain rot),原意指大脑衰退或智识退化。这个词并非互联网发明,最早可追溯至1854年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对人类精神懒惰的讽喻。
![]()
在数字时代,它被重新定义为一种因过度接触社交媒体低质内容导致的精神和认知衰退现象:表现为注意力分散、思维浅表化、记忆力下降。
2024年,《牛津英语词典》正式将“Brain Rot”评为年度词汇,定义为“因反复接触低质短视频内容而导致的精神麻木和智识退化”。TikTok、Instagram等平台被认为是这一代年轻人“脑腐”的温床。
![]()
2024牛津年度词汇“脑腐”。图片来源自牛津大学出版社官网
而如今,AI工具——尤其是ChatGPT类写作助手——正在以更隐秘的方式,加速这种“智力外包”的趋势。
![]()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Shiri Melumad曾进行一项实验:让250名参与者写一份“健康生活指南”。
其中一半人用传统Google搜索查资料,另一半则依赖AI自动生成的内容。
![]()
结果显示,AI组写出的建议空洞雷同:“多喝水、早睡觉、吃蔬菜”;而手动搜索组的建议更细致,能同时考虑心理、情绪、运动等维度。
MIT(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随后进一步揭示了AI对“记忆力与大脑活动”的影响。
他们让54名大学生用三种方式写论文:一组用ChatGPT、一组用Google、一组完全靠自己。结果,使用ChatGPT的学生脑电波活动最低。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写完一分钟后,83%的ChatGPT用户连自己写的一句话都复述不出来。
截图自《蠢蛋进化论》
![]()
MIT媒体实验室研究员Nataliya Kosmyna直言:“如果你连刚写的内容都不记得,那就不是你的思考。”
她警告,这种“脑腐式学习”若蔓延到飞行员、医生等职业培训,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截图自《蠢蛋进化论》
![]()
![]()
AI让成年人“放弃思考”,而短视频则正在让孩子“放弃阅读”。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9至13岁儿童中,每天使用社交媒体1小时至3小时的孩子,在阅读、词汇、记忆测试中的成绩显著低于完全不用社交媒体的同龄人。
![]()
这项研究追踪了6500多名儿童,是迄今规模最大的一项“社交媒体与认知力”对照实验。
研究负责人Jason Nagata医生指出:“TikTok和Instagram并非直接造成伤害,但它们正在蚕食孩子的时间——每一小时刷视频,都是从阅读、睡眠和思考中偷来的。”
![]()
正因为此,美国多个州(包括纽约、印第安纳、路易斯安那、佛罗里达)已陆续在校园内实施“禁机令”。他们的共同理由是:要在孩子的大脑彻底被算法重塑前,把他们“救回来”。
![]()
MIT的研究中还有一个细节:当学生组互换角色后,最初靠自己写作的人在使用ChatGPT时,脑部活动反而最活跃——说明他们能“主动驾驭AI”。
而那些一开始就依赖AI的学生,即使后来被要求“独立思考”,大脑活跃度也难以恢复。
研究者因此建议:AI应当被用作“复盘工具”,而非“起点”。
就像做数学题一样,应当先手算、理解,再用计算器检验结果。写作与学习亦然——先自己构思,再用AI优化。
![]()
宾大教授Melumad也指出,AI搜索之所以令人“脑腐”,是因为它把原本需要大脑参与的主动过程(筛选、判断、阅读)自动化了。
她建议:“不要让AI包办一切。你可以用它查历史日期、定义、术语,但真正的学习,仍需靠人自己去读书、去思考。”
![]()
AI和社交媒体并非洪水猛兽,但它们让“动脑”变得越来越稀缺。
![]()
“脑腐”并不是单纯的网络玩笑,而是一种时代病征——从19世纪梭罗对“心智懒惰”的忧虑,到今日短视频和AI内容的泛滥,人类正一次次将思考权外包出去。
真正的警钟不在于AI的强大,而在于我们是否还记得如何使用自己的大脑。小心 AI+短视频让你儿子“脑子生锈”,专家称“脑腐”时代正在到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