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是针对医疗消费欺诈事件的综合解析,结合法院判例要点、法律依据及消费者指引。
![]()
大家好,这里是天斗医号患者权利保护组,患方依法维权理论策略中心。我是北京的医疗纠纷律师宋中清。
️ 核心案例概要(北京三中院2025年通报)
案情经过
2022年3月,患者肖某因双耳提升需求,选择某医美医院就诊。
医院虚假宣传:院方声称机构为“全国连锁上市、国际JCI认证”,推荐医生王某为“国际顶尖医生”;王某在个人社媒账号自称“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执业15年”,承诺“手术全程录像保障效果”。
实际不符:王某长期在私营诊所执业,无三甲医院经历。
结果:术后效果未达预期,肖某起诉索赔。
法院判决要点
定性欺诈:王某虚构资质及手术效果,误导消费者决策,构成消费欺诈。
退一赔三:撤销医疗服务合同,医院退还8万元手术费,并赔偿24万元(三倍损失)及公证费。
医院责任:虽虚假宣传由医生个人发布,但医院从中获利,需承担连带责任。
️ 法律依据与适用边界
医美服务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法院认定:营利性医美机构提供有偿服务,患者为生活消费目的接受服务,属于消法调整范围。
最高检指导案例支持(2025年3月):若服务核心部分(如手术材料、医生资质)构成欺诈,应以整体费用为基数计算三倍赔偿。
医疗欺诈的典型情形
虚构资质(医院等级、医生履历)
夸大疗效或隐瞒风险
过度医疗或诱导消费。
注:本案中社媒虚假宣传被列为重点打击行为。
️ 维权关键指引
证据固定
公证存证:对医疗机构及医生的线上宣传内容(如微博、公众号)及时公证,避免删除。
病历保全:要求提供完整手术记录、知情同意书等文件。
索赔路径
依据《消法》第55条主张“退一赔三”,需证明欺诈行为与消费决策的直接因果。
可同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如手术致残)。
行业影响与监管趋势
严打虚假医疗广告
2025年8月《医疗广告认定指南》明确:
禁止对医生资质、手术效果作主观保证性宣传(如“顶尖”“零风险”)。
医疗机构需对医务人员个人宣传内容负责。
医美纠纷上升趋势
北京三中院数据(2022-2025年):涉医疗消费欺诈案59件,占比19%,集中于营利性机构。
关键启示
对机构:需严格审核医务人员宣传内容,避免放任虚假信息招揽客户。
对消费者:选择医美服务时核实医生执业信息(卫健委官网可查),警惕“成功案例”承诺。
司法倾向:强化“举证责任倒置”,医疗机构需自证宣传真实性。
提示:非消费型医疗服务(如公立医院诊疗)暂未明确规定适用《消法》,但篡改病历、违规操作等仍可追究医疗损害责任或者违约责任。
感谢收看,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