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月23日凌晨,仁川外海雾气未散,16艘灰白色美军运输舰缓缓启锚。甲板上,一万四千多名换上青灰军装的中国士兵低头不语,浪花拍打舷侧,没人敢确定下一站会是归宿还是流放。
船舷边,有人压低嗓子说了句:“这身衣服,穿得膈应。”同伴只是苦笑。短短对话,揭开了一段被迫改旗易帜的往事。
要弄清他们为何被带往台湾,还得从三年多前那场跨过三八线的战火说起。1950年6月,朝鲜半岛骤然开战,随后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军”登陆仁川,战线迅速逼近鸭绿江。装备、火力差距摆在眼前,志愿军被迫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硬扛。
![]()
战局胶着近千个昼夜,志愿军缴获的美军装备堆成山,可己方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公开数字显示,36万余人牺牲与失踪,其中近2万人落入敌手。1953年7月27日签字的停战协定,原本列明战俘自由遣返,却被美方引入所谓“甄别”程序。甄别的实际含义,就是用威逼利诱让战俘表态拒绝回大陆。
被俘官兵成分复杂:既有在解放战争中起义的旧国民党士兵,也有解放后参军的新战士,还有一批老党员骨干。身份不同,选择也分化。有意思的是,第60军第180师因在第五次战役陷入险境,被俘人数最多,成了美方重点攻心的对象。
威胁、利诱之外,台湾当局还派出数百名特务进驻战俘营,开出“升学”“迁台安家”等条件。档案记载,一封又一封标着“家中平安”的假信递到战俘手里,心理战玩得花样百出。动摇者增多,最终有一万四千余人被列为“自愿去台”。
坚持立场的人也有。第60军政治干部吴成德被反绑在铁架上七天七夜,仍咬牙不答一句。审讯官气急败坏地喊:“不说?那就让共产党接你回去!”几个月后,他被送回大陆,体重掉到九十斤,几乎只剩骨架。几名同遭拷打的骨干,则在狱中不幸遇害。
再把目光拉回到那艘驶向基隆的舰队。台湾需要一次大张旗鼓的“反共宣传”,于是登陆当天即被包装成盛大“归队仪式”。蒋介石亲笔题词,礼炮齐鸣,媒体连篇累牍报道“十四万”——数字被故意夸大十倍,政治效果才显得足够振奋。
![]()
表面热闹过去,战俘被分散送往清泉岗、左营等基地。一部分充当宣讲样板,频繁接受外媒采访;另一部分被编入“反共救国军”“炮兵训练团”,后来被派到金门、马祖前线。待遇并不优渥,补给常年短缺,与台军嫡系间隔着一道难以融化的成见。
退役后,命运进一步分化。手握专业技能或受过高等教育的,转行工程、航运,勉强站稳脚跟;多数人则在街巷摆摊或给建筑队打短工。时常听见有人感慨:“换身制服,换不掉标签。”在白色恐怖的气氛里,“共匪俘虏”四个字像影子,甩不脱。
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探亲。隔绝三十余年的闸门拉开,不少年过花甲的人拄着拐杖踏上返乡船。浦东机场、泉州码头,重逢场面哭声一片。村口老母亲认不出满头银发的儿子,呆站半晌才颤声问:“真的是你?”一句话,把旁人都听红了眼眶。
也有人决定不回。原因五花八门:户籍手续难办,子女已在岛内扎根,抑或心底仍有对审查的担心。到了九十年代末,选择留台的人数反而增多,他们中有高工、教师、贸易商,生活渐趋稳定,只在清明寄回一封家书。
讽刺的是,美方当年把“不愿回国”当成道义口号,自己却在战俘营里大量使用心理胁迫和暴力;而志愿军对待美军俘虏,大体执行日内瓦公约,伙食、医疗都按规定配给。事实说明,“人道”不该是挑拣使用的装饰品。
![]()
如今,绝大多数当年的年轻士兵已经步入耄耋。人数持续减少,史料也在快速散失。学者呼吁,两岸应尽快完成口述史采集,让第一手记忆留下原貌,而不是被夸张的宣传与冷漠的遗忘所取代。
抗美援朝的胜利属于整个民族,但战俘群体的苦难同样不可忽略。十四年的血火、三十年的离散、晚年的孑然,这条曲折的生命线为后人敲响警钟:国家统一、军纪严明、后方保障,当任何一环松动,士兵就有可能被迫在异乡寻路。
一九五四年那天,基隆港风雨交加。战俘列队上岸时回头看了一眼仍在冒烟的舰身,没人鼓掌,也没人落泪。他们只是把腰杆挺直,像曾经在阵地上那样,然后迈进另一段难以预料的长夜。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