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象山发光事件
ILLUMINANT OBJECT
作者:Kiwi Gao
什么都看,什么都吃,电影和饮食一样,杂食但不将就。比起强烈风格的视听呈现,更关注那些隐藏在美学形式中的乌托邦设想,看它们如何映照现实,又如何与日常悄然关联。
![]()
![]()
《象山发光事件》电影海报
当西南的喀斯特地貌与尘封的核工业遗址相遇,当民俗地戏的祈福仪式碰撞克苏鲁的未知恐惧。《象山发光事件》搭建起极具潜力的宏观框架:费城磁场实验、发光巨型物体、意识传送等设定,自带上世纪冷战时期苏联挖地幔般的神秘质感,而重庆涪陵城区中存有的更早年代的建筑更让这份神秘有了扎根的土壤。
遗憾的是,这份雄心最终没有在微观层面转化为稳定的叙事实效。影片像一张尚未完成的拼图:碎片各自精彩,却难以扣合成一幅有力量的图景。
影片的故事主线其实并不复杂:节目组为收视逐利去找“象山发光事件”的幸存者张鹏(小沈阳饰),探寻当年的意外;身患绝症的张鹏则试图继续“换壳”续命。逐利与续命这两股贪婪相互利用,把叙事一路推到“意识侵占”的真相。其中揭露实情的时候,张鹏把“为妻子而活”当作道德遮羞,但妻子小产后的抑郁与坠楼,昭示他并未承担。最终,暴露真相的那只手表,也成了贪欲链条上的物证。于是,因果闭环清晰,人物伦理与叙事后果对齐。
![]()
![]()
《象山发光事件》电影剧照
影片在类型上试图跳脱传统“鬼/怪物”的恐怖框架,转而确立“人之渺小、未知即恐惧”的核心逻辑。
导演大量使用配乐营造阴森氛围,虽被指“滥用”,但对一部既无“jump scare”、也无鬼脸的伪纪录片而言,不调动“听觉”只会拍成略显寡淡的《走近科学》。弦乐有效制造紧张与不安,象山的“嗡嗡”声设计也促使观众本能地竖起耳朵细辨。至于“如何过审”的疑问,并非影片让超自然直接通过审核,而是将附身/夺舍置于量子、磁场等半科学阐释中:既规避审查风险,又保留“未知背后究竟是神学、玄学,还是一场大梦”的哲学余味。
在这一取向下,成片的观感更接近悬疑而非传统惊悚。
结尾中,“上车的导演是否被张鹏附身”没有定论;随后出现的张鹏是谁、车里的拍摄组导演又是谁,同样悬而未决。高明的谎言真中有假、假里见真,纪录片也常以真假交织来增强可信度与张力,这正是导演留给观众的思考空间。由此可见,影片的恐惧感更多来自“真假互置”与谜底推进,而非惊吓与异象,后续的叙事与议题分析也宜围绕这种悬疑质感展开。
![]()
![]()
《象山发光事件》电影剧照
然而,影片的潜力终究未能完全释放。
症结在于宏观立意与微观表达的脱节,以及“形式优先”的创作倾向。西南群山叠嶂、峡谷纵横;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局势紧张(中苏关系破裂、中美对峙加剧)的情况下,国家启动 “三线建设”,决定在西南地区修建核工业基地。经多番论证,816工程落于重庆涪陵白涛镇,自此以“国营建新化工机械厂”为名对外隐身,白涛从地图上被抹去,直至2002年解密、2010年局部开放。
正是这种“从地表与地图双重消失”的历史,使该区域天然带有一种洛夫克拉夫特式(Lovecraftian)气息:巨山包裹的空洞、长年嗡鸣的回声、严苛保密塑造的知识盲区——人类在庞然工程与未知机制面前渺小无力。影片若以此为叙事轴核,便能把“克苏鲁式的不可知”与这段地理历史有效融合。
![]()
《象山发光事件》电影剧照
与此同时,也许正因西南地区的地貌与“禁地”历史,导演在看见地戏(贵州省安顺市地方传统戏剧)时,便自然将其与战争、防空洞与大山相连。镜头中的地戏确为影片添了一抹民俗色彩,但当我们回到戏种谱系就会发现:它与816工程的机密历史、以及影片所强调的克苏鲁式“未知与渺小”,并未建立起有效呼应。原因在于地戏与傩戏虽同源,却在仪式属性与核心题材上分流。
傩戏以祭神驱邪为宗旨,保留完整的宗教仪式性,故有“鬼戏”之称;片中可见的掌坛师绕坛净场、焚香以通神,正是其神圣程序。而地戏虽仍保留“开箱”等祭祀环节,由“神头”或主帅演员于面具木箱前焚香化纸、祈求纳吉,但其功能更多是营造仪式氛围与净场效果。
焚香画面容易使人联想到欧洲天主教的熏香传统(象征祈祷升向天国并净化空间),然而就当下形态而言,地戏已逐渐去宗教化,题材以历史战争故事为主,风格偏向武戏。换言之,地戏与“驱邪—神圣—不可知”的宗教核心渐行渐远。
![]()
![]()
《象山发光事件》电影剧照
在此背景下,把地戏并置于816核洞与克苏鲁母题之侧,更多只起到美化画面、增添地域“民俗皮相”的作用;它无法与“选址—封存—解密”所构成的认知空缺相勾连,也难以放大影片关于“人类认知的边界与虚无恐惧”的命题。
类似的“形式先行”也出现在情节上:如消失的阿姨、夜晚出现的动物等意象。对画面精致与视听美感的执着,反而削弱了对作品核心表达的推动。结合其入围第19届FIRST青年电影展的背景,这类取向在部分青年作者的作品中并不罕见,可视为一种常见创作路径,也与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品中出现过的某些问题相似。
两者的共同症结在于:主创过多沉迷于形式层面的雕琢,而忽视了内容的扎实度与叙事的深入。
片中大量出现人物伫立河边桥头、在车内抽烟等刻意造氛围的场景,意在传递悲情与孤独,却缺少合乎逻辑的情节设计和更有层次的叙事推进;正如写作中堆砌华丽辞藻与抽象思考,虽能让人捕捉到表层意图,却难掩阅历单薄与核心表达的空洞。
![]()
![]()
《象山发光事件》电影剧照
影片的细节短板同样不容忽视。
首先,地域线索已明确指向重庆(渝A车牌、西南官话等),却安排守林人说蒙语,造成与西南文化语境的脱节;即便蒙语可指向狩猎与游牧经验,它与影片的地理与叙事并不天然贴合。若改为更具区域关联的藏语,并借用藏族文化中关于“边界”或者“生存”的隐喻,可在不改变剧情功能的前提下,强化伪纪录片的真实感与文化契合度。
其次,英文翻译里的标点符号错误,如只有下引号而缺少上引号,削弱了成片的专业度。国产优质惊悚/悬疑作品本已稀缺,这样的细节疏漏,无疑会影响影片的海外传播与口碑建立。
但值得肯定的是,影片在现实逻辑上的铺排颇见巧思。
首次上山时守林人的出现,既符合“禁地”常有专人管控的现实,他口中的“野猴子”故事又把边界意识轻轻托出;地下遗址里摄影师与导演的插科打诨,表面失真,实则贴合“心知是在演”的工作心态。
但得知“意识侵占”的真相大白,疑点也随之浮现:张鹏虽显孤独,却仍有同学等已知关系;若“夺舍”真在他们二人身上发生,身边人为何毫无异样?是旁人察觉不到,抑或根本不在意,因为没人会相信这种事?叙事由此再次回到真假互置的回环,留下耐人寻味的悬疑余味。
![]()
《象山发光事件》电影剧照
总体而言,《象山发光事件》试图把本土历史记忆、民俗根脉与外来哲学母题揉合成“人类在贪婪与未知前的渺小”。但当关键元素止步为并置的符号、形式语言又盖过叙事推进时,这个本应有厚度的命题便显得摇摆不定。正如结尾未揭晓张鹏是否再次“夺舍”并重获新生,整部片影片让人反复感到:它离更好的自己,只差一次真正有效的“拼合”。
从“女孩”到“女人”,舒淇导演首作即巅峰
第20届伦敦韩国电影节今日开幕 韩影影迷不可错过
LFF短评合集|伦敦的十夜


图片:源于网络
文字:Kiwi Gao
排版:Evonne Dong
责任编辑:陆泫龙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