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6日下午,新时代人民教育论坛(2025)教育国际传播平行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全国教育开放领域的专家学者、一线工作者齐聚一堂,展开深度对话与智慧碰撞。
如何通过教育这一“软实力”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如何构建与中国教育实践相匹配的国际话语体系?如何让中国教育的智慧与方案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共鸣?
![]()
快和小编一同走进现场,聆听中国教育与世界对话的鲜活声音→
开幕式
时代坐标中 锚定教育传播新使命
教育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核心载体,其国际传播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全球教育治理话语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实施中国教育品牌培育计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完善国际传播体制机制,创新传播载体和方式。
新时代,教育国际传播如何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张平表示:“本次论坛以‘ 加强教育外宣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构建中国叙事的新格局,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教育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更是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桥梁。全面提高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不仅是一种趋势,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强调。他指出,新时代的教育外宣已不仅是信息单向传播,更是深层次对话交流,需要构建全域传播格局,推动中国教育真正融入世界教育大格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教育的智慧与力量。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晓哲从留学工作角度阐述使命担当:“教育是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纽带。”他表示,要通过留学服务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
![]()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晓哲
新时代的教育国际传播已超越单纯的信息传递,成为展现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张平表示:“要善用教育这一‘软实力’,让世界既看到中国发展成就,更理解中国发展逻辑与文化内涵。期待通过本次论坛,凝聚智慧共识,使教育成为让世界读懂中国的‘金钥匙’。”
案例分享
实践探索中 构建教育传播新格局
教育国际传播领域涌现出哪些创新实践?如何让中国教育的故事不仅“传得开”,更能“听得懂”?各位专家学者探讨理论与研究,各地高校分享经验与探索,纷纷为构建教育传播新格局建言献策。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宝存表示,教育的国际传播是中国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话题。他系统阐述了应如何构建中国教育传播体系,强调要总结中国教育的成功经验,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借助多渠道,创新叙事方式,将中国教育的实践转化为生动的教育故事,实现精准传播,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传播效果。
![]()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宝存
如今,人工智能正从辅助性“工具”转变为与人互动的“行动者”,并开始全面介入教育国际传播的各个环节。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成生辉表示:“AI是教育国际传播的‘倍增器’也是‘考验尺’。需警惕算法偏见、技术依赖等风险。 ”他提出,“要在用好技术同时构建攻守兼备的战略纵深,掌握传播主动权。”
![]()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成生辉
一堂融合AI技术的国际课程、一名来华留学生的成长日记,都可能成为打动世界的文化载体,让中国教育故事浸润人心。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表示:“教育国际化的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实现思想文化共融。”他介绍,学校通过课程资源同开发、教学内容同探讨、学习成果同受益等方式探索将中国叙事融入全球课堂。
![]()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
讲述中国的最有效方式,是让青年理解中国。宁波诺丁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董红波提出:“青年叙事是国际传播新语态。 ”通过在地国际化环境,借助企业走访、文化研习、课程教学创新等方式,让外籍师生从看见,到理解,再到传播中国文化,成为文化传播的受益者和传播者。
![]()
宁波诺丁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董红波
近年来,我国来华留学规模稳步增长,这些留学生既是国际教育的受益者,更是中国故事的传播者。
大连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衣红连通过鲜活的案例生动说明:“来华留学生的‘个体叙事’在海外社交媒体更具亲和力。”
![]()
大连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衣红连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许峰提出,“要将留学生视为合作伙伴,激发其成为中国故事的生动讲述者” 。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许峰
分论坛期间,中国教育报刊社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启动2026年度教育对外开放领域改革创新案例及重大研究课题征集活动。这些举措将充分汇聚实践与研究成果,为教育国际传播注入新动能。
![]()
中国教育报刊社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观点碰撞
融合创新中 激活教育传播生态圈
教育国际传播的深层发展,需要构建怎样的生态?
——政府、高校、媒体、企业等多方协同发力。
刘宝存建议,应建立全国性的教育国际传播协调机制,加强高校间合作,发挥媒体专业优势,提高企业参与度,多方协同为教育国际传播提供助力。
——围绕文明交流互鉴讲好教育故事。
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中方秘书长、西南大学教授王勇表示:“文明互鉴既包括让中国更好地认识世界,也包括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推动着中国教育深刻变革,也赋予了中国教育讲好中国故事的新使命。”
![]()
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中方秘书长、西南大学教授王勇
这一理念在高校的实践中得到生动体现。通过科研合作、人才培养、智库建设等多维路径,兰州大学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该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许希辉介绍,学校发起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已覆盖27个国家和地区的196所成员高校,成为促进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
![]()
兰州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许希辉
——构建充满活力的传播生态圈。
近年来,南方科技大学通过学术、学者、学生“三学联动”探索构建传播生态圈的有效路径。该校国际合作部常务副部长陈浩表示,学校以硬核科研构筑传播基石,以学者为桥搭建智库网络,以学生为脉激活青年动能,实现了从“单向输出”到“共振共鸣”的生态化转变。
![]()
南方科技大学国际合作部常务副部长陈浩
“我们将认真借鉴各地经验,打造具有特色的教育国际传播体系。”多位参会者表示,“论坛不仅凝聚了共识,更开启了教育国际传播新的征程。”当教育以其独特的亲和力、感染力架设起沟通之桥,世界将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本文作者|《神州学人》杂志记者 伍依然
视频制作|贾蒙
摄影|中国教育报记者 王佳实 《神州学人》杂志记者 惠娟
责任编辑|王佳实
新时代人民教育论坛(20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