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日,第八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在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圆满举办。大会以“数智赋能创新,教育启迪成长”为主题,开设十大教育论坛,旨在构建全球前沿智慧、激发创新思维的平台,现场汇聚了国内外百余位来自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专家与学者,交流创新教育成果,共享成功教育经验,携手探索教育领域的变革路径,促进教育生态高质量发展。大会吸引逾万名参会人员,线上观看人次突破1200万。
第八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香港升学分论坛,由维港教育集团、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协办,以“沪上启航,香江圆梦:暨大港澳探索香港教育的无限可能”为主题,集结香港教育专家、资深DSE学校领导、香港升学招生官等多元重磅嘉宾,基于实时政策、课程根基、教学培训等话题,层层递进拆解香港升学的密码。
![]()
论坛由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驻粤联络处主任黄玉婷主持,她凭借深耕香港与内地教育交流领域的丰富经验、对香港升学政策与教育体系的深度洞察,精准提炼议题核心,激发深度对话,为与会者构建了清晰而富有启发性的研讨体验。
![]()
出席本次香港升学分论坛的嘉宾有:
▲维港教育集团中方总校长、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校长赵均宁
▲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校长张晔
▲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执行校长苏媛
▲香港维港教育集团市场部副总监刘梵均
▲上海青浦未来教育研究院DSE总监、复旦附中青浦分校教育集团DSE总监戴缨
▲北京市日坛中学副校长、国际部主管王新
▲张家港外国语学校副校长郭慧
▲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联合培养项目主任蔡丽桃
▲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副校长、维港教育集团升学总监汤凌艳
*以上嘉宾按出场顺序排列
赵均宁作《融合粤港澳教育基因,培育中国未来国际化的领创者》主题演讲。他表示,香港升学是为国、为家、为孩子找到一条相对安全而顺心的路径。粤港澳大湾区是培育国际化人才的优选,教育者要致力于共同构建根植中国、贯通世界的教育模式,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胜任力的新一代人才,在大湾区的蓬勃发展中,为中国教育国际化探索可复制的“暨大方案”。
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作为 “国家队” 校,以 DSE、IB 等优质课程为基石,让学生 “少一份焦虑、多一份自然”,依托湾区区位优势实现 “就近考试、对接港校、广拓就业”,真正做到为国、为家、为孩子铺就安心成长路。
摘自赵均宁 IEIC现场致辞
![]()
图 | 赵均宁
张晔带来主题演讲《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模式》。她表示,要秉持“学生第一”的核心理念,致力于培养承载国家战略、面向未来的港澳建设者。她认为,落地原汁原味的香港课程与DSE考评体系,深度融合IB教学理念与社会情感学习,将全面助力学生在坚实的文化认同与全球视野中知行合一,为成就其终身发展与担当大任奠定基石。
我们不做传统的国际学校,而是扎根大湾区,融合中西教育精髓,探索面向未来的港澳子弟教育新模式。
摘自张晔 IEIC现场分享
![]()
图 | 张晔
苏媛带来主题演讲《1+1>2:构建IB与香港DSE课程的融合教育生态系统》。她指出,国际教育已经进入了“巴尼时代”,教育必须前瞻布局、主动应变。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以“看着美国做课程,看着大学做课程,看着时政和数据做课程”为顶层逻辑,融合IB课程的探究精神与DSE体系的稳定优势,实现“远可攻美,近可守港”的升学路径,为中国储备兼具全球竞争力与深厚家国情怀的领创力量。
国际教育已经进入了“巴尼时代”,我们培养的不是应对过去的学生,而是能够驾驭未来不确定性、在人工智能与全球变革中保持领先的领创者。
摘自苏媛 IEIC现场分享
![]()
图 | 苏媛
在圆桌讨论环节,香港升学分论坛迎来了五位嘉宾的精彩对话。香港维港教育集团市场部副总监刘梵均担任主持人,携手上海青浦未来教育研究院DSE总监、复旦附中青浦分校教育集团DSE总监戴缨,北京市日坛中学副校长、国际部主管王新,张家港外国语学校副校长郭慧,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联合培养项目主任蔡丽桃,深入探讨《香港升学背景下:内地DSE课程学校的实践与机遇》,嘉宾们围绕DSE课程在内地的落地与挑战展开分享,展现了在各自领域的专业洞察与实践路径。
![]()
从左至右:刘梵均、戴缨、王新、郭慧、蔡丽桃
戴缨从课程研发与政策应对角度,阐释了复旦体系在DSE赛道中的高起点布局。她指出,学校虽为DSE领域的“新生者”,但依托复旦系的教学积淀,已构建出一套适配内地学生转轨DSE的融合教学体系。面对香港考评局新政中关于“学籍认定”等关键议题,她展现出严谨的政策研判意识,强调校方在合规性与教学实效之间的平衡努力,并呼吁关注政策落地对非港籍考生的长远影响。
![]()
王新结合北京教育的特点,分享了日坛中学引入DSE课程的探索路径。她指出,日坛中学依托与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的深度合作,借鉴其课程设置、教材与师资体系,为京畿地区的家庭提供了新的升学通道。面对学籍政策问题,日坛中学通过“普高与DSE双轨并行”机制,为学生报考提供制度保障。
![]()
郭慧以“选择与努力并重”为理念,回顾了学校在国际化办学进程中引入DSE课程的决策逻辑。她强调,与维港教育集团的合作并非简单课程移植,而是从教材、师资到升学指导的全流程对标,旨在为学生提供“最适合赴港升学”的课程路径。教育者需要通过跨区域交流学习吸收经验,积极融入大湾区教育生态以提升办学能级。
![]()
蔡丽桃基于近十年DSE教学管理经验,指出尽管新政对香港临时身份学生形成一定制约,但内地严谨的教学管理、高强度的学习投入及可控的成本,仍构成不可替代的升学竞争力。她建议行业加快研发“融合型教材与教辅”,以更贴合内地学生的学习认知习惯,推动DSE课程在内地的可持续发展。
![]()
本次圆桌论坛集中呈现了DSE课程在内地发展的多元实践与丰硕成果,不仅为参会家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交流平台,更为DSE课程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后,汤凌艳带来主题演讲《从沪到港: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的一站式升学支持体系》。她系统阐述“一站式”升学体系对于教育家庭的重要性。学校创新“驻校+集团”双轨指导模式,提供全程化生涯规划与升学辅导,并依托粤港澳地缘优势,无缝对接香港官方竞赛与专业支持,为学子搭建起贯通内地与香港的坚实桥梁。
DSE升学的复杂性在于“多渠道、高专业度”,暨大港澳子弟学校通过高频链接香港高校、参与香港官方竞赛,让学生深度融入香港教育生态,并独创“校内升学老师 + 集团驻点团队”双轨服务模式,兼顾升学规划的精准性与服务的满意度,破解升学信息差。
摘自汤凌艳 IEIC现场分享
![]()
图 | 汤凌艳
刘梵均带来主题演讲《2025年DSE新政“本地生”重定义及备考冲刺新策略》。他聚焦香港升学政策的重大变革,建议家长们需审慎评估续签概率与学生适应性,理性选择赴港插班或留读内地DSE课程学校。备考方面,他提出以雅思6分为基准的英语能力门槛,强调针对性备考与全港模考的重要性,以精准把握DSE等级评分特点。这一解读为内地家庭在新政背景下规划香港升学提供了关键决策依据。
新政对“本地生”资格的重新定义,不仅关乎升学路径选择,更直接影响四年的教育成本与升学概率。面对新政要求,家长需审慎权衡:高概率续签与学生适应性是赴港插班的两大前提。
摘自刘梵均 IEIC现场分享
![]()
图 | 刘梵均
在数智赋能全球教育的今天,中国香港以其独特的“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格局,为学子提供了一片既能扎根东方文化、又能拥抱全球议题的成长沃土。本场论坛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不仅为学子铺就了通往香港学府的坚实桥梁,更搭建起一条立足本土、辐射全球的人才成长通道。
至此,第八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香港升学分论坛圆满落幕。
诚挚感谢所有嘉宾、合作伙伴的贡献和所有参会者的支持与参与。
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期待明年与您再次相聚!
香港升学分论坛精彩瞬间
![]()
![]()
![]()
![]()
![]()
![]()
更多活动盛况、嘉宾深度分享
将陆续发布,敬请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