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那天,瑞士日内瓦的阳光很柔,照进万国宫的玻璃窗时,映在那一排排代表席上。有人忙着翻文件,有人调整话筒,有人低声交谈。唯独在一角,一把椅子空着,空得突兀,空得刺眼。那是美国代表的位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主席宣布:美国的第四轮国别人权审议无法正常进行。全场安静了几秒,随后记者的快门声响成了一阵雨。那一刻,人们意识到,眼前不是普通的“缺席”,而是一场态度的表演。
普遍定期审议,本是联合国最讲究“平等”的场合。大国、小国、富国、穷国,都要坐到同一个圆桌前,谈自己的人权问题。被批评、被建议、被敦促改进——这是规则,所有人都一样。可美国选择了不来。既不提交报告,也不派代表。仿佛人权这门课,它天生就可以免修。
欧盟代表在发言时都忍不住表达遗憾。塞浦路斯代表说,这个机制的意义就在于“普遍性”——没有例外,没有特权。而美国,偏偏要做那个“例外”。美方早在八月就通知联合国人权高专办,说不参加。理由?没有解释。就这么一句话,然后转身离场。
![]()
各国代表还没从震惊中缓过来,美国国内的民间声音已经开始反弹。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的贾米尔·达瓦尔说得直白:这不是“战略选择”,是“逃避责任”。在一个倡导人权的机制里,美国用行动告诉世界——人权?我审别人的,不轮到我。
当审议当天到来时,联合国主席劳贝尔只能宣布:程序无法正常进行,美国缺席。于是,人权理事会通过了一份决定草案,对美方的行为表示遗憾,敦促其恢复合作。这是机制运作史上的第一次。第一次有国家——而且是号称“人权灯塔”的国家——拒绝被审。
日内瓦的观察员戴维·洛佩斯说,美国的表演其实不新鲜。多年来,它一直在多边机制中挑挑拣拣:自己主导的积极参加,涉及自身的问题就躲。加入、退出、再加入、再退出。它对人权的热情,从来取决于是谁被审查——只要不是自己,一切都好说。
这不是孤立事件。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退出世卫组织、制裁国际刑事法院的法官和检察官……美国这些年仿佛在全球舞台上演一场“退群集锦”。联合国专家早在今年年初就联名声明:美国的这些行动削弱了全球人权和人道主义体系,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那把空椅子,不只是座位空着,更像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傲慢,也象征着逃避。美国自诩为“人权的守护者”,动辄对他国指指点点。可当轮到自己接受监督,它却突然选择沉默。人权成了一面镜子,照别人锋利,照自己模糊。
更讽妙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万国宫”。这是全球最具象征意义的多边殿堂,几乎每一次重大人权讨论都从这里发出。而今天,这个殿堂里空了一把椅子,空的是对话,塌的是信誉。
![]()
“为什么美国认为自己可以凌驾于国际法之上?”前联合国人权专家德扎亚斯问出了在场所有人的疑惑。没有答案。或者说,答案就在那把空椅子上——因为它一直这么做。
非营利机构“维护宪法权利中心”的纳迪娅·本·优素福说,美国的缺席“令人震惊”,这是一种对世界秩序的威胁。她呼吁各国“竭尽所能予以抵制”。这种情绪,在人权理事会的走廊里蔓延。因为所有人都清楚,一旦默认这种特权,一旦允许有国家可以“豁免监督”,那整套机制的意义就要崩塌。
美国喜欢谈“制度的力量”,可当制度要求它接受同样的标准,它就躲进制度的阴影里。它在别国的选举、人权、司法体系上发声明、发制裁、发训诫,俨然一个“世界老师”。但现在,这个“老师”不交作业、不来上课,还要求全班照旧进行——荒诞到几乎成了一出黑色喜剧。
人权不是剧本,美国却喜欢当导演。它剪掉自己不想看的镜头,留下那些能衬托自己“光辉形象”的台词。可世界已经不同了。越来越多国家开始质疑:一个频繁退出国际条约、拒绝接受监督的国家,凭什么定义“人权”?
![]()
那天的万国宫,记者们拍下那把空椅子,有人感慨:“这是历史的一帧照片。”但这帧照片的意义,也许远比表面更深——那不只是一次会议的缺席,而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声称领导世界的国家,正在从多边机制中一点点消失。
这世界的运转,并不会因为美国少了就停下来。审议照常进行,机制依旧运作。只是那把空椅子,提醒着所有人:曾经说得最多“普世价值”的那一方,如今开始背离普世。
或许几十年后,当历史再回望这一幕,教科书上会写——2025年,美国第一次拒绝接受联合国人权审议;那一天,一把空椅子坐满了全世界的疑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