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以海为证:写给这片土地的能源情书一一《蓝色动脉》后记(王道兵/主编)

0
分享至

以海为证:写给这片土地的能源情书

  ——《蓝色动脉》后记


  文/王道兵


  2025年深冬,当最后一行文字落定,手边这叠厚达634页、承载着63万言的书稿,仿佛依然带着营口湾畔的风声与焊火的温度。望向窗外,那座巍然矗立的银罐在渤海之滨静默如诗,而我的心中,却奔涌着比海浪更澎湃的潮汐。这部《蓝色动脉——营口LNG接收站建设实录》,与其说是一部纪实文学,不如说,是我与我的团队,以及所有参与这项宏伟工程的建设者们,共同写给这片土地、这个时代的一封炽热情书。
  开篇:国家叙事里的平凡星光
  这封情书的开篇,始于国家命运的宏大叙事,落笔于无数平凡的坚守与创造。
  “气引龙吟破九霄”,项目萌蘖于国家“十三五”的蓝图,勃发于“十四五”的征程。它肩负着破解东北“气荒”、贯通“北气南下”通道的时代使命,是优化能源结构、践行“双碳”承诺的坚定一步。王安石曾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国家战略的恢弘构想,总要在现实的土壤里扎根,历经风雨,方能破土成荫。


  而最初的破土,便撞上了命运的难题。仙人岛的岸线很美,浪涛拍打着沙滩,像一首温柔的歌。可谁能想到,这片美丽之下,是92%钻孔见洞的“地质禁区”,专家们叹息着称之为“豆腐渣地基”。要在这样的地基上,托起承载万钧之力的LNG储罐,就像要在流沙上建高塔,难若登天。


  那些日子,技术人员的眉头从未舒展。地质数据在灯光下摊开,像一张复杂的网,困住了所有期待的目光。施工方案写了又改,画了又涂,纸张上的褶皱里,藏着多少个不眠的夜晚。我想起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也想起自己写下的这首小诗:
  《与溶洞对谈》
  黑夜里,溶洞在地下呼吸
  像沉默的怪兽,藏着千万个秘密
  我们举着图纸,像举着微弱的火炬
  一步一步,靠近那未知的恐惧
  数据在桌上堆叠,方案在笔下重启
  每一次推翻,都是向希望的靠近
  没有退路,只能迎着难题前行
  因为我们知道,这土地需要一道奇迹
  终于,金石为开的意志,降服了地下的“蛟龙”。当最后一根桩基稳稳扎进土壤,我们知道,“中国LNG接收站储罐桩基施工难度之最”的世界级难题,被我们踩在了脚下。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精神的凯旋。


  构筑:焊火与星光下的坚守
  当基础得以夯实,宏伟的构筑便拔地而起。“铁衣映月:穹顶星河共扶摇”,储罐的壁板在阳光下闪耀着工业的冷峻之光,而穹顶之下,是建设者们用精度与强度编织的工艺之美。
  每一个夜晚,焊火都在飞溅。那跳动的火花,像夜空中坠落的星辰,照亮了建设者们专注的脸庞。焊工们握着焊枪,手臂平稳得像雕塑,他们知道,每一道焊缝,都关系着千万家庭的温暖。工程师们穿梭在工地,安全帽上的灯光,连成了一片流动的星河。我常常站在一旁,看着这忙碌的场景,写下这样的诗句:
  《焊火颂》
  焊枪举起,便与黑夜对峙
  火花落下,是写给钢铁的诗
  每一道焊缝,都藏着执着的坚持
  每一滴汗水,都在诠释责任的意义
  月光洒在壁板上,映出坚毅的影子
  他们用双手,将冰冷的钢铁
  锻造成温暖的承诺,向着明天延伸不止
  杜甫笔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的奉献与执着,在这些建设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中,有刚毕业的大学生,第一次离开家,在工地上度过了第一个没有家人陪伴的春节;有经验丰富的老焊工,手上布满了老茧,却依然能精准地完成每一次焊接;有女工程师,不顾工地上的艰苦,和男同事们一起熬夜,一起解决难题。他们的身影,在月华与焊火的交映下,构成了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剪影。


  动脉:向海而生的能源诗篇
  能源的动脉,最终要汇入国家发展与民生福祉的海洋。“向海图强:港纳八方联天下”,码头如巨臂,拥抱来自远方的液化天然气船舶,将“海的呼吸”转化为“城的脉搏”。
  当第一艘LNG船缓缓靠岸,汽笛声在渤海湾上空回荡,我仿佛听到了一首向海而生的诗篇。船上的液化天然气,像蓝色的血液,通过管道,流向城市的各个角落。冬天里,居民家里的暖气更足了;工厂里,机器运转得更顺畅了。这蓝色的能源,不仅温暖了东北的寒冬,更给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们不仅建成了能源枢纽,更展望着冷能利用等循环经济的广阔未来。想象一下,LNG的冷能可以用来发电,可以用来制造干冰,可以用来冷却食品,每一份能源都被充分利用,每一份资源都不被浪费。这本身就是一首“向海图强”的现代诗篇,气魄不输古人“吞吐百川归领袖,往来万国奉梯航”的豪情。我写下这首《蓝色动脉》,致敬这份向海而生的力量:
  《蓝色动脉》
  码头张开双臂,迎接远方的船
  蓝色的能源,在这里靠岸
  管道像血管,延伸向城市的每个端点
  将海的馈赠,化作温暖的火焰
  冷能在循环中,绽放新的容颜
  循环经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向海图强的梦想,不再遥远
  这蓝色的动脉,跳动着时代的信念
  群英:平凡英雄的滚烫初心
  然而,这部建设史诗中最闪耀的,永远是人。是那群“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建设者。“蓝焰淬心:群英钧天奏云韶”,他们来自三十多家承建单位,是平凡的工程师、技术员、焊工、管理者,却共同谱写了不平凡的英雄乐章。
  我记得有位叫李师傅的焊工,家里老人生病,他却因为工期紧张,只能在电话里叮嘱妻子好好照顾老人。每次打电话,他都强忍着泪水,挂了电话,又立刻投入到工作中。他说:“这里需要我,等工程结束了,我再好好陪陪老人。”还有位年轻的工程师小张,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题,连续一个月住在工地,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最终成功找到了解决方案。当他笑着说出“搞定了”的时候,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却闪着明亮的光。
  他们中的许多人,名字或许不为人知,但他们的功绩,已熔铸于冰冷的钢铁之中,化作了温暖千家万户的蓝色火焰。他们的故事,让我时常想起艾青那深情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也让我写下这首《平凡英雄》,致敬他们滚烫的初心:
  《平凡英雄》
  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
  只有默默付出的平凡
  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带着共同的信念
  在工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诗篇
  汗水浸湿了工装,却浇不灭心中的火焰
  疲惫爬上了脸庞,却挡不住前进的信念
  他们是父亲,是丈夫,是儿子
  更是这片土地上,最可爱的平凡英雄
  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会被永远铭记
  但他们的功绩,会在岁月中永远清晰
  引领:红色基因的淬火成钢
  在这场艰苦的鏖战中,“党建引领”并非一句空话。党员突击队的旗帜始终插在最艰难的阵地上,“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誓言,化作了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有一次,工地遇到了突发的暴雨,部分施工区域出现了积水,眼看就要影响工期。党员突击队的队员们第一时间冲了上去,他们穿着雨衣,拿着水泵,在雨中奋战了十几个小时,终于将积水排干。雨水和汗水混在一起,模糊了他们的视线,却没有动摇他们的决心。还有在技术攻关的关键时期,党员们组成了技术小组,带头加班加点,查阅资料,反复试验,最终突破了技术瓶颈。


这红色基因,如同王安石在《孤桐》中所咏:“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我们的党组织和党员,正是那愿被雕琢成琴的孤桐,为了奏响能源报国的时代强音而甘于奉献。这种精神,在仙人岛这片热土上淬火成钢,凝聚成了无坚不摧的“铁军精魂”。我写下这首《红色旗帜》,赞美这永不褪色的红色力量:
  《红色旗帜》
  红色的旗帜,在工地上飘扬
  像一团火焰,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党员们冲锋在前,带着坚定的信仰
  把困难踩在脚下,把责任扛在肩上
  没有退缩,只有迎难而上
  没有抱怨,只有默默担当
  这红色的基因,在血脉中流淌
  淬火成钢,铸就了铁军的力量
  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一起闯
  让红色的旗帜,永远在心中飘扬
  合力:政企协同的温暖护航
  项目的成功,绝非一己之功。它得益于政企协同的强大合力。从仙人岛管委会到盖州市、营口市,再到辽宁省委、省政府,国家部委、中直部门,中交集团、四川港投集团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怀;项目专班的精准服务,如同为工程配备了“加速引擎”。
  还记得LNG码头建设位置需要调规时,这一棘手问题让我们犯了难。可没想到,各级部门快速响应,召开协调会,研究解决方案,积极与相关单位沟通。那段时间,专班的工作人员经常加班到深夜,为了一个细节,反复推敲,为了一份文件,奔波往返。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促成了交通运输部的批复。当拿到批复文件的那一刻,我们所有人都激动得鼓起了掌。
  这种“主要领导挂帅、专班跟进、全程服务”的模式,是项目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保障,体现了新时代政府部门的服务效率与担当。在此,我谨代表项目建设团队,向所有关心、支持营口LNG接收站建设的各级党委政府、合作伙伴和社会各界,致以最诚挚的谢意!也写下这首《同心同行》,感谢这份温暖的护航:
  《同心同行》
  政府与企业,手拉手并肩行
  像一束光,照亮了前行的路程
  你们的关怀,是温暖的春风
  你们的支持,是强大的后盾
  遇到难题时,你们及时回应
  需要帮助时,你们伸出援手
  同心协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协同合作,让梦想慢慢实现
  这份情谊,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未来的路上,我们继续同心同行
  回望与展望:五本大账与星辰火炬
  回首来路,我们系统梳理了项目带来的“五本大账”——能源安全、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精神价值。这条“蓝色动脉”的每一次搏动,都链接着国计民生,澎湃着时代强音。它的建成,对“气贯辽东、铁军丹心铸勋功”,优化东北能源格局,助力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而展望未来,我们更期待“星火永耀、万里风烟入画描”。项目的精神财富需要传承,清洁能源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为此,我们在书中提炼了二百八十条企业金句。它们如同二百八十颗星辰,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是物质成果的精神升华,旨在照亮来路与征途,激励每一位同行者与后来人。我写下这首《星火永耀》,寄托这份对未来的期许:
  《星火永耀》
  五本大账,记录着奋斗的过往
  每一笔,都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能源安全有了保障,生态环境更加优良
  经济发展有了动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还有那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岁月中芬芳
  二百八十颗星辰,是前行的火炬在闪亮
  照亮来路,也照亮未来的方向
  激励着我们,继续追逐梦想
  让清洁能源的画卷,更加绚丽辉煌
  让星火永耀,在这片土地上永远闪亮
  情书三叠:致国家、土地与未来


  至此,这封“情书”的深意已然明晰:
  一重,献给国家。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担当,是能源报国的铁肩道义。如同曹植的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我们虽非征战沙场,但这份为国之能源安全而拼搏的心境,别无二致。我写下这首《致祖国》,诉说这份赤子之心:
  《致祖国》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为了你的能源安全,我们奋力拼搏
  在渤海之滨,建起了这座巍峨的储罐
  让蓝色的能源,流淌在你的山河
  我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
  只有默默无闻的执着
  用双手,为你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用汗水,为你谱写一曲奉献的歌
  祖国啊,这是我们对你的承诺
  永远为你,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重,献给土地。是“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坚守,是对渤海湾每一寸岸线、对东北黑土地的挚爱。这份爱,深沉而具体。我写下这首《致土地》,表达这份深厚情感:
  《致土地》
  渤海湾的岸线,蜿蜒又漫长
  东北的黑土地,肥沃又宽广
  我爱这里的浪涛,爱这里的土壤
  爱这里的人们,爱这里的每一寸地方
  为了这片土地,我们付出了汗水和力量
  让能源的动脉,在这里静静流淌
  让温暖的火焰,照亮每一个村庄
  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的生机与希望
  土地啊,这是我们对你的守望
  永远为你,书写新的篇章
  三重,献给未来。是“留与儿孙说旧年”的期许,愿我们今天的奋斗,能化为明日的底气,一个更绿色、更温暖、更强大的未来。我写下这首《致未来》,传递这份美好愿景:
  《致未来》
  未来啊,我们满怀期待
  愿今天的奋斗,能为你增添光彩
  让绿色的能源,遍布每一个角落
  让温暖的阳光,照亮每一个生活
  愿我们的孩子,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
  愿我们的家园,能永远美丽又和谐
  让强大的祖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让每一个人,都能拥有幸福的未来
  未来啊,这是我们对你的告白
  永远为你,创造更多的精彩
  铭记:精神洗礼与岁月见证
  全书编撰的过程,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作为亲历者与记录者,我深感荣幸,亦倍感责任重大。我们力图以恢弘的笔触,融合工业美学与人文精神,将这项凝结了无数人心血的工程,真实、生动、深刻地呈现给读者。它超越了单纯的工程记录,是一部关于梦想、奋斗、创新与担当的时代赞歌。


  最后,请允许我以一首融入项目感悟的《鹧鸪天》作结,也为这封漫长的“情书”画上一个情感的注脚:
  沧海横流铸铁肩,银罐巍巍立寒烟;
  溶洞暗涌千钧破,焊火精雕百世坚。
  风割面,夜无眠,丹心化暖送人间;
  一封情书证沧海,留与儿孙说旧年。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芳华。但是我们永远不能、也不会忘记,那些在营口LNG接收站奋斗征程中,以凡躯为桩基,以匠心为焊枪,在共和国能源史上镌刻下不朽传奇的建设者们。他们的功绩,将与这座巍峨的接收站一起,面朝大海,见证岁月,光耀未来!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是为后记。


  王道兵


  2025年深冬于营口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天辽地宁十四城
天辽地宁十四城
掌阅天辽地宁播天下
1436文章数 55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