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医学探索,早已认识到过热饮食的危害,孙思邈的《千金翼方》有云“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其中便暗含对过热饮食的警惕。从敦煌壁画中的宴饮图也可见,古人进食前常持匙试温。
![]()
现代医学研究则从更科学的角度证实了这一点。2025年,《英国癌症杂志》(BritishJournalofCancer)发表的一项研究分析了约454,800名40至69岁成年人的数据,发现经常饮用温度超过65℃的茶或咖啡的人,患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风险比饮用温度适中饮品的人高出五倍。
古今研究都提醒了我们,热食虽暖,过烫则危,今天笔者就跟大家聊聊热食是怎么吃出癌症的。
趁热吃喝的习惯,可能藏着致癌隐患
笔者曾接诊过一位来自广东的食管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
追溯其生活习惯时发现,他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喝滚烫“功夫茶”的习惯,刚沏好的茶不等降温就一饮而尽,甚至觉得“越烫越解乏”。
![]()
起初出现吞咽不适时,他以为是“上火”,直到症状加重才就医,最终确诊食管癌。从中医角度来看,“脾胃喜温恶寒,但恶燥”,这里的“温”是适度的温暖,而非灼热的刺激。
65℃以上的热食,远超人体消化道黏膜所能承受的温度,会像“火烤”一样损伤口腔、食道黏膜。黏膜受损后,会进入修复过程,可若反复刺激,修复便会频繁中断,进而导致黏膜细胞异常增生。
![]()
长期如此,就可能引发黏膜病变,甚至发展为癌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明确将饮用“65℃以上的热饮”定为2A致癌物,这意味着它对人体致癌的可能性较高。
而在我国食管癌高发的部分地区,居民喜欢吃烫食、喝热饮的饮食习惯,正是诱发食管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避开患癌风险,从三方面做起
Part.1
“凉一凉”再入口
无论是刚沏好的茶、煮好的汤、刚出锅的饭菜,都别急着吃,先放置一会儿,或者用勺子、筷子搅拌散热,待温度降至50℃以下,入口不烫时再食用。
![]()
尤其在秋冬季节,大家偏爱热食暖身,但更要注意控制温度,别让“暖身”变成“伤身”。

Part.2
慢饮慢食
不少人吃饭、喝水速度快,总觉得“赶时间”,可快速吞咽会让高温食物、饮品在消化道停留时间缩短,却也让黏膜来不及反应就被烫伤。
![]()
建议大家放慢速度,细嚼慢咽,既能避免黏膜损伤,也能减轻大家的肠胃负担,更利于营养吸收。

Part.3
关注身体信号
如果在进食、饮水时,出现口腔、咽喉或胸骨后有灼热感、疼痛感,或是吞咽时感觉有异物、不畅快,别不当回事,也别自行判断为“上火”、“咽炎”。
![]()
应及时找医师进行检查,排除黏膜损伤或病变的可能。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更好地守护消化道健康。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句老话不仅是做事的哲理,更是守护健康的箴言。
![]()
健康的身体离不开对日常细节的重视,避开65℃以上的热饮,养成温和的饮食习惯,就是在为自己的健康“筑墙”。希望大家都能从生活小事做起,好好呵护自己,用科学的方式守护生命健康。
活动预告
【主题讲座】
何裕民教授携陈秋月主任,与您相约!
时间:11月16日上午10:00
地点:上海书城(福州路店)2楼
主讲:针对性纠治,量体裁【医】
【活动福利】
签到即领:
暖心礼包(明信片、热水袋)+健康盲盒
专属席位:
报名参与活动,即可与小助手联系预留席位
【温馨提示】
活动当天上午9:30开始签到,请您合理安排时间。
我们诚挚邀请您前来参与活动,共同探讨癌症治疗话题。
联系小助手参与活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