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齐物论》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世人皆以为神仙飘渺,必居于九霄云外、三十三天之上。殿宇琼楼,云雾缭绕,那才是真人修道之所。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吕祖却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解中明言,真正的仙境并非远在天边,而是近在眼前。这位游历人间数百年的纯阳真人,亲口道出了三处凡间之地,才是仙人常驻、修道成真的所在。
这话从何说起?难道那些香火鼎盛的名山大川,那些传说中的洞天福地,反倒不是仙家修行之处?吕祖为何要如此说?这三处凡间之地,究竟有何玄妙,竟能让得道真人驻足停留?莫非神仙与凡人之间,本就没有那么遥远的距离?
要解开这个谜团,还得从吕洞宾本人的修道经历说起。
![]()
唐朝末年,河中府永乐县有个读书人,姓吕名岩,字洞宾。此人生得一表人才,身长八尺二寸,面白如玉,三绺长髯飘洒胸前,看着便是不凡之相。吕洞宾自幼聪慧,饱读诗书,本想通过科举入仕,光宗耀祖。可连考数次,都是名落孙山。
那年他又一次进京赶考,路过长安酒肆,遇见一位鹤发童颜的道人,正是钟离权钟祖。两人相谈甚欢,钟祖见他骨骼清奇,便有意点化。酒过三巡,吕洞宾酒意上头,趴在桌上睡着了。梦中他高中进士,官运亨通,一路做到宰相,娶妻生子,儿孙满堂。正当他志得意满之时,却因一桩冤案被贬,家产抄没,妻离子散,自己也沦为阶下囚。一梦惊醒,才发现钟祖煮的黄粱米饭还没熟。
"人生得失,不过黄粱一梦。"钟祖笑道,"功名利禄如过眼云烟,何不随我修道?"
吕洞宾大悟,当即拜钟祖为师,弃儒从道。钟祖传他内丹之术,教他存想守一之法。可修道哪有那么容易?钟祖为了考验他的道心,设下了十次磨难。
头一次,吕洞宾刚回到家中,就见妻子和一个陌生男子亲热。他怒火中烧,正要发作,却突然想起师父的教诲:"修道之人,当断七情六欲。"他深吸一口气,转身离去。回头一看,哪有什么妻子和外人,原来是幻象。
第二次,他在集市上摆摊卖货,讲好的价钱,买主却只肯付一半。吕洞宾二话不说,将货物交给对方,分文不收。
第三次,他在山中修炼,突然遇到一群强盗。这些人不但抢走他的财物,还要取他性命。吕洞宾不躲不闪,任由他们折辱。眼看刀剑就要落下,那些强盗却凭空消失。
就这样,一关又一关,十次考验全部通过。钟祖这才正式传授他内丹大道,天遁剑法。吕洞宾苦修数载,终于炼成阳神,白日飞升,成就纯阳之体。
得道之后的吕洞宾,并没有像其他仙人那样飞升天界,享受清净逍遥。他选择游历人间,广度有缘之人。走遍大江南北,踏遍名山大川,行走于闹市街巷,隐身在茶楼酒肆。有时他化作卖油翁,有时装成算命先生,有时又是个疯疯癫癫的乞丐。
在游历的过程中,吕洞宾见识了太多。那些自称修道的人,整日躲在深山老林,远离尘世,以为这样就能得道成仙。他们建起高高的道观,设下重重禁制,将自己与世隔绝。可真正的道,又岂是躲避就能求得的?
洛阳白马寺旁,有座不起眼的小道观。观主是个七十多岁的老道,修行了五十多年,始终不得要领。这日吕洞宾化作游方道人,前来挂单。
"道长修行多年,可有所得?"吕洞宾笑问。
老道叹气:"惭愧,修了大半辈子,依旧是凡夫俗子。"
"可知问题出在哪里?"
老道摇头:"弟子愚钝,还请指点。"
吕洞宾在观中住了三日,每日就看着老道做功课。早晨起来打坐,午时炼气导引,晚上存神守一,看着倒是规规矩矩。可吕洞宾却发现,老道在打坐时,心思根本不在道上。他口中念着清静经,脑子里却在盘算着明天要去哪里化缘,后天有什么斋醮要做,下月的香火钱够不够修缮殿宇。
"你这不是修道,是在做表面功夫。"吕洞宾直言不讳,"嘴上说着清净无为,心里却装着柴米油盐。身虽在观中,心已在凡尘。"
老道听了,羞愧难当:"可是不这样,观里如何维持?弟子总不能饿死在这里吧?"
"你以为躲在道观里,就是修道了?"吕洞宾反问,"修道不在于远离红尘,而在于心无所住。你看那集市上的屠夫,每日杀猪宰羊,可他若能于杀生之时,心存慈悲,知晓因果,反倒比你这假清静要强。"
老道不解:"杀生怎会比清修更好?"
![]()
吕洞宾摇头:"我不是说杀生好,而是说修道不在形式。真正的道场,不在深山,不在道观,而在人心。你把自己关在这小小的观里,以为就能躲开五浊恶世,却不知心中的贪嗔痴慢疑,一样没少半分。"
这番话说得老道如梦初醒。吕洞宾见他有所悟,便继续说道:"我游历人间数百年,见过无数修道之人。有的隐居山林,有的云游四海,有的广开道观,可真正得道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不明白,仙人常驻的地方,从来不在高山之上,云端之外,而是在寻常百姓家,在市井烟火里,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老道更加疑惑了:"这话从何说起?难道那些洞天福地,都是骗人的?"
"洞天福地自然是存在的,可那不是修道的必要条件。"吕洞宾说,"我告诉你,仙人常驻的地方,其实就三处,而且都在凡间。"
"哪三处?"老道急切地问。
吕洞宾却卖了个关子:"你且听我慢慢道来。"
他走到窗前,指着外面熙熙攘攘的街道:"第一处,就是寻常人家的柴米油盐之中。你看那些普通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田的种田,做工的做工,开店的开店。他们每天为生计奔波,看似俗不可耐,可正是在这平凡的生活里,藏着最真实的道。"
"一个农夫,春天播种,夏天耕耘,秋天收获,冬天休养,这不就是天道循环?一个工匠,日复一日地打磨手艺,精益求精,这不就是修行?一个商人,诚信经营,童叟无欺,这不就是德行?真正的神仙,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而是能在柴米油盐中见道,在锅碗瓢盆里悟真。"
"老子说过,'和其光,同其尘'。真人处世,要与光同尘,融入凡俗,而非脱离凡俗。你看我,游历人间这么多年,什么地方没去过?贫民窟的破草房,富商的豪宅大院,乞丐的破碗,皇帝的金殿,我都去过。为什么?因为道无处不在,仙人也无处不在。只有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道,什么是修行。"
老道若有所思:"道长是说,修道不必远离人群?"
"不仅不必远离,反而要深入其中。"吕洞宾说,"当年我师父钟离权钟祖,也是在闹市酒肆里点化的我,而不是在什么仙山洞府。为什么?因为只有在红尘俗世中,才能真正考验一个人的道心。你躲在深山里,没有诱惑,没有烦恼,那叫逃避,不叫修行。真正的修行,是在滚滚红尘中保持清明,在诸般诱惑前守住本心。"
"所以,第一处仙人常驻之地,就是寻常人家。那些柴米油盐,那些家长里短,那些鸡毛蒜皮,看似琐碎,实则蕴含大道。一个主妇做饭,要掌握火候,调和五味,这不就是阴阳平衡?一个父亲教育孩子,要宽严相济,恩威并施,这不就是中庸之道?所以啊,修道的人,不要轻视这些凡俗之事,反而要从中去体悟,去实践。"
老道听得入神,连连点头。吕洞宾喝了口茶,继续说道:"第二处仙人常驻之地,是那些遭受苦难的人群之中。"
"苦难?"老道不解,"仙人为何要去受苦之处?"
"你可知道,一个人要想真正得道,必须经历磨难。"吕洞宾说,"我当年拜师,师父给我设下十难,考验我的道心。这些磨难,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来自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人冤枉,被人欺骗,被人抢劫,失去财产,失去亲人,这些都是考验。"
"可是为什么偏要经历这些?"老道问。
"因为只有在苦难中,人才能真正看清自己。"吕洞宾说,"你看那些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人,整日花天酒地,纸醉金迷,他们哪里知道什么是道?什么是真心?可那些穷苦的人,为了一口饭食,为了活下去,他们必须比别人更加坚韧,更加清醒。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能保持善良,保持本心,那才是真正的修行。"
"我见过一个乞丐,他双腿残疾,只能靠手爬行。每天在街上乞讨,讨来的钱,除了买点吃的,其余都施舍给比他更可怜的人。有人笑他傻,说自己都吃不饱,还管别人。可他说,正因为自己受过苦,才知道别人的苦。这个乞丐,虽然身处低贱,却有菩萨心肠。这样的人,比那些躲在道观里自命清高的修道之人,不知高明多少倍。"
"所以,仙人常驻的第二处地方,就是苦难之中。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有修道的机会。哪里有痛苦,哪里就能磨炼道心。你看佛教有句话,叫'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道教也一样,不经历苦难,不经历考验,如何能炼就真性?"
老道听到这里,开始反思自己这些年的修行。他一直待在这小道观里,过着清苦但安稳的日子,从未真正经历过什么大的磨难。难怪修了这么多年,依旧没有进境。
"那第三处呢?"老道迫不及待地问。
吕洞宾看着他,缓缓说道:"第三处,也是最重要的一处,就在......"
话说到一半,突然观外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有人来上香,点燃的香烛不小心引燃了帘子,眼看火势就要蔓延。老道慌忙跑出去救火,等他收拾完残局回来,吕洞宾已经不见了踪影。
老道四处寻找,只在桌上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几行字。可那字迹潦草,又像是故意涂改过,关键的地方看不清楚。老道只能看出大致的意思,说第三处仙人常驻之地,是最平常又最难得的地方,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却又最容易忽视的地方。
这话说了等于没说,老道更加困惑了。他苦思冥想,却怎么也想不出答案。可就在这时,他突然想起刚才救火的情景,心中似乎有所触动......
![]()
究竟第三处仙人常驻之地在哪里?为何吕洞宾要卖关子,不肯直说?这个地方明明是每个人都能找到的,为什么又说最容易被忽视?
后来的修道之人,为了寻找这第三处仙地,翻遍了吕祖留下的所有典籍文献。有人说是在心中,有人说是在身体,还有人说是在虚空。争论了数百年,各执一词,始终没有定论。
可就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的注解中,吕洞宾终于道出了答案。这个答案一经公布,震惊了整个道教界。原来那个最平常又最难得,每个人都能找到却又最容易忽视的地方,竟然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