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做梦都是虚幻!太上老君透露:这3种梦境才是仙人给你的点化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太上洞玄灵宝定观经》《黄帝内经》《庄子》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世人皆以为梦境虚幻不实,醒来便忘,不过是心神游离、意识散乱罢了。白日里有所思,夜里便有所梦,这是常人的看法。可道家典籍中却另有记载,太上老君曾对弟子们说过一段话,专门讲到梦境的玄妙。

在《太上洞玄灵宝定观经》中记载着这样一段话:"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的元神本是清净的,可心念纷扰让它不得安宁。夜里入梦,多是白日杂念所化,这样的梦境确实虚妄。然而,太上老君却特别指出,有三种梦境绝非寻常,那是修道之人才能遇到的殊胜机缘。这三种梦境,往往是仙人点化、神灵护佑的征兆。

古往今来,多少修道之人在梦中得遇真仙,醒来顿悟玄机。吕洞宾黄粱一梦,从此看破红尘;丘处机梦遇王重阳祖师,终成全真一代宗师。这些梦境岂是虚幻?

那么,太上老君说的这三种梦境到底是什么?它们又有着怎样的玄妙之处?为何能成为仙人点化的通道?



想要明白这三种梦境的奥秘,得先从道家对梦的理解说起。

在道家看来,人有三魂七魄。白天醒着的时候,三魂七魄守在身体里,人才能清醒地做事。到了夜里睡着,魂魄便会游离。《黄帝内经》中说:"卫气行于阳则寐,行于阴则寤。"这卫气在体内流转,白天走阳经,晚上走阴经,人才有睡眠。

睡着之后,人的意识就不像白天那样清明了。这时候,白天积累的各种念头就会翻腾出来,化成各种梦境。有人梦见白天发生的事,有人梦见多年前的旧事,有人梦见莫名其妙的场景。这些梦,道家称之为"妄梦",是心念杂乱的表现。

《庄子》中记载过一个故事。庄子有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中自由飞舞。醒来之后,他分不清到底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这个故事说的就是梦境的虚幻性。

不过,庄子讲的是一种哲理。而在道家修行中,对梦境却有着更实际的认识。

唐朝时期,有位道士叫司马承祯,他是当时道教茅山宗的第十二代宗师。这位司马真人修行高深,曾经写过一部《坐忘论》,专门讲修道的方法。他在书中提到,修道之人如果功夫到了一定程度,晚上睡觉的时候,元神就不会像常人那样散乱。

司马真人说,普通人睡着之后,魂魄四处游荡,所以梦境杂乱无章。可修道的人不一样,他们白天打坐练功,把心神收敛得很紧,晚上睡觉时元神也不会乱跑。这样的人,要么一夜无梦睡得极沉,要么做的梦都很特别。

特别在哪里?司马真人说,这样的梦往往极其清晰,醒来之后记得清清楚楚。梦中见到的人物、听到的话语、看到的景象,就像真的发生过一样。这种梦,已经不是普通的妄梦了。

在道教的经典《云笈七签》中,专门有一卷讲梦境的事。书中记载,人的梦境大致可以分成几类:有因为白天劳累,晚上梦见劳作的;有因为思念亲人,梦见相聚的;有因为身体有病,梦见奇怪景象的;也有因为吃得太饱或太饿,梦见饮食的。这些梦,都是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的反映,算不得什么。

可书中紧接着说,还有一类梦,与这些都不同。这类梦不是因为身体和心理的原因产生的,而是因为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元神清明,能够感应到天地之间的某些信息。这种梦,道家称为"真梦"或"灵梦"。

《抱朴子》中也提到过类似的说法。葛洪祖师说,修道的人如果功夫深厚,有时候能在梦中见到神仙,或者听到仙人讲道。这不是幻觉,而是真实的感应。因为修道之人心神清净,就像一面明镜,能够映照出天地间的玄妙。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

北魏时期,有位道士叫寇谦之,他是北天师道的创立者。《魏书》中记载,寇谦之年轻时在嵩山修道,刻苦用功十几年。有一天晚上,他梦见太上老君降临,传授给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这部经书在当时失传已久,可寇谦之在梦中听得清清楚楚,醒来之后全都记下来了。

后来,寇谦之拿着这部经书去找当时的大儒,那些学者一看,发现这确实是道教的古经,绝不是寇谦之自己编造的。从此,北天师道兴盛起来,影响了整个北朝。

类似的事情在道教历史上并不少见。唐朝的叶法善天师,据说也曾在梦中得遇仙人点化。宋朝的张紫阳真人,在写《悟真篇》之前,也是先在梦中受到启发。

这些修道之人,他们的梦境为什么会如此特殊?

关键就在于他们的修行功夫。道家讲"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修道的人通过打坐、导引、服气等方法,把身体里的精气神锻炼得越来越纯净。精气神纯净了,心神自然就清明了。心神清明,就像水面平静无波,能够映照出天空的云彩和飞鸟。

《太上老君内观经》中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人的心神如果能保持清净,就能与天地相通。这种相通,在白天是通过打坐入定来实现的,可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不会完全中断。修行功夫深的人,即使在梦中,元神依然保持着某种清醒。

这种状态下做的梦,就完全不同于常人的梦了。

《太平广记》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有位道士叫潘师正,他在茅山修道多年,道行高深。有一年冬天,他在静室中打坐,不知不觉睡着了。睡梦中,他看见一位老者,身穿羽衣,手持玉杖,飘然而至。



老者对潘师正说:"你修道多年,心诚志坚,天庭已经注意到你了。可你还有一些地方没有悟透,我今天来指点你。"

潘师正在梦中恭恭敬敬地向老者行礼,请他开示。老者便讲了一段道理,说的是"虚无"二字的真义。他说,世人都以为虚无就是什么都没有,其实不然。真正的虚无,是一种至高的存在状态。就像虚空看似空无一物,实际上包容万物。

老者讲完之后,忽然就不见了。潘师正猛然惊醒,发现自己还坐在静室里,外面天色已经微明。他仔细回想梦中老者说的话,每一个字都记得清清楚楚。

从那之后,潘师正的修行又上了一个台阶。他明白了,那不是普通的梦,而是仙人托梦点化。

这样的事情,在《神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道教典籍中记载得很多。

太上老君正是看到修道之人常常会遇到这类梦境,所以才特别讲了三种梦的区别。他告诉弟子们,不是所有的梦都是虚幻的,也不是所有清晰的梦都是真的。关键要懂得分辨。

在《太上说朝天谢罪大忏》中,记载了太上老君对梦境的一段开示。他说,凡是修道之人,到了一定境界之后,会遇到三种特殊的梦境。这三种梦境,不同于日常的妄梦,而是元神清明、与道相应的征兆。

第一种梦,太上老君称之为"清明梦"。

这种梦最大的特点,就是做梦的人在梦中保持着清醒。他知道自己在做梦,可以控制梦中的行动,甚至可以改变梦境的内容。这听起来很神奇,可对修道的人来说,并不罕见。

《云笈七签》中说:"神清气定,梦中常觉。"意思是,元神清净、气息平和的人,在梦里也能保持某种程度的清醒。这不是说他们不睡觉,而是说即使在梦中,他们的意识也没有完全模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道家认为,人的意识有不同的层次。表层的意识,就是我们平时思考、判断、做决定用的那部分,这部分意识在睡觉时会休息。可人还有更深层的意识,道家称之为"元神"。元神是不灭的,即使肉体睡着了,元神依然存在。

普通人的元神和表层意识连接不紧密,所以睡着之后,元神虽然还在,可表层意识完全停止工作了,人就完全失去了自我意识。这时候做的梦,都是潜意识的翻腾,醒来之后常常记不清楚。

可修道的人不一样。他们通过长期修炼,让元神和表层意识的连接越来越紧密。这样一来,即使睡着了,表层意识休息了,元神依然能够发挥作用。这时候做的梦,就不再是完全无意识的了。

在这种梦里,做梦的人知道自己在梦中。他可以观察梦境,可以思考,甚至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有些功夫深的道士,能在清明梦中修炼、练功,效果不比白天差。



太上老君说的第二种和第三种梦境,比清明梦更加殊胜。

第二种梦境,涉及到天地之间的感应,往往预示着重大的变化。历史上那些得道高人,常常会在这种梦中看到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或者领悟到修行的关键。

第三种梦境,更是了不得。这是真正的仙人点化、神灵护佑。能遇到这种梦的人,必定是道缘深厚、修行有成。在这样的梦里,修道之人可以直接与仙真交流,得到口传心授的秘诀。

这两种梦境究竟是什么样子?又该如何辨别?太上老君在经文中给出了详细的说明。而且,他特别提醒弟子们,这三种梦境虽然殊胜,可也有真假之分。魔障也会化作梦境来迷惑修道之人,如果不能分辨,反而会走火入魔。

那么,该如何辨别真假?这三种梦境各有什么特征?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