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的冷风还没停,华盛顿的清单又加了一行。10月,特朗普和中国领导人在釜山会面,抛出“贸易休战”的信号;同月前后,中国商务部把对美的集成电路措施正式提告,态度很直接。镜头一转,美国这边从年初起节奏没松:1月抛出AI扩散出口管制框架,盯住AI芯片与相关系统;5月点名限制华为昇腾在美国市场的使用,还给美国AI芯片“上保险丝”——不许给中国模型训练用。北京的回击也到位:国家数据中心不再接受外国AI芯片。外媒一句话总结:潘多拉盒子打开就合不上。看似拉扯,实则加速脱钩。
![]()
更扎手的,是供应链的“异地重排”。台积电在美国建厂,成本上浮约20%,订单和预算两头打结;荷兰那边,Nexperia芯片危机越滚越大,荷兰政府以安全为由把公司收了,中国直接点题:别干涉,别再拿出口禁令搅供应链。中国对稀土的阀门此前收紧,如今给出一年内部分松动的时间表,以免全球汽车厂再次被关键零件卡脖子。表层看是拉锯,深处是筹码互换。
时间轴拉开,剧情从2018年起拐了个大弯。那年8月的《国防授权法》把华为、中兴的设备踢出美国联邦政府系统,后续影响远超美国本土,很多盟友也开始犹豫。2019年5月,商务部把华为拉进实体清单,高通、英特尔停供,谷歌GMS掐断,华为手机线一度乱成一锅。2020年,美国又把“外国直接产品规则”改了个刀口向内,用到美国工具和软件的外国厂商,给华为供货也不行,台积电被直指,麒麟9000赶工一批后按下暂停键。华为手机出货急刹,全球排名从第二跌到第六。
![]()
国内厂商的反应各有姿势。OPPO在2019年上马哲库,走自研芯片路线,先做影像处理,招兵买马,2021年火力加码,拿出6nm的MariSilicon X,拍照视频体验肉眼可见。剧情转折在2022年:美国扩展限制到7nm以下芯片和设备,英伟达、AMD的AI芯片“限速”,国产替代一夕成热点。哲库把4nm处理器推到流片测试,但遭遇市场寒潮,智能手机出货下滑两位数,OPPO销量吃到回撤。2023年5月,哲库突然关停,项目叫停、员工分流,官方给出的关键词是“不确定”和“波动”。
回看美国这套打法,手段从点杀到系统化围堵。名单越拉越长,2023年把浪潮、龙芯也划进来,理由还是那句熟悉的“支持军方”。2024年10月,进一步限制美国资金流向中国半导体与AI,资本阀门也开始关。到了2025年,叠加“军事公司”清单更新、国家安全备忘录严审对华投资,棋盘上每一步都在收窄缝隙。
这套组合拳有多有效?美国自己的报告给出一个冷答案:效果有限。阿斯麦、东京威力科创的设备仍在对华出货,节奏被管住,但没到归零。英伟达话说得更直,回不去中国市场;美国企业出口下挫,补贴难以覆盖订单真空。供应链的现实是:越想“一刀切”,越会长出“绕道走”。
![]()
中方阵地的变化更有看头。华为在被制裁后转身多元化,通讯主业稳住,2023年基站出货拿下全球第一,云计算收入同比上涨约30%。Mate 60 Pro用上麒麟9000S,7nm工艺,中芯国际代工,5G回归。性能不追参数榜,靠软件优化做出效率。2024年Pura 70系列的芯片型号,市面上有两种说法:麒麟9000S1或麒麟9010,这点以官方最终信息为准。收入侧给到投资人一个惊喜,外界预计2025年有望冲破900亿人民币,这波拉动还是来自5G手机。
产能这块,中芯国际把7nm规模拉起,每月几万片的水平被多次提到。更宽的底座是社会投入:中国芯片投资总量过万亿,高校系统深度参与,从材料、设备到EDA软件都开始铺路。自给率这几年往上挪了一个台阶,从约15%到约25%,但先进制程的设备仍得看进口,这是硬门槛。
OPPO这边的路径更像“踩坑-止损”的案例。哲库从2019到2023砸下巨资,影像芯片起步不错,处理器冲到4nm却卡在流片延误与供应链受限的双重夹缝,EDA软件与光刻机的限制让周期失真,市场下行又让财务承压。OPPO的主营还是手机,营收九成压在一个篮子里,抗风险能力有限。关停哲库,是现金流管理的理性选择。回到高通平台,销量反弹,自研暂缓。
![]()
这场博弈的外溢效应,不止电子行业。汽车业对关键芯片的依赖被再次验证,中国在10月释放“安世半导体芯片出口松绑”和稀土部分松动的信号,指向的就是“别让全球车厂停线”。荷兰方面对Nexperia动手,中国明确反对,话里话外在提醒欧洲:安全可以谈,别动不动就拿供应链当人质。
政策风格也给到一个对照。外界总结,特朗普路线偏外部限制,拜登加了一层管制+补贴。结果开出来,美国半导体企业受到实打实的出口下滑,华为靠本土链条转圜出路。中国的监管工具箱也在升级,反垄断法的适用被专家点到,一旦落到英伟达这类企业头上,影响的将不仅是交易价格,还会直接触到中美关系的敏感神经。
![]()
回到核心问题:这场芯片战,是拖住对手,还是逼出对手?两句话概括我对当下局势的观察。
- 美国的限制确实拖慢了中国在先进制程上的节奏,但同时把“国产替代”这件事从备胎项目变成主线工程。EDA、光刻、材料、工艺一步步啃,速度不快,路径更稳。私营资本在高风险段位不敢激进,但“软件破芯片垄断”的路子已经开跑,迭代速度不算慢。
- 中国企业的路线分化会更明显。有通讯、云、政企等多支柱的玩家,有机会用系统级工程拉住生存曲线;以单一消费电子为主的厂商,跨越高端芯片的技术墙,风险偏大,现金流是生死线。哲库的教训就摆在那儿。
![]()
政策层面还会有博弈。9月的对美提告,是规则战的开场;国内对外资芯片在关键基础设施的适配要求,也会继续收口。全球供应链的“再塑形”短时间收不回去。台积电赴美涨成本、英特尔与三星转移订单、中国侧把长江存储等本土链条顶上来,这就像把旧拼图掰碎再拼,新缝隙免不了。
我更关心军民两用的交叉地带。清单把不少中国科技公司按“军方支持”来归类,民用算力与军用算法天然存在交集,这个灰度区会越拉越长。美国在2025年1月、5月两次围绕AI的限制,指向的就是算力-算法-数据的闭环。中国回击把国家数据中心的芯片国别标准立起来,下一步很可能扩展到更多基础设施场景。算力主权这个词,不再是舆论口号。
写到这儿不妨把新闻再飞一会儿。釜山的“休战”并不等于停火,更多像一次必要的姿态管理。真正决定走向的,是产业侧的耐力赛。能不能把7nm的产能做稳,把软件生态做厚,把供应链的关键节点握在自己手里,这三件事,决定了未来五年的胜负手。华为的多元化样本给出一条路,OPPO的止损也不是坏事,起码把公司从技术豪赌里拉回了经营现实。外部环境一边收紧,一边留缝,这就是地缘博弈的常态。
我对读者有两个小建议。其一,看到夸张的“技术封锁一夜见效”,先别跟着情绪走,厂商的进展往往藏在工艺版号和良率里,不在口号里。其二,看一个国家的韧性,不只看一个芯片型号,更要看“人—钱—链”的循环是否顺畅。投资过万亿、高校深度参与、自给率抬升到约25%,这些都是底座指标。潘多拉盒子已经打开,但盒子下面,是一条新的产业路网。未来两年,该路网会更清晰,谁能跑通,谁就配得上话语权。阿条在这儿,盯着看,也会继续把看见的,告诉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