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警世通言》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句话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几乎人人都能脱口而出。
每当谈及鬼神、因果、命运之事,总有人用这句话来劝诫旁人保持敬畏之心。
可这句看似完整的古训,真的就只有这么简单的八个字吗?
翻阅典籍会发现,这句话最早出自明代冯梦龙所编的《警世通言》,原文记载的却是一个完整的句式。
上半句确实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可下半句却是"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
![]()
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蕴含着古人处世的大智慧。
为何流传至今,人们只记得上半句,下半句却仿佛被刻意隐藏了?这其中又藏着怎样的玄机?要解开这个谜团,还得从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说起。
话说明朝年间,杭州城里有个叫王生的书生,自幼饱读诗书,对儒家经典烂熟于心。他最喜欢与人辩论,尤其爱与那些谈论鬼神之事的人较真。
一日,王生在茶馆听人说起城外古庙闹鬼的传闻,便冷笑着站起身来:"天地间哪有什么鬼神?不过是愚夫愚妇自己吓唬自己罢了。我今晚就去那庙里住一宿,看看能遇见什么妖魔鬼怪!"
茶馆里一位白发老者听了,缓缓摇头:"年轻人,老朽劝你一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那庙里确实邪门,多少人去了都出事,你还是莫要逞强。"
王生却不以为意:"老人家,您这话我不爱听。若是人人都像您这般胆小怕事,岂不是要被那些装神弄鬼的骗子耍得团团转?我偏要去看个明白!"
说罢,王生真就收拾了行囊,带上笔墨纸砚,准备到那古庙里住一晚。临行前,那白发老者追上来,在他耳边又说了一句话,王生听后愣了片刻,却还是执意前往。
夜幕降临,王生来到那座荒废多年的破庙。庙里确实阴森可怖,断壁残垣间爬满了藤蔓,佛像早已破损不堪。他点起油灯,铺好被褥,坐在蒲团上开始读书。
读着读着,忽然听见门外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王生心想:定是野狗野猫之类,不必理会。可那声音越来越近,最后竟传到了庙门口。
"吱呀——"木门被缓缓推开,一个身穿白衣的女子飘然而入。那女子面容惨白,双目无神,正是传说中那个在此上吊的女鬼!
王生握着书的手微微颤抖,额头冒出了冷汗。他想起那白发老者临别时说的话:"年轻人,老朽还有一句话告诉你——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真遇上了,千万别当真。"
女鬼缓缓飘到王生面前,凄厉地笑了一声:"读书人,你不是说不信鬼神吗?现在信了吧?"
王生强作镇定,心中反复念着那句"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他定了定神,竟朗声笑道:"姑娘说笑了,这世上哪有什么鬼?我看你不过是个装神弄鬼的戏子罢了。那点雕虫小技,可吓不住我!"
说着,王生竟站起身来,举着油灯向女鬼走去。那女鬼见他不怕,反倒往后退了几步。王生趁机上前,一把扯下女鬼的面纱——果然,面纱下藏着的是一张涂满白粉的人脸!
原来,这所谓的女鬼,不过是附近山贼装扮的。他们借着鬼神之名吓唬过往行人,趁机打劫财物。王生识破了诡计,立刻报官将这伙山贼绳之以法。
此事传开后,那白发老者找到王生,笑着说:"你总算明白了老朽那两句话的意思了吧?"
王生恭敬地向老者行礼:"还请老人家指点。"
老者捋着胡须道:"所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是说对天地因果要心存敬畏,不可妄自狂妄。就像你当初轻视鬼神,若真的世上有鬼,岂不是自取其祸?这叫防患于未然,是为人处世的谨慎之道。"
"可另一句'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又是何意?"王生追问。
![]()
老者笑道:"这句话是说,当真遇上了所谓的鬼神异象,反而要保持理智,不可轻信。世上装神弄鬼的骗子多得是,若是什么都信,岂不是要被人耍得团团转?这叫临事不乱,是处变不惊的智慧。"
王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一句话教人谨慎,一句话教人清醒。两句话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处世之道!"
老者点头:"正是如此。可惜世人只记得上半句,却忘了下半句。只知道怕,不知道辨,这才被各种妖言邪说蒙蔽了双眼。"
王生若有所思。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上半句是说在平时,对天地万物、因果报应要心存敬畏,做人做事不可狂妄自大;下半句则是说遇事时,要保持理智清醒,不可被表象迷惑,轻易相信那些怪力乱神。
就像儒家所说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是敬畏之心;可同时《论语》又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夫子对那些荒诞不经之事从不多谈,这便是理性之智。
两句话合起来,恰恰体现了古人"敬而不迷,信而不盲"的态度。
回到家中,王生将这段经历写成文章。他在文中写道:"世人常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却不知还有下半句'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前者是敬畏,后者是清醒。只有敬畏没有清醒,人就会变得迷信;只有清醒没有敬畏,人就会变得狂妄。唯有二者兼备,方能行于正道。"
这篇文章被收录进了《警世通言》,本是想警醒世人,可流传下来,人们却只记住了上半句。
究其原因,怕是因为上半句更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人在面对未知时,本能地选择敬畏和害怕,这是人之常情。可下半句要求的是理性思考和独立判断,这对普通人来说就太难了。
更重要的是,有些人故意只传播上半句,因为让人害怕、让人迷信,更容易控制人心。历朝历代那些装神弄鬼的江湖骗子,那些打着鬼神旗号敛财的不法之徒,最喜欢的就是只知道怕、不知道想的愚民。
王生后来游历四方,见识了更多借鬼神之名行骗的把戏。
![]()
他发现一个规律:凡是只强调"宁可信其有"的地方,往往就是骗局最多的地方。
他在游历中还遇到了一位高僧,这位高僧对这两句话又有着不同的解读。
当王生向高僧请教时,高僧微微一笑,说出了一番让王生醍醐灌顶的话。
这番话,彻底揭示了这两句话背后更深层的智慧,也解释了为何下半句会被刻意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