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帝君揭露:梦里经历这三样场景,说明仙骨已现,一定要守口如瓶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道德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笈七签》《庄子·齐物论》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道家典籍《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记载,东华帝君乃东方第一大帝,掌管天下神仙录籍,凡修道之人能否证道成仙,都需经过他的考验与判定。这位上古真人在传法度人时,曾留下一段秘传心法,专门讲述如何从梦境中辨识仙骨是否显露。

梦境本是虚幻之物,为何能窥见修道根基?凡人做梦不过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修道之人的梦境却大不相同。《抱朴子·内篇》有云:"真人之梦,与俗人异也。"当一个人开始踏上修真之路,体内的真气渐渐充盈,神识开始清明,某些特殊的梦境便会不期而至。

东华帝君所说的三种梦境场景,并非寻常之梦,而是仙骨初显时神识的自然感应。可为何一定要守口如瓶,不能随意宣扬?这其中又藏着怎样的天机?



要理解这三种梦境的奥秘,得先明白道家对于"仙骨"的认知。《云笈七签》里讲得很清楚,仙骨并非指人的骨头真能化作神仙之骨,而是指一个人的神识、气血、精神在修炼过程中达到某种契合天地的状态。就好比一块顽铁,在炉火中千锤百炼,杂质尽去,自然就能成钢。

修道之人日日打坐吐纳,守一抱元,体内的浊气慢慢排出,清气渐渐充盈。当这种修炼达到一定程度,人的神识就会变得异常敏锐,平日里觉察不到的天地灵气,在梦中却能清晰感知。这便是东华帝君所说的"仙骨初现"。

在唐代有位道士名叫司马承祯,是茅山宗的第十二代宗师。他曾在《坐忘论》中记载过自己修道时的经历。司马承祯年轻时在嵩山修行,每日清晨便起来打坐,晚上打坐到深夜才休息。如此苦修三年,某天夜里,他做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梦。

梦中他站在一片虚空之中,脚下云雾缭绕,抬头望去,只见无数星辰在眼前旋转。那些星辰不是远在天边,而是近在咫尺,仿佛伸手就能触碰。更奇特的是,他能清楚感觉到每颗星辰都在呼吸,随着它们的呼吸,体内的真气也跟着律动。

这便是东华帝君所说的第一种梦境——身处虚空,与星辰共振。

司马承祯醒来后,把这个梦告诉了师父。他师父听完,沉默良久,才缓缓说道:"你的仙骨开始显露了。这种梦境,是神识突破了肉身束缚的征兆。人的神识本来被困在肉身之中,就像鸟儿关在笼子里。可修炼到一定程度,神识就能在梦中短暂脱离肉身,感知到更广阔的天地。"

师父接着解释,普通人做梦,梦到的都是日常琐事,或是心中的欲望恐惧。可当一个人修道有成,梦境的性质就变了。那不再是单纯的想象,而是神识在另一个层面的真实体验。与星辰共振的梦境,说明修道之人的神识已经能够感应到宇宙间细微的能量波动。

《庄子·齐物论》里有句话:"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意思是说,在梦里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在做梦,甚至还能在梦中再做梦。可仙骨显现后的梦境却恰恰相反——虽然在梦中,却异常清醒,知道自己在做梦,还能清楚记得梦中的每一个细节。

司马承祯听师父这么说,突然想起,自己在那个梦里确实异常清醒。不光能看清星辰的样子,甚至能数清楚眼前有多少颗星,还能感觉到它们各自散发出的不同气息。这种清明的状态,和平时做梦完全不同。

师父点点头:"这就对了。仙骨初显,神识清明。以后你还会做到其他类似的梦,那都是修道进境的标志。"

果然,又过了一年多,司马承祯做了第二个奇特的梦。

这次梦里,他走在一条长长的山路上。路的两旁种满了奇花异草,散发着清幽的香气。他一路往前走,路越走越高,渐渐能俯瞰到山下的景象。走着走着,前方出现了一座巨大的宫殿,殿门紧闭,门前站着两个童子。

童子看到他,笑着说:"真人来了,师尊在里面等候多时了。"



司马承祯走进殿门,只见里面坐着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老者见到他,微微一笑:"你终于来了。"

那位老者开始对他讲道,讲的都是修炼的法门。司马承祯听得如痴如醉,觉得每一句话都直击要害,把他平日里修炼中的困惑一一解开。可等他想仔细记住这些话的时候,却发现怎么也记不清,只能记住一个大概的意思。

梦醒后,司马承祯脑子里还回响着那些话语。虽然具体内容记不全,但对修炼的理解却突然清晰了许多,很多以前想不明白的地方,一下子就通了。

这是东华帝君所说的第二种梦境——入宫拜师,得传法诀。

师父听了这个梦,神情变得更加凝重。他对司马承祯说:"这种梦境更加难得。梦中遇仙人传法,说明你的神识已经能够沟通另一个层面的存在。那些在梦中传授你法诀的仙人,未必是真实的仙人,更可能是你自己内在智慧的显现。"

司马承祯有些不解:"自己内在的智慧?"

师父解释道:"道家修炼讲究内观返照。人的内心深处,其实藏着无穷的智慧,可平日里被各种杂念遮蔽,看不清楚。当你修炼到一定程度,神识清明,这些智慧就会以各种形式显现出来。在梦中化作仙人为你讲法,就是这种显现的一种方式。"

"更深一层说,《道德经》里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本来就是道的显现,你我都是道的一部分。当你的修为达到能与道相通的程度,自然能接收到来自道的启示。这种启示可能以梦境的形式呈现,也可能在打坐时突然涌现。这就是所谓的顿悟。"

师父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修道之人做到这两种梦,说明仙骨确实开始显露。可你要记住,这种事万万不可到处宣扬。"

司马承祯问:"为何?"

师父叹了口气:"修道这条路,最忌讳的就是骄傲和炫耀。你刚刚才开始有些进境,就到处说自己仙骨显现,梦里遇到仙人传法,别人会怎么想?要么觉得你疯了,要么觉得你狂妄。更关键的是,这种骄傲的心一起,你的修为反而会退步。"

"道家讲'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修道之人要保持虚怀若谷的心态。你一旦觉得自己了不起,心里生出骄傲,这份虚就没了。心不虚,气就不顺;气不顺,神就不清;神不清,道就离你远了。"

师父的话让司马承祯恍然大悟。他从此更加谨慎,即使后来修为日深,也从不对外人提起自己的梦境体验。

除了司马承祯,历史上还有不少修道之人记载过类似的梦境。

宋代有位道士叫白玉蟾,是南宗五祖之一。他在《海琼问道集》中记载,自己修道期间,曾多次做到奇异的梦。有一次梦到自己化作一道清气,飘飘荡荡飞上九天,穿过层层云雾,看到了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还有一次梦到自己进入一座水晶宫殿,里面有位老者教他炼丹的秘诀。

白玉蟾把这些梦境都详细记录了下来,但他很谨慎,从来不对外人说这些事。只是在自己的著作里略微提及,而且用了很隐晦的语言,不了解道家修炼的人根本看不懂他在说什么。

为何修道之人对这种梦境如此谨慎?道理其实很简单。

修道这件事,本质上是个人与天地之间的事情。你修你的道,别人修别人的道,每个人的道路都不一样。你做了什么梦,有了什么感悟,那是你和道之间的交流,不需要也不应该让所有人都知道。

就像《道德经》里说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有修为的人,往往很少说话。越是喜欢到处讲自己有多厉害、做了多神奇的梦的人,反而修为不怎么样。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修道之人的梦境体验,是非常私密和神圣的事情。就像一个人和最亲密的朋友之间的秘密,怎么能随便告诉陌生人?这不光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是对道的不尊重。

东华帝君特别强调"守口如瓶",就是告诫修道之人,要珍视这份天赐的机缘。



司马承祯后来又修炼了很多年。在他快要证道的前一年,做了第三个梦。

这个梦与前两个完全不同,梦境的内容让他醒来后沉默了很久。师父听他讲完这个梦,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你终于做到这个梦了。这是仙骨圆满的征兆,也是最难以言说的一种体验。"

这第三种梦境究竟是什么?为何连见多识广的师父都说"难以言说"?而东华帝君为何特别强调,做到这第三种梦境的人,更要严守秘密,绝不能向任何人透露...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