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己日主见子申,贵人扶持事业旺,如何判断你命中有无贵人?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周易》《论语》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古人云:"得一贵人,胜读十年书。"

世人皆盼命中有贵人相助,在关键时刻扶持一把,助力事业腾达。

可何贵人?是那高堂之上的权贵?还是富甲一方的豪商?

亦或是在你困顿之时伸出援手的陌生人?

翻开古代典籍,从《周易》到《论语》,从佛经到道藏,无不蕴含着关于贵人的深刻智慧。

贵人并非天定,而是人为。



命中有无贵人,不在于你的生辰八字如何排列,而在于你的德行修为能否感召。正如《易经》所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那么,真正的贵人究竟从何而来?我们又该如何判断自己命中是否有贵人?

贵人之说,源远流长

关于贵人的说法,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孔子曾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这便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贵人。

世人往往误解了贵人的真意。许多人以为贵人就是那些能给自己带来荣华富贵的权贵人物,于是削尖脑袋往上爬,不惜阿谀奉承。殊不知,这样得来的"贵人",往往只是过眼云烟。

《杂阿含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讲经说法时,有一位名叫质多罗的长者前来请教。这位长者家财万贯,在当地颇有声望,但他内心却一直有个困惑。

"世尊,"质多罗长者恭敬地问道,"弟子观察世间众生,有人一生顺遂,贵人相助,事业有成;有人却一生坎坷,孤立无援。这是为何?是命运使然吗?"

佛陀微笑着反问:"长者,你可知水为何能聚于低处?"

质多罗愣了愣,答道:"因为水往低处流。"

"正是如此,"佛陀说,"贵人之所以会聚于某人身边,也是有缘由的。就如同水聚于低洼之处,贵人会聚于谦卑之人身旁。"

佛陀接着讲了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两个年轻人同时拜入一位大儒门下学习。这两个人天资相当,都很聪慧。第一个年轻人性情高傲,总觉得自己才华横溢,不需要他人帮助。而第二个年轻人则谦虚谨慎,常常向同窗请教。

几年后,第一个年轻人学成下山,凭借满腹经纶四处求官,却屡屡碰壁。每到一处,他总是目中无人,对地方官员的提问不屑一顾。久而久之,没有人愿意举荐他。

而第二个年轻人虽然同样学识渊博,但他为人谦和,待人诚恳。他在游学途中,遇到一位落魄的老者,这老者衣衫褴褛,却谈吐不凡。年轻人并未因对方的境遇而轻视,反而恭敬地向老者请教。两人相谈甚欢,临别时,老者留下一句话:"他日你若有难,可来城东破庙寻我。"

谦卑修德,方得贵人

后来,第二个年轻人在京城参加科举,虽然文章写得出色,但因为没有官员引荐,险些名落孙山。就在他万分焦急之际,突然想起那位老者的话,便赶往城东破庙。

谁知那破庙中,老者已然不在,留下的只有一封信和一枚玉佩。信中写道:"小友德行可嘉,不以貌取人,实乃君子之风。此玉佩是我身份凭证,你可持此佩去找当朝宰相。"

原来,那位老者正是当朝宰相的恩师,当年因得罪权贵而隐姓埋名多年。他一直在暗中观察世人,想找一位品德高尚的年轻人传授自己的治国理念。

年轻人持玉佩拜见宰相,宰相见玉佩后大惊,感念师恩,又见年轻人确实才德兼备,便向皇上举荐。从此,这位年轻人步入仕途,一生为国为民,成就了一番事业。而那位高傲的第一个年轻人,虽然满腹经纶,却终其一生都未能得到赏识,最后郁郁而终。



佛陀讲完这个故事,对质多罗长者说:"贵人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因德而至。一个人若想得贵人相助,首先要修好自己的德行。那些真正的贵人,往往不会去帮助傲慢无礼、目中无人的人。"

质多罗长者若有所思,又问:"世尊,那弟子如何才能修好德行,吸引贵人呢?"

佛陀答道:"要做到三点:一是布施,二是持戒,三是修慧。"

布施之道,种下善因

所谓布施,不仅仅是施舍钱财那么简单。《大智度论》中说:"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

财施,就是在他人困难时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但这种帮助不应带有目的性,不应期待回报。真正的布施是"三轮体空"——施者、受者、所施之物都不执著。你今日帮助了他人,他日自然会有人来帮助你。

法施,则是传授知识和智慧。当你看到有人迷茫困惑时,若你有能力指点一二,就不要吝啬。分享知识不会让你的知识减少,反而会让你在分享中加深理解,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善缘。

无畏施,是指在他人恐惧、不安时给予安慰和保护。这种施舍最为珍贵,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的精神层面。

佛陀曾讲过给孤独长者的故事。给孤独长者本名须达多,是舍卫城的一位大富翁。他之所以被称为"给孤独",是因为他经常救济孤寡老人,慈悲为怀。

有一次,须达多在王舍城巧遇佛陀,被佛陀的智慧深深折服,便邀请佛陀到舍卫城讲经说法。为了给佛陀和僧团建造精舍,须达多不惜重金购买了祇陀太子的花园。

祇陀太子起初不肯卖,开玩笑说:"除非你用黄金铺满整个花园,我才卖给你。"没想到须达多当真,命人运来黄金,真的将花园地面铺满。太子深受感动,说:"我不能收你的钱,花园里的树木就由我供养,地面由你供养,我们一起建造这座精舍吧。"

这就是著名的祇树给孤独园,佛陀在此讲经说法二十五年,度化了无数众生。须达多长者一生乐善好施,每当他遇到困难,总有无数人愿意伸出援手。这些人就是他生命中的贵人。但这些贵人并非天生就要帮助他,而是因为他自己先种下了善因,才收获了善果。

持戒修身,端正品行

佛陀继续说:"除了布施,还要持戒。"

所谓持戒,就是约束自己的言行,不做有损德行的事情。在儒家思想中,这被称为"慎独"。《大学》中说:"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即使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君子也要严格要求自己。

为什么要持戒?因为一个人的品行决定了他能吸引什么样的人。如果你自己品行不端,即使暂时靠着欺骗手段获得了某些"贵人"的帮助,这种关系也不会长久。真正的贵人,只会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人。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管仲和鲍叔牙年轻时是好友,两人曾一起做生意。管仲家境贫寒,出的本钱少,但分红时却总是多拿。旁人都说管仲贪财,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他是家里穷,需要养活老母,我理解他。"

后来在争夺君位的战斗中,管仲曾一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差点要了他的命。最终公子小白(齐桓公)获胜,按理说管仲必死无疑。但鲍叔牙却向齐桓公力荐管仲,说:"如果您想称霸天下,非管仲不可。"

齐桓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管仲辅佐齐桓公四十年,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晚年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鲍叔牙之所以能成为管仲生命中最重要的贵人,不仅因为他慷慨大度,更因为他有眼光、有胸怀、有德行。而管仲虽然年轻时贫困,甚至曾经是敌人,但他本质上是个有才华、有抱负的人。

"第三是修慧,"佛陀说,"智慧是最重要的。"

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不是世俗的聪明算计,不是投机取巧的小伎俩,而是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分辨什么人是真贵人,什么人是假贵人。



佛陀看着质多罗长者,缓缓说道:"世间有四种人,你若能分辨清楚,自然知道谁是你的贵人。"

质多罗长者恭敬地问:"是哪四种人?请世尊开示。"

佛陀微笑不语,只是让长者先回去思考。

临别时说了一句话:"真正的贵人,不在外相,而在内心。

你若想知道命中有无贵人,先问问自己,配不配得上贵人。"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