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厨师,他从一个天津小巷里跑堂的小伙子,一路凭着苦学和实干,成了毛主席身边的“厨师长”,整整干了二十二年。可你可知道,这位掌勺人何许人也?他又是怎样从民国时期的街头学徒,一跃成为新中国高层宴会的“灵魂厨神”?更耐人寻味的是,1960年除夕夜,他竟因为一张葱油饼,遭到了主席的厉声质问,这背后藏着怎样的因果逻辑?
程汝明,1909年出生于河北一个普通农家,家中兄弟多,为了减轻负担,小小年纪就跟着姑丈跑到天津一带学手艺。那时候,身边不少人学裁缝、学理发,他却偏要学厨艺——这门手艺虽然脏,却能让人吃得饱,他算是实打实的“民生学徒”。1939年,他在天津最热闹的几家中西餐厅里打下了基础。油锅里是爆炒的“吱吱”声,面点间是擀面杖和擀面棍的撞击声,他天天背着菜谱,抄满了笔记本。很快,他不仅炒得一手好家常菜,连西餐里的扒牛排、烤羊腿、焗奶油蘑菇也摸出了门道。
![]()
1952年10月,一场影响深远的亚洲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要请来数十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可当时新中国西餐厨师寥寥,外宾大多念叨自己吃不惯中餐,领导担心接待上出纰漏。有人回忆说,那阵子厨房里一片忙乱,面包还发不起来,奶黄馅调不好味。就在这时,天津推荐来了程汝明。有经验的他,立马把西餐厨房改造了个遍:把烤箱温度调准,把西式调料表改写成中文,更把那些看似复杂的烹饪步骤,浓缩成三五行笔记。外国专家们一尝,说话也大条了:“真没想到,中国人能把牛排烤得外焦里嫩,口感跟巴黎那边差不多!”事后,外交部连同铁道部的领导专门召见程汝明,给他记了大功。
![]()
两年之后,1954年,程汝明正式调到中南海,担任毛主席的“专职厨师长”,和李锡武分担主席日常饮食。毛主席对饮食一直有两点要求:一是节俭,不铺张;二是要营养要健康。主席常说,新中国才建成没几年,国民经济还不发达,我们吃的一粥一饭都是群众供给的,哪能浪费?可长时间营养不足,又影响身体,有时又得考虑主席的大量工作和接待任务。程汝明很快领悟到,不拼命改良菜谱,就无法圆了这一对立。
![]()
1960年那个除夕夜,主席的年夜饭照例只有些剩菜——一碟苦瓜,两盘炒辣椒,再加两张昨儿剩下的葱油饼。天寒地冻,饭桌上却没有肉,冷冷清清得很。主席刚吃了两口葱油饼,脸色就变了:“把厨师喊来。”程汝明一进屋,就见主席盯着那饼问:“这葱油饼怎么回事?里面放了肉?”程汝明吓得住嘴:“主席,新年了,给您补补身子,稍微放了点肉,您尝尝行不?”主席放下筷子,瞪大眼睛:“国家还困难,你就这么随便给我凑营养?群众还没吃饱呢!”程汝明连声道歉,主席才收了话锋。原来,从1959年起,主席就勒令厨房不得给他做肉食,一来响应“备荒节约”,二来带头禁绝浪费。程汝明那一插肉,不是贴心,而是逾矩。
![]()
可就是这个小插曲,没有动摇主席对他的信任。之后几年,程汝明更加钻研菜式搭配:把胡萝卜、洋白菜、菠菜切得精细,搭配上创意的糖色红烧肉、香菇封腰花;他专门做笔记,把烹饪时间、火候、调味量都量化成表格,和膳食科的医生配合,让主席的膳食既均衡又可口。西餐大厅里,他还偷偷藏了台小型果酱机,用国产果子做法式果酱,抹在面包上,说是缓解了主席偶尔嘴馋时的甜品需求。
![]()
程汝明守着厨房,干了十年、二十年。他深知,做得是一桌饭,可背后牵涉的是国家形象、民心向背,有时一场国宴,数十道菜先后上桌,海外记者记者舆论就瞄着那碟摆在主席与外国元首面前的“国菜”,你做得不出彩,面子就丢在饭桌上。就拿1957年毛主席接见英联邦工党代表团那次国宴来说,他把广东腊味糯米鸡改成“椰香糯米鸡”,再配上改良版的清炖狮子头,嘉宾们纷纷叫好:“这是最地道的中式大餐,还带着时尚感!”那之后,“程氏厨艺”名声不胫而走。
![]()
主席视察地方,路途中多是简单的便餐,一碗热面,一盘青菜,却离不开他在中央厨房定制的“快餐包”——里头装着干粮、咸菜、卤蛋,分量恰到好处,由院里专人现场蒸好端给主席,保证温度和品质。1965年主席下井冈山视察七天,吃住费总共才二十多块,却天天吃得干净利落。当年他还亲自挥笔题词:“艰苦朴素,厉行节约。”可正是这样“不带糊弄成分”的实打实厨工,让主席扶着拐杖走过几十座坝堰,却吃得有底气。
![]()
当然,程汝明也会犯错:他曾为避免浓油赤酱,在红烧肉里把糖色换成番茄酱,结果酸味太重,主席吃后一秒钟惊呼:“这不是番茄炒肉的番茄酱?”程汝明当场羞得满脸通红,赶紧解释,这番茄酱是自己改良版,可又不好吃,主席一笑:“下回别再瞎折腾了。”这个“红烧变番茄”闹剧传得沸沸扬扬,可也折射出他对创新的坚持。
直到1976年主席病重,程汝明因为身体原因,未能每天到中南海厨房上班。主席仍关心厨房的供给,挂念那口锅那口锅冒烟的日子。12月初,主席已经很虚弱,听到有人谈起程厨略显遗憾的告别,他用尽最后的气力:“厨子可别倒下,这帮子人都要靠着他那双手。”可惜话音未落,主席就进入了长眠。
如今,学程汝明手艺的弟子遍布全国,传统与创新的结合,让中国饭桌更加丰富。想当年,他是个街头小徒,跑堂端盘,谁能想到最后会在红墙深处,撑起一片饭香四溢的天地?程汝明没忘那句老话——“做饭就是做事,锅铲就是笔”,锅铲舞动间,是他对时代、对人民的赤诚。也正是因为这份踏实,他才能在毛主席身边当了二十二年“定海神针”,一路执勺,从天津的小巷,煮到了天安门金水桥头。信息来源:[《中南海膳食档案》] 参考资料:[外交部会议接待记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