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上海市农科院用好“引育用留”四招,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0
分享至




在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创”五个中心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科创中心是引领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引擎。作为地方农业科研的“国家队”,上海市农科院紧扣这一定位,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把论文写进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一批批原创成果破茧而出,在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落地,推动着上海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多年保持全国领先。

据统计,经历65年的风霜磨砺,上海市农科院先后获部、市级以上科技奖励成果42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31项,部、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8项;获得专利和植物新品种权、通过审(认)定品种2547余件,其中通过国家审(认)定品种163件。自2003年起连续十五次获上海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1年获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立冬之后,申城微寒。上海市农科院庄行综合试验站的田地里却依然生机盎然。清晨薄雾未散,科研人员已在田垄间忙碌——有人弯腰测产,有人调试传感器,还有人手持平板记录数据。与此同时,几公里外的实验室里灯光通明,另一组科研人员正在对新品种作物的生长数据进行汇总与分析。田间地头与实验室内,两处场景一线相连,构成了上海市农科院党建引领、人才聚势的生动日常。

在上海市农科院,流传着十个字——“田头打硬仗,笔尖下功夫。”这是该院园艺所所长朱为民珍藏多年的一幅手迹,书写者是上海蔬菜学泰斗王化老先生。他是国内设施园艺栽培专业的开拓者,曾荣获上海市“菜篮子科技功臣”等称号。六年前,王老写下这十个字,意图叮嘱后辈:科研人员要能下田看泥土,也要在案头思考方法;要能解决实际问题,也要留下经验和思想。

这十个字,是上海市农科院“尚农笃耕、至诚至新”农科精神的注脚。近年来,上海市农科院党委坚持以党建为统领,把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引、育、用、留”全链条上精准发力,激发人才活力,培育科研新势能。

“引才”,从理念到机制的突破,依托“尚农英才”引聚工程,上海市农科院建立起战略科学家、领军科学家、拔尖科学家、青年科学家梯次分明的“雁阵”格局;“育才”,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让青年科研人员既能在实验室钻研数据,也能在田间地头检验成果;“用才”,推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揭榜挂帅机制,让能干事、敢攻坚的科研人员挑大梁;“留才”,则通过党建引领的服务体系,为科研人员打造事业舞台与精神家园。

上海市农科院党委把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推行“双带头人”工程,让科研骨干在组织引领中强党性、提能力、育作风。在上海九个涉农区的生产一线,百余个“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基地”相继建立,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攻关,让党建“根”扎进泥土,让创新“花”开在沃野。今年,又在浦东老港镇、闵行浦江镇、奉贤青村镇等相继建立“农科博士服务站”,打造农科英才服务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

“引才”让全球智慧汇聚科研沃土

立足上海、胸怀全国、面向世界——这是上海市农科院引才工作的三维坐标。人才,是科研创新最核心的“原动力”;而如何“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则是上海市农科院在党建引领下持续破解的关键命题。

近年来,上海市农科院党委把“打造人才高地”作为夯实科研根基的“第一棋”,依托“尚农英才”引聚、培育、实践、服务四大工程,制定《“十五五”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提出到2030年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10人、培养中青年拔尖人才150人次的目标。从“制度引路”到“党建引领”,该院逐步形成了以政治凝聚力为导向、以创新吸引力为核心、以事业感召力为支撑的人才磁场。

这一战略,在上海市农科院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身上体现得最为典型。2001年,他带领11名科研骨干来到上海,组建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面对简陋的实验条件与紧张的经费,他一边筹资维系运转,一边布局未来,带领团队开启“节水抗旱稻”研究新赛道。短短十年,团队就成功培育出世界上首个旱稻不育系“沪旱1A”,衍生出“旱优”“沪旱”等系列新品种,让上海这座并非稻作大市的城市,成为全国节水抗旱稻研究的重要策源地。“引”的意义,不只在于单方面的“引进”,更在于优秀人才的“引领”作用。罗利军带来的不仅是成果,更是团队精神与科研文化的“反向辐射”:他将团队经验和科研理念传递给年轻科研人员,带动多学科协同创新,实现从“单项突破”到“团队跃升”的跨越。



上海市农科院党委将这种反向带动作用纳入党建与人才“双引擎”机制,通过科研带头人工作室、青年英才导师制等形式,让“被引进”的人才反过来“引领”新生力量,推动科研梯队持续生长。

与此同时,上海市农科院的引才视野不断拓展。英国籍专家巴士威教授2003年受聘为食用菌所客座研究员,推动中国食用菌学界融入国际学术体系,协助创办《食用菌学报》英文版,使其跻身国际核心期刊行列;他以科研为桥,推动“珍稀食用菌推广示范基地”在上海落地,成为上海市农科院国际合作的成功样板。

今年6月,上海市农科院的国际化布局再添新章——来自非洲的国际著名玉米专家菲利克斯博士(Felix)正式受聘为特聘研究员,为玉米育种技术创新注入新动能。作为热带玉米数量遗传学与分子育种领域的权威,他与郑洪建博士共同领衔“智慧育种”创新团队,推动上海市农科院玉米研究向智能化、精准化转型。

菲利克斯的加入,不仅是高层次人才引进,更是一种理念共振。上海市农科院正计划将智慧育种平台建设为面向全球开放共享的系统,让算法、数据和品种资源在国际团队间协同流动,实现从“引进人才”到“共育团队”,从“科研共享”到“创新协作”。

事实上,上海市农科院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合作早已展开。自2018年双方联合成立“CIMMYT—中国特用玉米研究中心”以来,合作团队围绕特用玉米种质资源评价、高效育种技术攻关与优质新品种培育,逐步形成了从资源共享到成果共建的良性机制。

如今,这一合作正迈向更高层次——党建让方向更明、格局更广,一张“人才—科研—创新”三位一体的网,正在这片科创沃土上越织越密。

“育才”让科研精神薪火相传

人才引得来,更要育得好。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深知,唯有让科研精神在一代又一代科学工作者之间传承,才能让创新动力持久不息。

上海市农科院党委把“育”摆在人才工作的关键环节上,完善卓越团队建设体系,探索“党支部建在课题组上”的机制,推行“双带头人”制度,让支部书记既是科研带头人,又是政治引路人,使党建成为凝聚团队、激发创新的源头活水。

在园艺所,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始终与“下乡蹲点”紧密相连。这一制度由蔬菜学泰斗王化先生首创,延续至今已成为上海市农科院的重要传统。王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倡导科研要接地气、解难题。其弟子朱为民扎根崇明、奉贤等蔬菜基地,把群众最关心的“菜篮子”问题变成科研课题,持续攻关绿叶菜的耐热、抗逆与品质提升。如今,他已成为园艺所所长,还是上海市绿叶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带领团队在设施蔬菜栽培和绿色防控上不断创新。

上海市农科院还建立了系统化的科研人才梯次培养体系,对应不同成长阶段推出“助跑计划”“攀高计划”和“领航计划”,为科研人员提供清晰的发展路径。“助跑”帮助青年科研人员起步,“攀高”锻造中坚力量,“领航”聚焦领军人才与战略科学家,三项计划环环相扣,形成“尚农英才”成长体系,贯通科研“学徒—骨干—大师”的成长链条。


同样的传承精神,也体现在该院作物所的稻田实验区。上海市农科院粳稻研究卓越团队首席科学家、上海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曹黎明,带领团队扎根田间二十余年,形成贯通育种、制种、推广的完整科研链条。以他主持培育的“申优28”为代表,杂交粳稻制种技术体系实现突破,成果获202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团队采用“大团队把握方向、技术交给青年骨干”的模式,20余名成员中除2位资深专家外,其余均为“80后”“90后”青年科研人员,他们在分子育种与智能化管理等环节各展所长,形成从博士后到首席科学家的梯次结构。

在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罗利军团队也以实践诠释“育才”的深意。曾经的技术员余新桥,最初只是负责种源保存的一线工作人员,经过系统培养,从协助实验到独立带队,如今已成为华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成为“以实践育才、以奋斗成才”的生动例证。

科研条件的提升,更是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坚实支撑。近年来,上海市农科院持续推进科研能力建设,正建设高性能算力中心以支撑智能农业和分子育种研究,并探索大型仪器共享机制,推动高端设备统一调度、院内共享,为科研团队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提供更便捷的实验与数据支撑。

科研硬件不断升级,科研环境持续优化,但真正决定科研质量的,是科研人的心与行。上海市农科院深知,科研育才不仅要育技能,更要育精神、育操守。院党委把科研诚信建设作为育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科研诚信制度体系,建立科研诚信档案与负面清单机制,定期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引导科研人员恪守学术底线、坚守科学精神,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作为科研第一信条。

“用才”让才智落到亟需的地方

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在于应用;人才能力的最大能量,在于被用好。上海市农科院始终坚持把“用才”放在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环节,让专家学者既能在科研一线攻坚,也能在产业一线落地,让智慧的种子在广袤大地生根发芽。

叶正文是这种“用才为先”理念的生动例证。作为林木果树研究所老所长、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他原本研究草莓和梨,却在深入田间后发现:老百姓最盼望的,是优质的黄桃品种。于是,他毅然转向鲜食黄桃育种与产业化推广,把科研阵地真正搬到田间地头。长期以来,他带领团队助力“中国黄桃之乡”奉贤青村镇黄桃产业的成功转型升级。他们还走出上海,走向全国,奔忙于湖南炎陵、山东蒙阴等全国各地,从选种到保鲜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撑,推动“锦绣”“锦香”等系列黄桃落地生根,带动数万农户增收致富。截至2019年底,仅湖南炎陵县就有8256户农户种植黄桃,种植面积达8.3万亩,带动4万余人增收;到2020年,人均因黄桃增收8800元,成为湖南省最早脱贫的县份之一。蒙阴蜜桃也因他制定的冷链规程成功进军海外市场,帮助当地桃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

他常年奔走在乡野之间,坚信科研的意义不在成果数量,而在解决农民的现实难题。多年来,他带领团队服务东西部协作、科技扶贫与乡村振兴,推动科研成果真正“落地生金”,也因此先后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上海市农科院党委坚持“让能干事者有舞台,让愿担当者有机会”。近年来,该院大胆起用青年科技骨干,完善项目支持体系,对35岁以下青年学者给予重点扶持,鼓励他们独立承担科研任务、参与重大项目、挂职锻炼。院内设立青年创新基金,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科研“首战场”;同时推荐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到部委、市有关委办局及兄弟院所挂职交流,拓展视野、磨砺能力,加快青年科研力量成长。


韩铮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为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他从比利时根特大学博士学成归国后,专注于真菌毒素防控与食品安全研究,创建了我国首个真菌毒素标准物质制备体系,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带领团队研发出系列高效检测与风险评估技术。如今,他主持研制的国家标准物质近百项,部分成果已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助力全国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提升。韩铮先后入选农业农村部“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上海市农业领军人才、上海青年拔尖人才,并获得上海青年“五四奖章”。

在此基础上,上海市农科院完善“以岗用才、因才定岗”的灵活机制。让适合科研创新的科研人员扎根实验室,把论文写进科技前沿;让擅长生产应用的专家走向一线,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通过这种精准匹配、各展所长的岗位布局,科研与产业实现同频共振——一线攻关更贴近需求,基础研究成果也在稳步增长,形成从实验室到田间的良性循环。

这背后,是上海市农科院党委对青年科研人才的信任与托举。“青年要挑大梁、担主角”已成为共识。院内推行岗位竞聘与揭榜挂帅机制,让青年科研人员有机会承担关键任务;在科研绩效体系中单列“青年科研项目”权重,让努力得到认可;并在国际合作、成果转化等环节开辟“青年优先通道”,推动科研舞台更加多元与开放。

“留才”让科研之花常开不谢

随着博士后与青年科研人员数量的不断增长,上海市农科院的人才结构正焕发新活力,越来越多高层次科研力量加入科研一线,创新潜能空前释放。然而,如何让他们“留得下、干得好、成长快”,成为摆在上海市农科院面前的新课题。

“留才”作为激发创新活力的最后一环,上海市农科院以党建为引领、以制度为保障、以文化为纽带,营造拴心留人的科研生态,让科研人员既有干事创业的舞台,也有心安笃行的家园。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良好科研生态环境的部署,农科院党委聚焦“减负、增能、强保障”,持续改善科研条件与制度环境。近年来,新建和改造实验室、温室群、示范基地近2万平方米,完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设立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实现跨所共用与统一调度;同时建设农业科研算力体系,为智慧农业、分子设计育种等新兴研究提供数据支撑,让科研人员能把更多时间用于创新本身。

“待遇留人”,是最直接的激励。在国家不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的背景下,上海市农科院积极行动,勇于探索,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让科技人员得到相应的收益。如今,上海市农科院又正以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为试点,进一步推行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成果的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使创新者能享受更多的创新红利,让“创新有回报、贡献得尊重”成为现实。

“事业留人”,是最持久的动力。上海市农科院持续优化学科布局,组建食品营养与健康、智慧农业、农业生物合成三大科研中心,建立跨所协同机制。三个中心均明确青年科研人员的主导比例,既提供了独立带队的机会,也在新兴领域注入青春活力。年轻科研人员因此不只“有位可坐”,更能“有为可成”。

上海市农科院完善人才分类管理与晋升机制,先后出台《科研人员岗位分类与职级晋升实施办法》《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支持计划》等政策,建立从青年科研骨干到战略科学家的成长通道。针对新入职科研人员,各研究所采取新入职人员收入保障措施,为新进博士、硕士提供两至三年的基础性补助,帮助他们平稳度过科研起步期,实现从“能留下”到“能成长”的转变。

“福利留人”,是最温暖的关怀。上海市农科院坚持“保基本”原则,为新入职科研人员提供两年免费住房及多级人才住房补贴,解决初期安居问题;同时,与教育部门协作,开设子女入学“绿色通道”,形成科研、生活、家庭全链条支持体系。该院还在院内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尚农书屋”等文化空间,打造交流、学习、休憩一体的精神家园,让科研人员在共享知识与灵感的同时,也感受到组织的温度与信任。

原标题:《上海市农科院用好“引育用留”四招,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栏目主编:周文吉 文字编辑:俞宏浩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黄勇娣 徐心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观新闻 incentive-icons
上观新闻
站上海,观天下
381891文章数 75773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