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聊聊The Whiteley,一座被被改成豪宅的百年传奇商场。
在伦敦西区皇后大道,这栋拥有百年穹顶的建筑,或许正经历着它生命中最不可思议的一次变身。
![]()
© The Whitele
The Whiteley这座曾被誉为"万象商场"的二级保护建筑,如今重生为顶级豪宅。在我看来,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改造,而是一场"为了再见的告别"——
与过去的商业传奇告别,是为了以更好的方式与这座城市的未来重逢。
01
被枪杀的商业传奇
关于The Whiteley,不得不提的一个名字:William Whiteley。
用现在的话说,他是 The Whiteley的创始人。 这人挺有意思,算是维多利亚时期创业偶像。1863年,他在贝斯沃特的皇后大道开了家 卖缎带杂货的 小铺子,但他心里却装着一个更大的梦想
——成为“伦敦的万象商人”。
![]()
William Whiteley( 1831 – 1907)
他的商业策略直接又有效:就是不断买下隔壁的店铺,把生意越做越大,最后打造了伦敦第一家百货公司。
传说在他的商场,你真的能从一根针买到一头大象,实现了所谓的“一站式购物”,甚至他还首创发明了保值、配送等现代服务。可以说,他就是那个时代的零售革命家,类似于互联网时代的马云。
不过,人生总是充满了戏剧性。
1907年,他在自己创建的商场办公室里,不幸被枪杀。据说射杀他的,竟然是他的私生子。一个商业传奇,以这样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落幕,倒是给这座建筑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
![]()
The Whiteley 历史时间轴
虽然他的离开让人意外,但他留下的建筑却足够顽强。1911年,带着标志性穹顶的大楼在经历了一场火后,新 Whiteleys 竟又原地立了起来。所以,今天当走进The Whiteley,脚下踩着的是实实在在的百年故事。
02
伦敦心脏的文艺复兴
任何一场文艺复兴的基石,必然是对古典文明深刻的追溯与尊重。
把一座百岁高龄、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的老商场,变成一座现代奢宅,不亚于一场迷你版的“文艺复兴”。
![]()
© The Whitele
![]()
© The Whitele
负责操刀这场“文艺复兴”的,是建筑界的顶流——Foster + Partners,由普利兹克奖得主诺曼·福斯特爵士坐镇主持。
他们没选择简单粗暴的给老建筑套个新外壳,也没选择 把老建筑供起来做标本 孤芳自赏,而是做了一场精妙的“移植手术”。福斯特对“光”与“空间”这两大建筑本质要素的重新驾驭,也体现出他顶级大师的眼光和手法。
![]()
© The Whitele
![]()
© The Whitele
![]()
© The Whitele
![]()
© The Whitele
![]()
© The Whitele
![]()
© The Whitele
老建筑的“骨头”被完整保留——气势恢宏的柱廊、标志性的穹顶、留有百年印记的石材,你今天依然能看到。但走进内部,你会发现它拥有了全新的“精气神”。
首先,他们着重修复了那些巨大的传统拱窗,让阳光能充分地洒进来。在伦敦,拥有充沛的自然光,本身就是一种奢侈。
这些 保留并修复的巨型拱窗,不仅是历史构件,更成为光的导演,让室内随着时间推移,上演不同的光影戏剧。
![]()
© The Whitele
![]()
© The Whitele
![]()
© The Whitele
而室内空间拥有从 2.7 米到 6 米的不等层高,部分户型拥有近乎宫殿式的挑高。配合大面积玻璃窗,站在窗前,看到的不仅是室内空间,更是伦敦的天空、老建筑的轮廓、街道上流动的人群。
这是一种 “视野的慷慨”,是设计师对居住者最真诚的体恤。
![]()
© The Whitele
![]()
© The Whitele
![]()
© The Whitele
样板间则由“豪宅女神”Kelly Behun操刀,确切地说,她是一位色彩魔法师。
她用沉静的石灰绿迎接住户回家,用浓墨重彩的书房沉淀思想,再用金粉和薰衣草紫的起居空间让你感受温暖与戏剧。她把家,变成了一个随着你脚步而变换情绪的艺术现场。
从 39 平米的工作室到 860 平米的顶层豪宅,The Whiteley 提供的不是标准化的户型,而是高度定制化的生活场景。无论是单身创作者、家庭居住者,还是跨国企业的高管,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剧本”。
![]()
© The Whitele
![]()
© The Whitele
![]()
© The Whitele
![]()
© The Whitele
![]()
© The Whitele
六善酒店的“无缝融入”也是项目的一大亮点。
The Whiteley 的业主,会自动成为六善酒店的会员,享受其康养设施、正念课程、餐饮服务与活动空间。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酒店式服务”,而是一种“生活社群的无缝接入”。
![]()
© The Whitele
![]()
© The Whitele
![]()
© The Whitele
![]()
© The Whitele
03
为了再见的告别
多年来,Foster + Partners 事务所在城市更新和历史建筑活化领域拥有众多堪称典范的项目。他们的策略往往不是抹去历史,而是通过精妙的介入,让新旧对话,赋予旧建筑新的生命力和可读性。
你会发现人类文明其实是脆弱的,需要保护的。而建筑师,正是这群“守卫者”之一。福斯特对再生项目的设计,有时会让我想到《昨日的世界》这本书。
“我把我心中认为重要的东西记述下来,并同时为它告别。”—— 茨威格在他的绝笔之作中这样写到。
![]()
© The Whitele
我想建筑师们做的正是这样一项“记述”和“告别”的工作,用他们特有的方式。
“记述”,是对历史文脉的尊重与延续;“告别”, 则意味着拥有足够的勇气和远见,去让它从一个时代的“遗迹”转变为一个能与当代人产生共鸣、提供价值的“新场所”。
无论是大英博物馆 大中庭的改造,还是巴黎RH新画廊 的再生,或是像The Whiteley这样将百货公司变为生活殿堂——福斯特爵士最强大的能力正是这种“带着镣铐的舞蹈”。
![]()
© The Whitele
从这些项目中,我们可以看出Foster + Partners的城市更新哲学:尊重文脉、技术赋能、创造公共性。并不新奇,却如此极致。
将这些理念投射到The Whiteley项目上,我们就能清晰地理解它的价值——
这不是一个孤立的豪宅开发,而是福斯特事务所这一整套成熟的城市更新哲学,在伦敦中心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场地上的又一次深度实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