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陆既白
编辑/世界
哈喽,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陆,马斯克要求天价薪酬的事情最近闹得沸沸扬扬,从最新消息来看,75%特斯拉股东已经批准了马斯克的万亿美元薪酬,他或将成为历史首个万亿级别的富豪,这件事让不少人震惊,很多人忍不住质疑马斯克真的配拥有这么多薪资吗?现在就让小陆带着大家看看背后的细节。
![]()
![]()
万亿薪酬藏野心:马斯克的机器人棋局,才刚落子
马斯克曾放话,机器人会让贫困消失,人人都能享受超一流医疗,地球上没人再为钱发愁,这话在去年11月前还像空想,直到他那笔万亿薪酬方案通过,大家才慢慢品出味道。
11月7日凌晨,特斯拉股东大会投票结果出炉,史上最高CEO薪酬方案正式生效,外界盯着“万亿”数字骂他贪钱,却没人注意方案里绑死的5个目标——市值冲8.5万亿元、交2000万辆车,还有最不显眼的100万台Optimus机器人。
![]()
说直白点,马斯克要的从来不是薪水,他真正的目的,是把自己在特斯拉的持股从13%提到25%,攥紧绝对控制权。
这笔钱是“对赌金”,4.23亿股股票分12批解锁,每完成一个目标才能拿到一批,第一关就得把市值从1.5万亿抬到2万亿,同时卖出1150万辆车,最终目标8.5万亿市值的背后,藏着他真正的野望——人形机器人,才是下一个战场。
![]()
![]()
薪酬绑死机器人:马斯克的“押注游戏”
人形机器人的蛋糕有多大?数据能说明一切,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能到63.39亿元,2030年直接破640亿,2035年更是可能冲到4000亿元,《中国电子报》明确说,中国会占走一半市场。
这就是为啥车企都扎堆造机器人,汽车和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底子是通的,感知、规划、控制这些核心能力,还有供应链,基本能共用一套班底。
![]()
就像手机厂商能做平板,车企做机器人一点不跨界,小鹏前阵子曝光的机器人就炸了屏,视频里它走路姿势跟真人没差,评论区全在猜“是不是穿了衣服的演员”。
直到官方放出拆解视频,露出金属关节,大家才信这是真技术,流量直接涨了百万,单是“走得像人”就这么难,足见这个赛道的门槛。
![]()
有人问马斯克怎么看小鹏,他没藏着掖着:“做得不错,未来人形机器人市场,就是特斯拉和中国公司的天下,西方其他玩家差远了。”
这话不是吹牛,特斯拉的对赌协议里,100万台Optimus是硬指标,比1000万份FSD订阅还重要,马斯克很清楚,电动车的战事快见分晓,机器人才是决定下一个十年的“王牌”。
《华尔街日报》去特斯拉德州工厂探过班,现在已经有上千台Optimus在“实习”,它们不用干重活,主要负责给访客带路,24小时连轴转,遇到人还会主动侧身让路,这些机器人不是摆拍,是真在积累数据。
![]()
![]()
技术路线战:特斯拉的“反套路”赢在哪?
评判机器人好不好,不是看动作多酷炫,波士顿动力的Atlas能后空翻、跳街舞,圈粉无数,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戳破了真相:那些动作都是工程师提前写死的程序,跟遥控玩具没本质区别。
今年北京翼装半程马拉松机器人比赛,就暴露了这个问题,参赛机器人状况百出,有的在起点站不起来,有的慢悠悠晃出去,有的刚跑两步就摔个四脚朝天,跟波士顿动力的表演完全是两码事。
![]()
机器人学跑步这事儿,行业折腾了二十多年,早期全靠工程师写代码,左腿抬多高、右腿迈多远,都得精确设定,波士顿动力靠这个做出了跑跳机器人,但一到陌生环境就歇菜,地上有个坑就准摔。
后来有人加传感器,激光雷达、惯性测量单元全往上堆,结果成本飙到天上去,一台机器人光传感器就得花几十万,工厂根本用不起,只能当“技术炫技品”。
特斯拉走了第三条路,跟别人反着来,它不用激光雷达,全靠摄像头看世界,再用端到端神经网络让AI自己学,不教机器人“左腿抬30度”,而是喂给它百万小时的行走数据,让它自己琢磨“遇到坑该怎么迈脚”。
![]()
这套逻辑跟特斯拉的FSD自动驾驶一模一样,之前是让车学路况,现在是让机器人学“走世界”,技术积累能直接复用,这就是特斯拉的底气,别人从零开始,它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
美国有家创业公司做过试验,给机器人接入OpenAI的语言模型,只训练10小时,机器人就学会了听懂指令开咖啡机,AI大脑的威力,比硬写代码强太多。
特斯拉更狠的是量产思维,别的公司造机器人用二三十种不同驱动器,零件多到没法量产,特斯拉直接把驱动器砍到6种,大腿和小腿的连接零件都用一样的,生产难度一下降了一半。
![]()
连手指都做了妥协,人类手指长短不一,Optimus的4根手指却一样长,看着不灵巧,但能大幅降低生产误差,成本直接压下来。
马斯克的目标很明确:先造出来、卖出去,再慢慢优化,最牛的是“共享大脑”,Optimus用统一的神经网络,一台机器人学会开咖啡机,10万台都能同步升级。
人类靠师傅带徒弟传手艺,机器人靠网络实时共享,这个迭代速度,人类根本比不了。
![]()
中国机会:供应链撑起来的“反超可能”
马斯克的目标已经画好了:2025年造1万台Optimus,2026年推出消费级产品,价格压到2万美元,要知道,波士顿动力的Atlas成本要15万美元,特斯拉这是要把机器人拉进“平民价”时代。
不少人慌了,特斯拉这么强,中国企业还有戏吗?答案是不仅有戏,机会还很大,特斯拉自己都承认,中国供应链贡献了40%的核心部件,从电池到芯片,都离不开中国工厂。
![]()
《第一财经》采访过特斯拉供应链厂商,现在Optimus的腿部驱动器,有三家供应商来自中国,这些厂商做了十几年汽车零部件,造机器人零件轻车熟路,成本还比国外低30%。
中国的工业场景更是天然优势,工厂里的搬运、装配工作,还有物流仓储,都需要大量机器人,本土企业不用像特斯拉那样“出海找场景”,在自家门口就能把机器人投进去积累数据。
大疆就是最好的例子,无人机赛道早期,西方公司技术领先,但大疆靠中国的供应链和本土场景,快速迭代,现在占了全球70%的市场。
![]()
机器人赛道,完全可能复制这个故事,关键就看三件事:量产能力、数据获取、标准任务包,中国企业在量产上从来没输过,现在缺的是把机器人投到真实场景里攒数据,再把常用功能做成标准化模块,比如“开咖啡机”“搬箱子”。
深圳已经有机器人公司在这么干了,它们跟富士康合作,把机器人放到车间里搬零件,一天工作12小时,数据实时传回总部优化AI。
![]()
现在这些机器人的失误率,已经从10%降到了1%,马斯克的万亿薪酬,本质是跟未来的对赌,他赌机器人能重构制造业,赌特斯拉能成为新赛道的王者。
但这个赛道不是单选题,中国有供应链、有场景、有工程师红利,没理由输, 2026年消费级机器人上市只是开始,真正的竞争在2030年。
![]()
那时谁的机器人能进工厂、进家庭,谁才是真赢家,中国企业已经站在了起跑线上,只要踏踏实实干,完全能在机器人时代,拿到属于自己的话语权。
![]()
科技赛道从来没有永远的领跑者,只有不断的追赶和超越,马斯克的野心越大,越能倒逼行业进步。
而中国企业要做的,就是抓住供应链和场景优势,把每一个技术细节做好,把每一分成本降下来,下一个十年,机器人赛道的中国故事,值得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