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消费者在市场上看到“滋源”相关的化妆品品牌时,大概率会联想到那个连续五年蝉联欧睿无硅油头皮护理销量榜首、累计销量突破1.5亿瓶的知名品牌。但广州滋源精细化妆品有限公司(下称“广州滋源”)的一系列操作,正在不断透支着这份品牌信任——这家成立于2022年、由郑小强与郑文各持股50%的企业,不仅刻意选用与头部品牌高度近似的字号“蹭热度”,更在产品合规性上屡踩红线,成为化妆品行业乱象的典型样本。
![]()
2025年,广州市白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穗云市监处罚〔2025〕1789号)揭露了广州滋源的最新违规行为:其经营的“彩运来护染霜2.0”因标签虚假被查处,175盒涉事产品被没收,同时面临1万元罚款。值得注意的是,该产品属于特殊用途化妆品,标签虚假并非简单的包装疏漏,而是直接关乎消费者知情权与使用安全的严重问题。更令人咋舌的是,这已是该公司半年内的第二次“翻车”——2024年12月,其售卖的“黑思靓染发膏”因标签与注册名称不符,被天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12220元罚款。两起案件的货值金额分别仅为1182元和6630元,从轻处罚的结果虽符合法定情形,却也让外界质疑:这样的处罚力度,能否遏制企业“屡罚屡犯”的惯性?
字号“碰瓷”成风,行业乱象背后的利益算计
广州滋源的违规行为并非个例,其选用“滋源”作为企业字号的操作,在化妆品行业早已形成一条心照不宣的“灰色路径”。公开信息显示,真正的“滋源”品牌隶属于广州环亚化妆品科技有限公司,自2014年上市以来深耕无硅油头皮护理领域,凭借天然植物成分的核心优势,不仅进驻沃尔玛、屈臣氏等线下主流渠道,更在抖音、天猫等电商平台稳居控油品类销售榜首,品牌商誉经过十余年积累已形成巨大商业价值。
而广州滋源的取名策略,本质上是对这种商誉的“寄生式掠夺”。类似的“李鬼”企业在行业内俯拾即是:与正牌韩束毫无关联的“广州韩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欧莱雅集团无任何交集的“汕头市欧莱雅化妆品有限公司”,均通过近似字号的包装误导消费者。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此前另一家“广州滋源化妆品有限公司”因涉嫌不正当竞争,被广州环亚公司提起诉讼后,已于2025年5月被迫更名为广州雨彩精细化妆品有限公司。这一案例充分说明,此类字号“碰瓷”行为早已构成不正当竞争,却仍有企业铤而走险。
从法律层面看,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曾在“梦妆”商标侵权案中明确判决:将他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在先注册商标作为字号注册登记,即使规范使用仍足以产生市场混淆,应认定为不正当竞争。上海上美公司起诉“一束韩公司”的案件也同样确认,将与知名品牌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字号,主观上缺乏善意,客观上易造成公众误认,构成不正当竞争。这些判例为行业划定了明确红线,却未能完全遏制乱象,核心原因在于“碰瓷”的违法成本远低于其攫取的短期利益。
标签造假隐患重重,监管与行业生态亟待完善
如果说字号“碰瓷”是在混淆品牌来源,那么广州滋源连续出现的标签虚假问题,则是在触碰产品安全的底线。特殊用途化妆品直接作用于人体皮肤,其标签所标注的成分、功效、使用禁忌等信息,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权益。标签虚假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更可能因成分不明、功效夸大等问题引发皮肤过敏、损伤等安全风险。
令人担忧的是,化妆品行业的违规乱象不止于此。近期曝光的案例中,广州炫菲、壹翔两家公司因仿冒卡姿兰散粉外包装被罚6万元,广州仟颜、尚兰美业因抄袭溪木源祛痘精华液包装装潢遭处罚,佛山市邦洁日化则因提交虚假备案材料生产美白牙膏被罚1.91万元。这些案例与广州滋源的标签造假共同指向一个深层问题:部分企业放弃创新研发与合规经营,转而依赖“蹭名牌”“造假货”的捷径,既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也侵蚀着整个行业的信任根基。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当前“高举轻落”的处罚模式虽考虑了企业配合调查、危害较轻等情节,但面对屡罚屡犯的企业,或许需要建立更严格的惩戒机制——如将多次违规企业纳入重点监管名单,提高罚款额度与违法成本,甚至限制其市场准入。同时,消费者也需提高警惕,购买化妆品时不仅要关注品牌名称,更要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企业信息与产品备案情况,避免因字号混淆掉入消费陷阱。
在品牌价值日益凸显的今天,化妆品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诚信经营”的基石。广州滋源的案例应成为行业警钟:靠“碰瓷”知名品牌、靠虚假标签获利终究是短期投机,唯有坚守合规底线、深耕产品创新,才能真正赢得市场认可。而对于监管部门、品牌方与消费者而言,唯有形成监管合力、强化维权意识、提高辨别能力,才能逐步肃清行业乱象,让“李鬼”无处遁形,让真正的品牌价值得到尊重与保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