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情理坐标】“胖点好”:全红婵妈妈眼中的爱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共鸣
2025年11月,跳水奥运冠军全红婵在阔别赛场近半年后重返第十五届全运会。她的亮相不仅带来了金牌,也引发了公众对她体型变化的关注,有人议论她“变胖了”。然而,在舆论喧嚣之中,全红婵的母亲却以一句朴素而坚定的话回应:“胖点好。”她坦言,过去总担心女儿“瘦瘦小小的长不大”,如今看到女儿健康长大,便心满意足。“只要身体健康,人家说什么都不重要。”
若从心理学视角解读,尤其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来看,全红婵母亲的态度恰恰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尊重,而非仅以社会成就来定义一个人的存在意义。
阿德勒的核心区分:社会价值 vs. 个人价值
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于对“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追求。他将人的价值分为两类:社会价值(social interest)与个人价值(personal worth)。社会价值体现在个体对共同体的贡献,如运动员为国争光、科学家推动技术进步;而个人价值,则是个体作为“人”本身所具有的尊严、情感与存在意义,不依赖于外在成就。
全红婵无疑是社会价值的典范:14岁东京奥运夺金,一战成名,18岁再战巴黎摘冠,代言品牌、激励无数青少年,她的名字已成为中国体育精神的象征。然而,在母亲眼中,这些光环并非衡量女儿是否“值得被爱”的标准。母亲关心的是她是否吃饱、睡好、身体安康,这是纯粹基于“她是我的孩子”这一身份所赋予的无条件之爱。
这种态度,正是阿德勒所倡导的“健康共同体感”(healthy social feeling)的体现:真正的关爱不是将他人工具化为成就的载体,而是看见并尊重其作为独立个体的完整性。
“报喜不报忧”的背后:自卑感与优越目标的平衡
阿德勒提出,人天生具有“自卑感”(inferiority feeling),而成长的过程就是通过设定“优越目标”(superiority goal)来克服这种感受。全红婵7岁离家,进入封闭式训练体系,在高强度、高风险的跳水生涯中不断挑战极限。据说,她习惯“报喜不报忧”,既是对家庭的保护,也是一种自我驱动的策略,用成功掩盖痛苦,用金牌证明价值。
然而,长期压抑真实情绪可能导致心理负担。此时,母亲那句“胖点好”如同一道温柔的缓冲带。它传递的信息是:“你不必完美,也不必永远坚强。即使你不比赛、不拿奖,只要你平安快乐,就足够了。”这种接纳,恰好帮助全红婵在“追求卓越”与“自我关怀”之间找到平衡,避免陷入“只有成功才配被爱”的认知陷阱。
结语:爱的本质,是看见“人”本身
全红婵妈妈那句“胖点好”,不只是对女儿身材的评价,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宣言:你的价值,不在于你为世界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本身就是值得被爱的存在。
这正呼应了阿德勒的信念:心理健康的基础,是感受到自己被无条件地接纳。当社会以成绩、流量、身材评判一个人时,家庭应当成为那个说“你怎样我都爱你”的港湾。
在这个意义上,全红婵的母亲不仅是一位朴实的农村妇女,更是一位心理守护者。她的爱,没有华丽辞藻,却如大地般厚重,足以托起一个天才少女在聚光灯下的疲惫身躯,也足以照亮无数人在“内卷”时代对“被真正看见”的渴望。
在阿德勒看来,真正的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既能感受到“我被爱”(个人价值),又能体会到“我有用”(功能价值)。两者缺一不可。“功能价值”不是功利主义的衡量标准,而是人类在共同体中找到归属与意义的心理路径。它提醒我们: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仅要看他做了什么,更要看他是否在爱与合作中活出了自己。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过,“生活的意义在于对他人生命的贡献。”
在全红婵妈妈的眼中,“在父母眼里,她永远都是我的孩子。”这句话,胜过千言万语的社会评价。
#全红婵 #阿德勒 #个体心理学 #生命的价值 #功能价值 #爱的本质 #众晟悦纳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