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居然开始直接卖房了?”
打开阿里资产、京东资产等平台,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的房产挂牌信息赫然在列。银行柜台里,曾经摆满存款、理财传单的角落,如今多了房产销售海报。四川农信挂牌 2.4 万套、吉林银行 2099 套、天津银行 1227 套,这场银行主导的卖房潮已席卷全国。
一处市场估价 200 万元的房产,150 万元就能成交,相当于 75 折的优惠力度,让不少购房者心动。但疑惑也随之而来:银行为何放下 “身段” 当起中介?这波卖房潮会加剧二手房下跌吗?看似低价的 “银行直供房”,真的是捡漏机会吗?
这篇文章将从 “现象本质 - 核心原因 - 市场影响 ” 三层,用通俗语言拆解这场无声的金融自救,帮你看清楼市调整的深层逻辑。
银行卖房潮有多疯狂?
曾经高高在上的银行,如今批量 “甩卖” 房产,规模和力度都超出市场预期。从国有大行到地方农信社,几乎全行业都加入了这场 “卖房行动”。
1. 挂牌规模:数万套房源涌入市场
银行直供房的供应体量正在爆发式增长。京东资产平台数据显示,2025 年兰州银行挂牌直售的房产标的达 1779 个,较去年激增 57%;吉林银行超 2000 个,天津银行接近 1300 个。
农信系统更是这场卖房潮的 “主力军”。四川农信系统出售的房产标的超 2.5 万个,辽宁农信累计挂牌 1.1 万个,广东农信也有 1.2 万个标的上线。这些数据还在持续更新,每天都有新的银行房源加入挂牌队列。
除了地方银行,国有大行也不甘落后。农业银行在全国多个城市布局直售房产,建设银行通过 APP 开设 “资产处置” 专区,交通银行则联合第三方平台推出批量房源专场。从一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银行直供房已实现全覆盖。
2. 价格优势:75 折成常态,低价诱惑十足
“低于市场价 25%” 是银行直供房最吸睛的标签。一套市场估价 200 万元的住宅,银行直售成交价仅 150 万元;兰州一套 125 平方米的抵债房,151 万元就能拿下,而同小区二手房挂牌价普遍在 180-220 万元之间。
从全国范围看,银行直供房的折价率基本稳定在 15%-30%。广东云浮农商行一套商住房起拍价仅 8 万元,齐齐哈尔农商行的部分住宅起始价低至 9.9 万元,远低于同区域二手房价格。
这种定价策略并非个例。银行直供房普遍以 “快速变现” 为目标,定价通常参考周边二手房成交价的 7-8 折,部分远郊或配套不足的房源,折价率甚至能达到 40%。
![]()
3. 交易场景:从线上平台到银行柜台
银行卖房早已不是 “偷偷摸摸”,而是形成了全渠道布局。线上,阿里资产、京东资产专门开设 “银行清仓”“不良资产处置” 专区,银行房源单独分类展示,标注 “产权清晰”“银行直售” 等关键词。
线下,银行网点成为重要的销售场景。在部分城市的银行柜台,购房者可以直接咨询房产信息,工作人员会提供房源清单、户型图和实地看房预约服务。有的银行还专门组建了房产销售团队,负责带看、洽谈和交易对接。
更便利的是,银行还打通了 “购房 + 贷款” 的一站式服务。购房者购买银行直供房时,可直接申请按揭贷款,审批流程比普通二手房更快捷,部分银行还能提供利率优惠,进一步降低购房门槛。
被迫转型:银行为何要亲自卖房?
银行化身 “房产中介”,绝非心血来潮,而是在不良资产处置压力下的必然选择。背后是法拍房渠道失效、不良贷款率攀升、资金回笼需求迫切的三重倒逼。
1. 法拍房渠道彻底 “失灵”,传统处置走不通了
银行之所以放弃司法拍卖,核心原因是这条路径已经严重失效。传统处置模式从贷款违约到最终卖房,通常需要两年以上时间,漫长的周期让银行资金大量沉淀。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25 年 6 月,全国法拍房供应规模达 3.2 万套,但成交仅 3215 套,流拍率居高不下。挂拍法拍房的平均起拍折价率为 28.4%,而成交法拍房的平均折价率高达 31.3%,且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更关键的是,法拍房存在诸多痛点。拍卖公告常常对标的瑕疵披露不足,用 “按现状交付”“不负责腾退” 等模糊表述,导致购房者担心买到后无法入住。此外,法拍房可能存在轮候查封、多轮抵押等问题,产权纠纷风险让不少买家望而却步。
相比之下,银行直售模式优势明显。直售能将处置周期从 2 年压缩至 2 个月内,资金回笼效率大幅提升。而且银行会提前厘清产权,剥离债权债务,避免了法拍房的各种隐性风险,更能吸引购房者。
2. 不良贷款率飙升,银行面临巨大资产压力
银行批量卖房的根本动力,是房地产相关不良贷款的持续攀升。2025 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半年报显示,房地产行业和个人贷款领域的不良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个人房贷方面,全国房贷断供率已从 2022 年的 1.6% 升至 3.7%,三四线城市更是突破 5% 的警戒线。2025 年上半年,全国断供案例达 65 万起,涉及贷款金额 5200 亿元。这些断供房产通过 “以物抵债” 成为银行资产,急需处置变现。
企业贷款方面,房企资金链断裂导致的不良贷款问题更为突出。当开发商无力偿还开发贷款时,抵押给银行的土地、在建工程和现房,就会成为不良资产进入处置流程。数据显示,青农商行的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从去年底的 7.17% 飙升至 21.32%,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的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也分别达到 5.38% 和 5.37%。
不良资产的堆积直接影响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和盈利能力。对银行来说,尽快卖掉这些房产,回收资金、降低不良率,是维护资产质量的关键举措。
3. 房源来源:开发商断供才是主力,而非个人
很多人误以为银行直供房主要来自个人房贷断供,但事实恰恰相反,开发商抵押房产的断供才是最大来源。
在房地产市场下行周期中,不少房企陷入资金链危机,无法偿还银行的开发贷款。这些房企抵押给银行的资产规模庞大,包括大量现房、准现房和商业地产,成为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例如兰州农商行的 200 多套住宅,就是开发商拖欠 2.94 亿元贷款后,通过法院强制执行获得的。
个人断供房产虽然数量不少,但单套价值较低,分散在各个城市和小区,处置难度较大。而开发商的抵押房产往往是批量房源,集中在同一个项目或区域,便于银行统一挂牌、批量处置,效率更高。
此外,部分企业经营不善导致的厂房、商铺抵押违约,也成为银行直供房的补充来源。这些商业类房产虽然受众较窄,但凭借大幅折价,也能吸引部分投资者关注。
![]()
市场冲击:会加剧二手房下跌吗?
银行直供房的大规模入市,必然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最受关注的问题是:这波低价房源会拉低二手房价格,让楼市进一步下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