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深秋,太湖畔的秋风带着水汽,拂过 “太湖大学堂” 的青瓦白墙。32岁的陈景明背着装满佛经的行囊,站在学堂门前,心里满是忐忑与期待。他钻研佛法十余年,通读过很多经典,却始终觉得自己像在迷雾中行走,找不到学佛的核心真谛。偶然间,他听闻南怀瑾先生在此讲学,便千里迢迢赶来,希望能得到先生的指点。
经学堂弟子引荐,陈景明在一间雅致的书房里见到了南怀瑾先生。彼时先生已年过九旬,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眼神里透着岁月沉淀的智慧。先生穿着素色长衫,正坐在窗前的藤椅上翻看书卷,见陈景明进来,便放下书卷,笑着招手让他坐下。“后生,你远道而来,是为何事?” 南怀瑾先生开门见山,声音温和却带着穿透力。
![]()
陈景明连忙点头,恭敬地说道:“先生,弟子学佛十余年,每日诵经打坐,可越学越觉得迷茫。佛经里的道理深奥难懂,修行的方法也五花八门,我总觉得抓不住核心,不知道究竟该如何修心、如何悟道。”
南怀瑾先生听了,轻轻叹了口气,目光望向窗外的太湖,缓缓说道:“我学佛五十余年,年轻时也曾像你一样,遍访名师,研读经藏,试图从浩瀚的佛法中找到‘捷径’。可直到晚年,我才猛然醒悟,原来学佛的真相根本不复杂,不过是三句话而已。这三句话,看似简单,却饱含了佛法的核心要义,悟透了它们,比读再多佛经、打再多坐都管用。”
陈景明眼睛一亮,连忙坐直身体,双手合十:“恳请先生赐教!”南怀瑾先生端起桌上的茶杯,抿了一口茶,缓缓说道:“第一句话,‘佛在世间,不在世外’。”
他放下茶杯,看着陈景明,继续说道:“很多学佛之人,总觉得‘修行’是脱离尘世的事。他们要么躲进深山老林,与世隔绝;要么在家中闭门不出,拒绝参与世俗生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清净心’、‘悟大道’。可他们忘了,佛法的本质是‘解决人生的烦恼’,而烦恼都在世间产生,若连世间的事都逃避,又何谈‘解决烦恼’呢?”
![]()
先生给陈景明讲了一个自己年轻时的故事:“我二十多岁时,曾在四川的一座寺庙里修行。那时我一心想‘出家’,觉得只有远离红尘,才能专心学佛。寺庙里的老方丈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让我去山下的村庄帮村民做事 —— 春天帮他们插秧,夏天帮他们晒粮,秋天帮他们收割,冬天帮他们修补房屋。我起初很不情愿,觉得这些‘俗事’会耽误我的修行。
可做了半年后,我发现自己变了:以前读经书,总觉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遥不可及的道理,可在帮村民插秧时,我专注于每一株秧苗,心里没有丝毫杂念,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无所住’的含义;以前觉得‘慈悲’是空洞的口号,可看到村民因为我的帮助露出笑容时,我心里涌起的温暖,比诵经打坐时的‘平静’更真切。”
南怀瑾先生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郑重:“后来老方丈告诉我,‘佛’不是住在庙里的泥像,也不是藏在经卷里的文字,而是在你帮人插秧的手里,在你安慰他人的话语里,在你面对世俗烦恼时的那颗‘平常心’里。你若想找佛,不必去深山,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