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小田并大田” 绘就现代农业新“丰”景——郓城县探索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纪实

0
分享至

日前,在郓城县水堡乡顺河楼村委会内,村党支部书记崔连国正忙着整理一沓刚签好的土地托管协议。他说:“目前俺村土地托管已签了400亩,有党员带头、有保底分红,乡亲们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这场签约带来的土地“变革”热度、农户对增收的真切期待,正是当地践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精神的生动注脚。

规模破瓶颈 “抱团”添底气

顺河楼村土地托管的快速推进,党员带头是关键。作为首批签约户,党员张修群的选择,给不少有顾虑的村民吃了“定心丸”。“规模化种植能降风险、保收入,还能把咱从地里解放出来,要么外出务工,要么给合作社干活,多一份收入。”70多岁的村民张祥云也捧着协议笑开了花,“孩子在外工作,老两口种地早力不从心,现在托管出去有保底、有分红,省心又划算!”

“收益账必须给乡亲们算清楚、讲明白。”崔连国介绍,农户每亩能稳拿800元保底收入,扣除全程托管成本后,剩余利润按“农户50%、托管站长10%、第三方托管公司鑫福农业40%”的比例分配,村集体每亩还能额外增收100元。这种“保底收益+盈余分红”模式,真正实现了农户得实惠、集体有收益、企业能盈利的三方共赢。

为破解土地细碎化、生产效率低的难题,水堡乡构建“党支部+合作社+社会化服务公司+农户”的协同机制,由鑫福农业配备大型农机、推广新品种和标准化技术,提供从耕地到仓储的“一条龙”服务。“托管地块亩产比传统种植提升10%以上。”鑫福农业负责人赵鑫介绍。

订单拓新路 “特色”结硕果

规模化经营不仅带来了效率的提升,更催生出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10月28日上午,程屯镇王坊村数十名村民正弯腰在地垄间忙碌,手指飞快地掐下翠绿的地瓜苗,麻利地扎成小捆。带着露珠的嫩苗被整齐装进泡沫箱,即将装上冷链货车,奔向2000公里外的云南、广西种植基地。

“这里是280亩地,租金每亩给村民1300元,一季小麦、一季地瓜,刨去成本,每亩纯利润能达到6000元上下。”地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王庆喜指着手机上的订单合同说,“苗子还没下地,销售协议就已经签好了,我们心里有底,老百姓跟着我们干也踏实。”

土地规模化经营也孕育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唐庙镇丁庄村的毕延朋,在2023年牵头成立亿仁姜业家庭农场,整合土地200余亩,统一提供生姜种苗、传授种植技术,产量和质量均实现大幅提升。“采收季以来,来自济宁、聊城等地的采购商纷纷上门,订单量较去年增长近40%。”

全域齐推进 “实干”绘蓝图

郓城县的探索,并非局限于个别乡镇,而是一场全域覆盖、系统推进的深刻实践。杨庄集镇后孙庄村通过合作社整合300亩“试验田”,破解了小型机械“无用武之地”的困境;武安镇6900亩托管土地借助科技赋能,成为“吨半粮”建设的示范样板;郭屯镇则在秋种工作中深耕规模化与特色化融合,统筹推进秋种进度与产业结构优化,全镇5万余亩计划种植的小麦已完成50%,2500亩大蒜已基本播种完毕,形成了“粮经协同、效益提升”的良性格局。

“全会强调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我们的核心就是让专业力量下乡、让服务体系扎根。”郓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何广峰介绍,全县已构建起县、乡、村三级社会化服务网络,引入中化农业、粮好聚农等专业机构,实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10公里半径全覆盖,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时代课题。

从“小田块”到“大农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郓城县立足平原农业县实际,将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抓手,目前该县已累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812家,土地流转总面积达70万亩,托管总面积突破111万亩,创造就业岗位2.3万余个,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提供了坚实保障。

通讯员 杨静 苏亚 崔如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菏泽日报 incentive-icons
菏泽日报
菏泽日报
11706文章数 998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