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在饮食上,总给人一种特别的印象。拿西瓜来说,韩国人有时觉得这东西贵得买不起,日本灾区救济饭菜也就一小份米饭凑合。而在国内,最后一茬西瓜卖不掉,直接喂猪的事屡见不鲜。
这不是夸张,而是现实中常见的现象。究其根源,中国农业产量在全球领先,却主要满足自家需求,导致物价亲民,吃喝不成问题。
先看数据。中国占世界人口18%,但在农产品生产上稳坐头把交椅。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家统计局资料,水稻产量占全球28%到30%,小麦17%到18%,玉米23%到25%。蔬菜更夸张,占一半左右,水果30%,茶叶45%到50%。猪肉近50%,水产超过60%。
这些数字不是空谈,2025年FAO报告显示,中国小麦产量创纪录达1.41亿吨,早籼稻最低收购价微调0.8%,确保农民收益。棉花也占20%到25%,跟美国印度并列三大国。这样的规模,让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农业工厂。
![]()
可为什么国际上没听过“中国农场”这名号?简单说,大部分产品都内部消化了。中国人消费能力强,出口只是剩余部分。
结果呢,国内价格低到让人习以为常。猪肉8到9元一斤,排骨16元,面粉2.7元,大葱2到3元,甚至集市上五毛一斤。酱油醋五六块一瓶,包顿饺子10块钱管饱。这份底气,来自于自给自足的政策导向。
如果全凭市场逻辑,大量出口换钱,国内供给减,物价飞涨。想象下猪肉30元,小麦面粉10元,大葱6元,大豆5元,酱油20元一瓶,醋15元。那时候,吃饺子还成奢侈事?
对比国外,就更明显。韩国食物价格今年7月涨3.5%,大米农田价四年新高,20公斤卖5.58万韩元。卷心菜因热浪贵70%。
![]()
日本也类似,7月200多家食品企业提价2105项,平均15%。寿司午餐2000到3000日元,折合人民币上百。
印度更极端,农业出口2022-23年达531亿美元,全球第一奶产国,第二大鱼果蔬产国。可国内饥饿指数2025年排102位,得分25.8,数百万民众吃不饱。生产充足却出口优先,造成内部短缺。这跟中国不一样,我们优先自家吃饱,再考虑外销。
这种模式,还带来意外效果。中国人吃得太饱,以至于肥胖成问题。官方数据,成人超重肥胖率一半以上,到2030年或达65%。政府2024年推全国肥胖运动,2025年纳入健康中国倡议,医院增体重管理服务。想想,国家呼吁减肥,不是因为缺粮,而是过剩。这在全球少见。
公安机关也管公共安全,辖区饿死人,领导得负责。记得知乎上那问题,去警局偷吃一百饺子,警察不抓,还怕你撑坏或饿坏。国外呢,日本留学生饿死新闻不时见,韩国部队多吃块肉都挨批。
![]()
印度食物安全悖论启示我们:出口虽赚外汇,但忽略民生,容易酿饥饿危机。中国避开这坑,专注内部循环。长远看,这不光保物价稳,还养成国民饮食自信。吃饱撑的问题,总比饿肚子强。
总的看,中国农业不追“世界农场”虚名,实打实服务百姓。柴米油盐看似小事,买得起才叫太平。国外资本逻辑下,兔子专吃窝边草先啃自家韭菜。中国呢,吃得高兴,谁爱比厉害谁比去。这样的日子,过得踏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