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区发挥资源和政策优势,持续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打造“1+3+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升海洋治理能力,锻造海洋强国战略坚实支点——
![]()
向海图强逐浪高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作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伊始,便肩负着“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的使命任务。“十四五”期间,新区海洋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1395亿元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2120.7亿元,年均增长约11%。以占全国2.01%、全省11.8%、全市40.6%的海洋经济份额,以及占自身GDP40.3%的权重,证明了其作为海洋强国战略支点的坚实地位。
数字跃升的背后,是新区将海洋强国战略牢记于心、付之于行的坚定步伐,是以科技兴海、产业强海、向海开放、生态养海、陆海统筹“五海”协同的全域突破与深刻实践。五载耕耘,这里每一朵浪花都激荡着奋进的旋律,每一片蔚蓝都映照着创新的光芒。
![]()
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侯宪鹏 摄)
统筹布局与体系重构
筑牢向海图强“四梁八柱”
经略海洋,非一日之功,需高位谋划、系统布局。“十四五”伊始,新区便展现出敢为人先的闯劲与魄力,以破竹之势,开启了一场从体制机制到政策体系的深刻革新。
体制破冰,握指成拳聚合力。海洋经济涉及领域广、管理部门多,如何避免“九龙治海”的困局?新区的答案是:一体化统筹、系统性重构。通过整合工委科技委和海洋委职能,设立工委科技和海洋发展委员会,构建起权责清晰、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海洋发展管理体系。
“这套全新管理制度的最大优点,在于一体统筹又分工明确,实现了海洋领域的政策制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一口归集,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工委科技和海洋委办公室主任、区海洋发展局局长隋俊昌告诉记者。
在夯实制度基础的同时,政策体系的精准赋能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动能。新区全面强化政策支撑,率先形成了从顶层设计、产业培育、科技驱动到要素支撑的完整政策链条。
以《关于突破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的行动方案》为总纲,《现代海洋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相继出台,确立了新区“1+3+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2025年,新区更是密集出台海洋领域高质量招商引资工作方案、金融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文件,从项目、金融等方面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支撑。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最终要通过关键载体转化为发展实效。
港口,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棋眼”,成为新区破题起势的重要抓手。坐拥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港区、董家口港区两个亿吨级深水大港,新区的自然优势得天独厚。
“十四五”期间,青岛港新版总体规划获批,董家口港区建成第二座40万吨矿石码头,全省首座“双泊位”LNG码头投用。前湾港建成亚洲首个自动化码头,并13次刷新全球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青岛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从2021年的6.3亿吨、2371万标箱增长到2024年的7.1亿吨、3087万标箱,分列世界第4位、第5位。集装箱航线数量达到230条,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我国北方港口第一位,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位居东北亚之首。
港口不再仅仅是货物吞吐的枢纽,更成为集聚现代海洋产业、催生新业态的“摇篮”,为新区向海图强注入了不竭动力。
![]()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从海西湾离港启运(张进刚 摄)
科技赋能与产业跃迁
激活蓝色经济“内生动力”
如果说战略与政策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导航仪”,那么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就是其强大的“发动机”。新区深谙此道,以科技兴海、产业强海为双翼,驱动蓝色经济腾飞。
创新平台集聚,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头活水。在古镇口融合创新区,昔日的传统渔村已华丽转身。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等7所涉海高校院所毗邻而居,形成国内最大的海洋学科群,一跃成为新区深海开发、海洋电子信息产业超前布局的前沿阵地。
古镇口是一个缩影。目前,12所涉海高校院所、12家“国字号”涉海科研平台在新区汇聚,形成了国内领先的海洋学科群和创新平台集群。各类涉海科技创新平台达298家,犹如一颗颗“创新种子”,在西海岸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
创新平台林立,必然催生科技成果加速涌现。然而,创新不能止步于实验室,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同样关键。为此,新区着力构建覆盖科技成果产生、评估、交易、产业化全链条的服务体系,海洋科技成果加快转化。
启用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青岛)科创服务中心,设立高校校长基金、大院大所专项资金支持95个项目建设转化……一套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日益成熟。同时,通过建设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区域人才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新区涉海合作院士达27名,海洋人才总量达8.3万人,形成了“以平台聚人才、以人才促创新”的良性循环。
科技势能的积累,最终要在产业升级和动能转换中释放。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正经历深刻重塑,海洋经济实现“四个转变”。
![]()
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
渔业蜕变:全国首个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在此创建,“深蓝”系列网箱开创全球温暖海域三文鱼养殖先河;国家级海洋牧场达16处,占全国近1/11;创新发布省内首个“灵琅八鲜”区域公用品牌,推动海洋渔业从“卖产品”向“卖品牌”跃迁。
制造升级:引进中船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总部,启用山东省船舶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补齐船舶海工设计短板;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等一批“大国重器”在此建成交付,彰显“新区制造”硬核实力。
医药突破:国内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药物BG136进入临床Ⅱ期试验;组织工程级海藻酸钠实现产业化生产,打破国外垄断;建成全球最大综合性海洋基因库、全国规模最大的海洋中药生产基地……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正向高附加值领域挺进。
新兴布局:全国首座海水漂浮式光伏项目投用,全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项目运行,全球高分辨率海洋AI大模型“琅琊”1.0发布,青岛港构建全球首个港口信息模型;新区在海洋新能源、海洋电子信息等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抢占发展制高点。
开放生态与和谐共生
拓展海洋治理“全球视野”
海洋是连接世界的通道,更是人类共同的蓝色家园。新区以开放包容拥抱世界,以绿色发展守护蔚蓝,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方案的智慧与担当。
新区主动与国际接轨,落地全国唯一的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并正式获批成为“海洋十年”实施伙伴,吸引了8个国际涉海机构入驻。成功举办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大会、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等高级别涉海国际活动,让“新区声音”响彻国际舞台。
![]()
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
在参与全球治理的同时,制度型开放的内功修炼也在同步深化。青岛自贸片区获批以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已形成358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97项获国家、省级以上层面认可、推广。新区充分发挥青岛自贸片区高能级开放平台优势,以制度创新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蓝色自贸”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新模式、航运企业集成化审批等成果获全国、全省认可推广。全国首创的进口原油“先放后检”模式,将验放时间从2-3天压缩至半天,成为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的典范。
开放发展必须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这是新区一以贯之的坚守。
发展的同时,新区始终坚守生态底线。近岸海域水质连续4年保持优良,灵山湾荣获全国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第一名。持续开展“蓝湾整治”,完成龙湾、古镇口湾等岸线修复整治项目,扎实推进灵山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累计修复生态岸线7.3千米、滨海湿地120公顷,唐岛湾发现山东省面积最大的306公顷鳗草海草床,生物多样性显著恢复。“碧海含金 蓝碳有价”案例荣获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生态保护的成果,更需要创新机制来固化和增值。在海洋碳汇这一前沿领域,新区同样走在前列。获批全国首批、山东首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区(市),落地全国首家自然碳汇研究院,促成山东省首笔海洋碳汇交易,灵山岛成为全国首个“负碳海岛”,其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近6亿元,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了生动的海洋实践。
加快构建现代海洋治理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新区建成全国首个智慧海洋综合管理平台,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监管体系;探索海域立体分层设权,推动海域管理模式从“平面”向“立体”转变;出台省内首个“依港管船”规范性文件,颁发全国第一本渔港经营许可证……新区海洋治理能力正朝着精细化、智能化、法治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交汇点上,西海岸新区正以一场从战略到体制、从科技到产业、从开放到生态的全面深化变革,成功锻造出海洋强国战略的坚实支点。一曲更加雄浑壮丽的蔚蓝交响,正在这片承载着海洋强国梦想的热土上激情奏响。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昌威 通讯员 李涛)
来源:大众新闻·半岛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