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司法宣传大家谈 | 以民生“小案”为笔 让法治精神浸润人心

0
分享至


司法宣传大家谈

我与《中国审判》杂志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讲好新时代法治故事,让蕴含其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充分发挥《中国审判》杂志作为最高人民法院舆论主阵地作用,在杂志创刊2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本刊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推出“司法宣传大家谈”栏目,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院、部分中院新闻宣传部门有关负责人围绕“我与《中国审判》杂志”畅谈深活兼具的新时代法治故事,善于从政治上看、精于从法治上办,以推动司法宣传工作迈上新台阶,更好服务司法审判工作,助推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建设。


7月29日,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省内六部门开展联动直播活动,与千万网友共同见证东北虎的回家路 供图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

本文为《中国审判》杂志原创稿件

文 |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新闻处处长 徐冠

件件“小案”关乎民生,桩桩“小事”连接民心。法治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全民法治素养的不断提升。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新闻宣传工作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它是展示司法形象、传播法治声音、弘扬法治精神的中坚力量,更是连接法律条文与公众认知的重要桥梁。

近年来,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新闻宣传大格局为牵引,以提升吉林法院新闻宣传传播力、影响力为目标,强化法媒联动,推进媒体融合,构建法院新媒体矩阵,着力打造精品力作,加强舆情风险防控化解,维护网络意识形态稳定,新闻舆论工作质效稳步提升。与此同时,吉林高院将司法宣传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载体,聚焦百姓关注的民生“小案”,不断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载体、拓宽宣传渠道,将民生“小案”中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让法治精神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浸润人心,努力为吉林法院工作全面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关注群众需求,

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民生“小案”虽“小”,却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吉林法院始终坚持“群众关心什么,司法宣传就聚焦什么”,积极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切的举措与成效。通过对民生“小案”的宣传,让司法过程更透明、司法成果更可知、司法温度更可感。

坚持贴近性,让司法宣传有共鸣。讲好民生“小案”里的法治故事,不只是简单的案件报道,而是通过司法宣传让小案中的法治道理传得开、听得懂、入人心。一是聚焦高频纠纷案件。吉林法院聚焦婚姻家庭领域中的彩礼、离婚财产分割、抚养权纠纷,消费领域的知假售假、预付式消费纠纷,劳动领域的欠薪讨薪、工伤赔偿等纠纷进行专题报道。这些案件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容易引发广泛共鸣。二是关注新类型民生案件。随着社会发展,民生“小案”也出现了新形态,如涉商业秘密、网络消费维权纠纷等。中央电视台走进吉林法院,推出《守护创新之花》系列报道,一方面,展现吉林法院司法保护知识产权实践新路径;另一方面,也为群众在遇到知识产权侵权时如何维权进行“支招”。三是挖掘法理与情理交融的案件。部分民生“小案”不仅涉及法律适用,还关乎道德伦理、人情世故。这类案件的处理过程,能展现“法律有温度、司法讲人情”的一面,增强法治故事的感染力。在某案中,失联父亲突然现身,为了50元赡养费起诉儿子,且接连三次起诉、撤诉。父亲此番操作究竟意欲何为?地方广播电视台对这一案件进行了专题报道。最终,当事人子女同意定期探望老人。案件经过宣传,引发了“赡养老人不仅是义务,更是责任”的社会讨论。

突出选题实效性,让司法宣传能管用。通过依法妥善处理小案,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是法治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民生“小案”的宣传,能让群众觉得“这说的是我的事”“我能用上这些知识”,最终目的是让群众懂法律、会维权、守规则。一是让群众看完宣传后“知道该怎么做”。在进行选题策划时,要紧盯群众的生活需求以及可能面临的问题。例如,《退租时家具损害,房东该如何维权?》《劳动者被用人单位辞退,如何维权?》《遗产被侵占,继承人如何维权?》等宣传报道,让群众知道“遇到类似问题该找谁”“需要准备哪些证据”“维权有哪些步骤”。二是让群众看完宣传报道后知道“法院可能会怎么办”。民生“小案”多涉及婚姻家庭、邻里关系、消费维权等领域,若处理不当,易引发矛盾升级,甚至演变为更大的社会问题。为此,吉林法院在宣传过程中,还原案件原貌,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报道,让群众了解解决纠纷的最佳方式。吉林高院还先后通过“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基层院长谈综治”等多个专题的设计,向群众传递“以和为贵”理念,也为吉林省内各地法院开展矛盾纠纷前端治理工作提供了参考。《中国审判》杂志“争创‘枫桥式人民法庭’”专栏刊发的《吉林法院:内外同向树法治新“枫”》《吉林梅河口海龙法庭:“三乡融合”注入城乡基层治理新动能》等系列报道,很好地体现了法院“小案不小办”对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三是让群众看完宣传后“切身感知司法温度”。“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中国审判》杂志刊发的《吉林农安法院:深耕黑土地城乡基层治理“试验田”》《吉林图们法院:“557”融合“法+N”助力边疆乡村振兴》等专题报道,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的力度与温度。

创新宣传方式,

优化讲好法治故事的实践路径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而民生“小案”正是法律条文从文本走向实践的重要场景。吉林法院不断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紧围绕最高人民法院党组的工作部署,加强新闻策划,推出更多有意义、有意思、有深度、接地气的报道”的要求,切实提升网络内容质量,做强网络正面宣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人心、滋养社会。

开设精品专栏,打造群众最信任账号。吉林高院始终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不断优化该院微信公众号,从“百优新媒体账号”跃升为“十佳新媒体账号”。在宣传过程中,选择“接地气”的案件,多用“群众听得懂的话”讲法律、讲道理,切实提升宣传的吸引力与接受度。一是开设“小案件大民生”专栏,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高频案件、典型案件进行深度报道。例如,《美容院合同纠纷,服务费能退吗?》《“闹心”家装起波澜,法院调解化“心结”》等报道,让群众在消费维权方面提升法律意识,降低维权成本。二是开设“以案释法”专栏,通过《空调外机“惹”纠纷》《楼上“淹”楼下还拒绝赔偿,该怎么维权?》等报道,对相邻权这一法律概念进行通俗化的解释,让群众清晰了解权利行使与义务履行的边界。三是开设“守护最美劳动者”专栏,速解“烦薪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里的“工资支付”条款,因农民工讨薪成功、实习生被拖欠报酬成功维权等案例,成为劳动者手中维护合法权益的“利器”。“公司诉请与外卖员不存在劳动关系败诉”案,不仅让当事人拿到了应得的报酬及赔偿,更向社会明确了新业态劳动者同样受劳动法保护的法律原则,让抽象的法律规定通过具体案件变得可感可知。

坚持按需调整,多渠道传播全域覆盖。面对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众,民生“小案”的解读因人而异,内容的设计也根据不同平台有所调整。一是从观众视角、网络化传播逻辑入手,通过故事线叙事,串联司法案例、生态科研、民生故事,形成“有故事、有数据、有情怀”的法治宣传作品。例如,“法音吉语”微信公众号以做“有温度”的账号为主基调,坚持“有用、有趣、接地气”原则,以漫画、动画、情景剧等生动形式,对民生案例进行解读。“普法小课堂”“执行路上”“吉法漫谈”“法官手记”等栏目深受法官和群众的喜爱。二是短视频爆火“出圈”。吉林法院利用抖音平台、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渠道,制作轻量化宣传内容,将民生“小案”改编成情景剧、动画短片,深受粉丝喜爱。吉林高院抖音作品“妈妈式审判”爆火“出圈”,全网阅读量达1.8亿次,1.2万人参与讨论。“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微信公众号、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采用的相关文章阅读量达到10万+,东北式的幽默语言,妈妈般的引导关怀,让众多网友看到了法官接地气的审判。三是庭审直播直击现场。2023年7月,吉林高院尝试将庭审直播与抖音VR直播技术相结合,在抖音账号开展的《93克黄金项链“消失”之谜:当“借戴”变“盗走”,庭审现场破解“罪与罚”边界》《六起刑事案件开庭审理》等视频直播,凭借先进的VR技术,以近乎现场亲历的视角,让群众沉浸式感受庭审细节。

深耕法治文艺作品,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法律不仅仅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价值观念和文化符号。吉林法院将民生“小案”与法治文艺作品相结合,将严肃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故事与画面,让公众在欣赏法治文艺作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熏陶,提升法律意识,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以影视作品为切入点,突破传统普法壁垒。为充分发挥法院影视作品记录时代繁荣文化的重要作用,吉林高院培树新媒体品牌账号,持续推动“一地区一精品”建设,指导各地法院根据工作实际,加强对有潜力、有特色的法院新媒体账号的扶持力度,指导各中院分别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法院新媒体账号,实现多点开花、连点成线、以线带面,组织开展了“法影同在·星光同辉”微电影微视频大赛、“吉法·微光”吉林法院微电影、微短剧、微视频剧本创作大赛等活动,全面提升吉林法院新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一是破解“受众疏离”难题,以故事吸引力激活普法主动性。微电影《今夜雪停了》《重生》等以民生案例为题材,将法律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公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法律知识。两部作品分别荣获全国法院“金法槌奖”微电影三等奖、二等奖。其中,《重生》荣获第一届法治中国“三微”活动“精品微电影”奖项。二是降低“理解门槛”,以情感共鸣深化法律认知。“金法槌奖”微视频获奖作品《约定》《考验》《〈执行吧法官〉东莞风云》等,通过以情释法的方式,让法律精神更易被理解。三是实现“长效影响”,以文化浸润培育法治信仰。“金法槌奖”微视频获奖作品《醒醒吧》《孩子啊》《聊天记录曝光,看片子如何忽悠老年人》等,通过反复传播形成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的思维方式,让法治信仰在文化氛围中逐步生根发芽。

以法治文艺节目为连接点,让巡回普法有看点、有价值。民生“小案”的宣传,不能停留在案件结果的简单告知,更要深入解读,让群众从案件中懂法律、明事理。一是用笔墨创作法治书画作品。吉林高院以沙为墨,以手为笔,通过开展“沙画”系列创作活动,让沙画法治作品串联起法律与生活,打破时间和空间的记忆,引人深思。二是用歌声舞蹈展现法院人的法治信仰和法治情操。吉林高院通过开展法院优秀原创歌曲展播,让原创歌曲《我属于你,你属于党旗》《正义之师为你欢庆》《回答》等歌曲广为传唱。其中,《阳光下的布尔哈通河》获“金法槌奖”最佳原创音乐奖。三是将普法理念融入沾泥土、带露珠的乡村普法文艺作品。吉林高院通过组建全省法院新媒体人才信息库,培养摄影类、漫画类、视频拍摄及制作、剧本创作(编剧)、表演类法治人才。法院干警受邀参与中国法官文艺联合会“巾帼普法乡村行”活动,用“沉浸式表演+文艺创作+互动普法”的创新形式,将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涉及的典型案例纳入普法内容,让法律知识“活”起来,并在乡村、学校、工厂等地巡演,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传播了法治知识。

小案件连着大民生,小道理彰显大法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激发起蓬勃生机”。吉林法院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法治观念深入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全面依法治国筑牢坚实的群众基础,让法治中国的图景在每一个小案件的公正处理中越发清晰。

本期封面及目录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中国审判》杂志2025年第20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78期

编辑/孙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审判 incentive-icons
中国审判
推送权威法律资讯
3815文章数 396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