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1日,浙商银行发布了截至9月30日的三季度报告,尽管前三季度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低于上年同期,但与二季度相比,净利润却增长了125%,值得一提的是浙商银行行长陈海强今年7月刚刚获批任职资格,并于当月代为履职董事长职责。短短两个月时间,浙商银行的业绩便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令外界不禁惊叹陈海强的才华。
可能是业绩过于惊艳,主流媒体如南财社、财新等作出预测,认为陈海强即将再进一步。而主要董事倪德锋、金国蕊的离任和杨朝晖、郑新刚的补选,也反映了浙商银行高层人事调整的动向。在新一轮人事调整下,陈海强掌舵,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把手,概率正在逐渐增加。
一个季度就让浙商银行利润暴增
对陈海强而言,从正式任职行长、代为履职董事长职责,到浙商银行发布三季报,不过短短三个多月、100多天。可是,就在这三个月里,浙商银行确实有一些可喜的变化。单就净利润看,总金额达到41.85亿元,较二季度的18.6亿元,激增125%。而不良率指标则继续保持在1.47%的较低比例上。此外,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也较6月末的8.39%,略有上调,达到了8.4%。
值得一提的是,净利润大幅增长的背景,还是在浙商银行非息收入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对非息收入的下滑,浙商银行的管理层在8月份早有预判。8月末举行的浙商银行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浙商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董事会秘书骆峰就说,相较于2024年预期的非息收入水平,今年交易业务带来的非息收入增幅无疑将收窄,实现高增长的难度较大。
![]()
浙商银行公布的三三季度报告印证了管理层的判断,根据同花顺统计数据,该行三季度投资收益较二季度下滑50.8%,降至16.29亿元;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下降20.72%。相比之下,利息净收入较二季度仅增长2.96%;营业收入在二季度环比下降5.62%的基础上,三季度再度下降2.85%。
但是,凭借持续优化资产质量以及降本增效,浙商银行最终在三季度实现了41.85亿元的净利润,较二季度的净利润18.6亿元增长了125%。同时,也让投资者看到,浙商银行在营收增长受阻之时,仍然有机会通过提升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率,实现净利润增长。
![]()
同花顺的统计显示,三季度业务及管理费及信用损失分别环比下降28.93%和34.07%,是促成公司盈利环比大幅增长的关键。
降成本不降薪酬
根据广发证券对浙商银行2025年三季报的点评,2025年前三季度,浙商银行的成本收入比为26.44%,这不仅比上半年下降了1.75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也下降了1.46个百分点。这表明银行整体的成本控制能力在持续提升。
研报指出,成本收入比的改善,主要源于公司主动压降了“业务及管理费”。2025年前三季度,该行的业务及管理费同比减少了11.6%。虽然这个降幅远低于28.93%,但它确认了费用管控是明确的方向。
根据半年报披露的信息,截至2025年6月30日,浙商银行的员工成本是业务及管理费的最主要支出部分,约占总额的67.46%,剩余两项分别是折旧及摊销费用和其他业务费用。
![]()
但从削减比重看,员工成本并非降费的主要内容。半年报显示,削减其他业务费用是浙商银行的主要降本方向,占到了七成以上。
行业观察人士认为,即便员工成本有所下滑,也与浙商银行遵循审慎经营、强化约束的内控原则,建立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相关机制有关。浙商银行在2024年年报中披露,2023年因绩效追索扣回涉及1424人次,总金额达3033.78万元。这体现了银行通过事后风险追溯机制调整薪酬支出,进而约束经营行为。另一方面,该行员工数量也较上一年年末减少132人,这可能也是造成上半年员工成本下降的一个因素。
观察人士指出,浙商银行应通过控制费用总额、优化人力结构,并严格执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制度等多种措施,综合实现降本目标。半年报披露,浙商银行实施了“123人才计划”,该计划旨在构建“选用育留退”一体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打造“年轻人喜欢的银行”和“幸福生活的倡导者与践行者”两大文化特色品牌,并实施“才涌浙银、才聚浙银、才系浙银”三大人才工程。
完善关键人才全生命周期培养管理体系,持续加大年轻干部交流培养力度,严格落实干部能上能下的相关规定,健全青年员工培养机制,并重点建设人事监督非现场平台,以全方位、立体化地透视分行人力资源运作情况。健全完善国家级 数字档案室、数智人力、经营管理驾驶舱、赛马督导、RPA等数字化工具,提升全行资源配置效率和精细化管理能力。
人力资源的科学高效利用,无疑是浙商银行降低成本的“关键助力”,有效助力该行大幅削减无效成本。
不良生成率下降
而另一方面,资产质量的优化,也让三季度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较二季度大幅下降,并成功使前三季度的信用减值损失由上一年的214.61亿元,降至192.44亿元。
![]()
在在不良贷款率由去年末的1.38%下降至1.47%,且上半年90天以上逾期贷款比上年末增加30.2亿元的背景下,浙商银行三季度的信用减值损失为59.44亿元,这进一步印证了该行资产质量的优化趋势。
行长助理、首席风险官潘华枫在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说,该行其实在今年继续加大了风险处置力度,根据浙商银行2022年前三季度财报,该行处置了398.84亿元风险资产,并计提了192亿元减值准备,相当于同期营业收入的40%。但即便如此,三季度新增计提信用减值损失,仍较二季度有明显下降。广发证券评价说,反映资产质量稳健。中金公司进一步测算发现,浙商银行今年前三季度的不良生成率为1.5%,同比下降17个基点,这是信用成本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也反映出浙商银行风险管理的力度和成效。
潘华枫说,浙商银行坚持“低风险、均收益”经营策略和“审慎、 稳健”风险偏好,把化解处置风险作为风险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防控新增风险和化解存量风险并行,在“风险第一” 的前提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陈海强再进一步”呼声变高
或许是因为三季度业绩表现较为出色,财新、南财社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现任行长陈海强或将迎来职务调整,有望获得进一步任用,目前仍有部分组织流程待推进。
虽然浙商银行方面未公开发布消息予以确认或否认。但是从舆论的态度看,投资者显然希望管理层稳定,选出强有力的领导者,摆脱当下营收下滑的趋势。
![]()
![]()
而另一方面,已有四位险资股东的浙商银行,在陈海强任职资格获批,并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后,得到了险资的进一步青睐。
8月11日,港交所披露,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每股2.77港元耗资277万港元增持浙商银行100万股H股,持股比例达到该行H股股本的5%,触发举牌线。随后,港交所披露易信息显示,民生保险于9月2日场内增持400万股浙商银行H股,所持股份数量升至近3.57亿股,占该行H股总数的比例突破6%。
民生保险的“用钱投票”,显然表明了董事会对陈海强的态度。过去四年,浙商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始终在8.01%~8.4%附近徘徊,距离7.5%的红线已经非常接近。从董事会的角度看,如果陈海强掌舵能让更多投资者看好浙商银行,进而使后者发行可转债,补充核心一级资本,那么陈海强无疑会成为董事会重点考虑的对象。毕竟,对于银行而言,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是关乎其稳健经营与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
![]()
版权声明:所有Y角兽的原创文章,转载须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文末注明来源、作者、微信ID,否则Y角兽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或公众号平台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