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过38.5%,全民健身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得以充分彰显,人民群众通过参与健身活动切实增强了幸福感和获得感。”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期间,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负责人在广州介绍了“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工作的成效和亮点,指出“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全民健身事业迈上提质增效新台阶。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十四五”以来,全民健身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体育法修订实施,把国家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写入法律,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供顶层法律支撑;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等文件,《全民健身条例》修订已纳入国务院立法计划。
“体育总局不断推动将全民健身工作融入各类国家战略和各部门政策方针之中,联合各方面力量推进全民健身工作。各级政府均建立部门间全民健身工作协调机制,部门协调联动更加顺畅,‘大群体’工作格局更加巩固。”该负责人表示。
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能力不断增强
“十四五”时期,总局会同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举办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以体育的方式和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十四五”期间,全民健身工作充分发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对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在主动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以粤港澳联合举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性赛事活动为契机,支持粤港澳地区联合开展群众赛事活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工作深度融合。
在积极发挥体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作用方面,体育总局会同国家民委印发《关于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导意见》;在中央有关协调机制的领导下积极推进“文化润疆”相关工作。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体育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老年人体育工作的通知》;会同全国老龄办举办第四届全国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来自全国59个地区和单位的11000多人参加。
“健身去哪儿”难题有效缓解
“健身去哪儿”“如何就近就便健身”一直是群众关心的问题,是全民健身工作发展的基础问题、“牛鼻子”问题。“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城乡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24年底,全国体育场地共484.1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42.3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平方米,三项数据较2013年增长幅度均超过100%,较‘十三五’末增长幅度均超过30%。”该负责人表示。
难题如何破解?第一,持续推动中央资金支持丰富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通过开展“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活动,引导推动地方在城市社区、公园中配建以乒乓球台等小型设施为重点的健身设施,截至目前,已在全国城市社区和公园新增乒乓球台约3.8万张,其他健身活动设施约13.5万件(处);开展相关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近1.4万场次,吸引参与群众超130万人次,从而实现以“体育小切口”推进“健康大民生”。第二,开展体育公园建设,截至2025年上半年,“十四五”期间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面积不低于4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共1555个。第三,提升城乡健身设施均衡发展,为全国5000个没有场地设施的乡镇(街道)补齐场地器材短板,支持全部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设县级专项运动场地。第四,推动更多符合开放条件的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十四五”期间共安排中央补助资金56.5亿元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十四五”期间,总局围绕“有人教”“上哪学”,不断推进科学健身指导深入基层;围绕足球、篮球、排球等运动项目,以及青少年、老年人、妇女等重点人群,不断增加体育健身培训供给,力争让广大群众“会健身”“健好身”。
截至2025年10月底,全国累计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超390万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77名,超额实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的发展目标。推出了“万村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计划”,目前已经在3.3万个行政村培养了9.4万名农村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全民健身活力。
注重提供多样化的科学健身指导产品。加强信息发布,搭建了国家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为广大群众提供场地设施、赛事活动、健身指导等各类信息;充分用好各级各类媒体平台,让健身爱好者不出家门也可随时了解健身信息,学习健身知识。在上海、浙江、湖北等地组织开展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试点建设,在全国范围内设置375个站点开展常态化国民体质监测,积极探索构建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群众赛事活动多点开花
赛事活动是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十四五”期间,体育总局积极拓宽健身交流展示舞台,带动更多群众在运动健身中享受乐趣、收获健康。
首先是打造赛事活动品牌。每年贯穿全年、序时开展的各项全民健身主题活动广受群众喜爱和欢迎,成为示范带动群众参与的品牌性活动。以2025年“全民健身日”为例,全国共举办2.2万余场赛事活动,直接参与群众超1100万人次。
其次是创新赛事活动形式。首次以“大区赛”形式举办全国全民健身大赛,参与人次近200万,赛事达6000余场,充分下沉举办权和自主权,在积极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同时,为群众提供了“举步可就”的全国性赛事活动平台。
第三是聚焦不同人群,丰富特色服务供给。积极回应老年人、妇女、农民、残疾人、新就业形态人员等人群的体育需求,提高供给质量。“村超”“村BA”“村舞”“村跑”等“村字号”赛事如火如荼开展,乡土气息浓厚,彰显乡村蓬勃活力。
第四是拓展融合发展路径,释放赛事活动综合效益。当下火爆的“村赛”“城赛”以体育为媒,有机融合多种业态,聚人气、促消费、助发展,打造了集运动休闲、文化体验、消费服务等于一体的一站式品牌,既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也促进文体旅商融合发展。
第五是注重安全有序发展,维护群众切身利益。2023年针对性制定4项行业标准,2024年发布了《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安全评估工作指南》国家标准。同时,多措并举推动户外运动等赛事活动安全、有序、规范开展,以赛事活动规范有序带动运动项目健康发展。
该负责人表示,“十五五”时期将以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引,继续胸怀“国之大者”、聚焦“民之所盼”,以更新思路、更实举措、更优作风,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让大家更加便捷地参与运动、科学健身,让广大群众的生活更加健康、更加充实、更加幸福。(转自11月11日《中国体育报》02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