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得知我回国了,交大校友总会第一时间联系了我。
去闵行校区的路理应熟悉,先前天气好的日子,泽伟与我总爱回去校园里走走——那是我们相遇的地方,角角落落都生长着回忆的脉络。
奈何驾驶对我而言,有些赶鸭子上架,我连车辆的许多功能都不熟悉,停车更是如临大敌。
加之国内基建水平的日新月异:新的隧道通车了、校门口在大修马路,我一路开得磕磕绊绊,不是错过路口,就是无奈绕行。
有孩子之前,我曾以为自己不需要掌握开车的技能,国内的公共交通设施那么便捷,而泽伟又乐得开车,我乐得坐车。
就像我曾以为自己不需要去懂得家里的那些电器设备一样——
人生哪,真是什么课都得补。
校友总会的老师们友好相迎:
“受苦了”,“欢迎回家”。
简单又诚挚的问候温柔地接住了我的疲惫,如同倦鸟归林,我终于可以短暂地收起战斗的姿态,也等一等我风尘仆仆的灵魂。
另有校友特意搁下繁忙的事务,从徐汇校区专程赶来。
老师告诉我,学校从一开始就关注到了徐泽伟的案件。只是意大利相对小众,在当地校友力量有限,更难以找到精通意大利法律的校友提供专业支持。
校友会一直记挂着泽伟的处境,得知我要回国,便立刻安排了这次见面,希望能为我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厚重而真切的字字句句,像暖流般流入心底,也让我在风浪中汲取到了些许前行的定力。
我曾以为集体的作用体现于组织上的效率,如今方才切实地领悟到它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分量:不仅能够聚拢一个个相近的灵魂,更能给予人这一社会性动物无比需要的归属。
无论是具体的组织,还是抽象的文化认同,但凡能称之为“我们”的地方,便能为单薄的个体提供行走于世间的精神坐标。
于学校、于单位如是。
于“中国人”这一身份,更如是。
这份归属感,最终指向的是家国天下,是我们精神上的故乡。
![]()
校园里的国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外鲜艳
走出大楼,步履不自觉便绕到了思源湖畔。
长椅上,年轻的学生在午后和煦的阳光里闲谈。
不远处,一对或许正值爱恋的年轻人,被湖畔热烈绽放的鲜花吸引,低头摆弄起相机,一同专注地研究起拍摄技巧。
再远些,一对夫妻一左一右,牵着他们的小男孩,孩子在他们之间蹦跳前行。那身影,恍惚间映照出我们曾为啵啵许下的、关于这里的约定。
蓬勃的生机在他们之间流转开来,我安静地走过,扮演好自己过客的角色。
秋风紧了,我裹了裹外套,钻进车里,在不熟练中又一次熟练地握住方向盘。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感谢您读到这里。如您刚关注到 的案件,可移步牧先生文章了解相关时评动态。
关于,更多请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