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新中国成立,李治去北京向毛泽东“要钱”,毛泽东:我给你加个零

0
分享至

1950年深冬的一个清晨,北京城被薄雾罩着,李治抱着厚厚一沓申请表,从西长安街一路小跑进中南海,他来找毛泽东给军事学院卫生部“拨款”。刚到门口,枪被警卫拦下。哨兵敬礼后请示,毛泽东爽朗一句:“让他进,哪怕背着大刀也无妨。”一句话,院门洞开,也打开了一段并肩走过的岁月。

李治不是普通军医。江西永新人,1930 年南昌行医时被国民党抓壮丁,阴差阳错成了军医。第一次反“围剿”失利,他随部被俘。红军的“不打伤兵”“发路费”让这个青年心生敬佩,自愿留下。此后长征、抗战、解放,他始终背着药箱,救治成千上万名伤员。用当年的说法,枪林弹雨里,“他是扛着银针往前冲的”。

长征途中,周恩来突发高烧。沿途缺药少器械,李治靠土法穿刺引脓救了副主席一命。床边有人低声嘀咕“能行吗”,他也心虚,只说一句:“拖不得,再慢就晚了。”银针扎下时,周恩来咬牙未吭声。十几小时的冰敷后,脓水排出,体温回落。周恩来醒来第一句话是:“李大夫,辛苦了!”这份信任在后来的岁月愈发沉淀。



不久,又是敌机轰炸,贺子珍为保护钟赤兵被炸成十七处弹片伤。李治逐片挖弹、酒精消毒,忙到天亮才坐下喘气。毛泽东闻讯赶来,拉着他的手一句:“感谢。”李治摆摆手:“本职工作而已。”从此,毛泽东提起江西同乡,总会补上一句“还有李治”。

1936 年冬,李治因肺炎高烧。警卫员每天送来一只鸡蛋,说是毛主席交代的。竹篮底部压着一张小纸条:李治不能死——毛泽东。纸条后来发黄,却成了他的护身符。十年后“特殊时期”有人审他“国民党背景”,纸条一亮,对方哑口无言。不得不说,这也是历史留下的独特注脚。



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主持筹建军事学院。卫生部刚组建就捉襟见肘:纱布不够,止血钳凑合着用。李治找刘伯承报经费,刘摇头笑道:“预算告急。”李治想了想,干脆北上。于是有了那幕带枪进中南海的场景。



客厅里只有他们二人。毛泽东问:“要多少钱?”李治比出三个指头:“三千万。”当时币值低,折合如今三千元左右。毛泽东用笔啪地在申请单上多写一个零,“三亿”。随后抬头:“够不够?”李治愣了半晌才回:“足够!”这才是“我给你加个零”的由来。

1955 年,全军授衔。按规定,45 岁以上一般不再授少将,可中央军委专门为李治破例。授衔那天,他站在队列最末,肩章金星闪烁。有人小声打趣:“当年救过副总理,今天回头副总理给你配星星。”李治却只顾低头理袖口,似乎更在意那枚红十字章。



1960 年代初,他被指“潜伏余孽”,家被抄。审讯桌上那张褪色纸条再次出现,苍劲字迹依稀:李治不能死——毛泽东。办案人员对视片刻,无人敢妄动。李治淡淡一句:“若有疑问,去问毛主席、问周总理。”最后,风头偃息,他仍回到病房,给学员缝合伤口。

1988 年,国家颁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授奖仪式后,有记者问他“这一辈子最难忘什么?”李治只提了两件事:长征路上那根银针,和中南海里加的那个零。短短两句,把个人荣辱写进国家命运。

1989 年 4 月,87 岁的李治在北京301 医院静静离世。身后遗物简单,一本《本草纲目》夹着那张旧纸条。护士收拾病房时读出了那八个字,低声念了一遍。没有宏大的告别,没有铺张的追悼,留下的却是几代军医口口相传的一句话:“前线敢冲锋,后方有李治。”

2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元哥说历史 incentive-icons
元哥说历史
发表一些真实、有趣的历史文章
4918文章数 4147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