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跑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别被他抓住。”回忆起被继父万建成殴打的那个下午,5岁的刘小月声音发颤。她蓬头垢面、浑身是伤的模样,被社区居委会主任撞见,这场“意外”巡查,最终撕开了一个持续月余的虐待黑幕。
![]()
2024年5月初,万建成搬进许艺萍(刘小月母亲)位于北京房山区的家。这个曾因故意伤害罪获刑的男人,没有固定工作,爱喝酒、懒散,很快成了这个三口之家的“阴影”。
许艺萍在社区做保洁,月入2600元,要养活自己和两个孩子(刘小月及同母异父的妹妹)。“他(万建成)脚受伤后更懒了,整天躺床上,点外卖、堆垃圾,家里像个垃圾场。”许艺萍坦言,自己白天上班,根本顾不上女儿。
刘小月的噩梦始于母亲上班后。万建成以“调皮”“不听话”为由,频繁打骂她:面壁罚跪时拳打脚踢,用木棍、皮带抽打,甚至用烟头烫她。5岁的孩子不懂反抗,只能哭到声音沙哑。邻居常听见她的哭声,却不知发生了什么。
“左手二、三掌骨被打骨折时,她疼得直抽抽,却不敢说。”许艺萍后来回忆,自己发现女儿身上的新伤,也只是简单贴创可贴,“我懂什么法律?不知道该怎么救她。”
改变发生在2024年6月6日。社区居委会主任在日常巡查时,撞见蓬头垢面、伤痕累累的刘小月。“她跑过来时,我吓了一跳——这孩子怎么伤成这样?”主任立刻拦住她,带往医院,并第一时间报警。
这通报警电话,触发了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关键链条。根据2020年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居委会作为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发现孩子受侵害必须报告。
警方迅速介入,6月7日立案,7月8日将案件移送房山区检察院审查起诉。至此,刘小月长达一个多月的虐待终于曝光。
案件进入检察环节后,房山区检察院启动了“司法+社会”双重救助机制。
司法追责:虐待罪成立,累犯从重处罚
经审查,万建成对刘小月实施了长达月余的虐待,造成其轻伤二级。法院认定,万建成曾因故意伤害罪获刑,系累犯,依法从重处罚;其到案后坦白、认罪认罚,可从轻处罚。2025年8月27日,法院以虐待罪判处万建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赔偿医疗费、护理费等1.2万余元。
社会救助:从“救当下”到“谋长远”
考虑到刘小月母女仅靠许艺萍2600元工资生活,且孩子急需治疗,检察院分6个月发放司法救助金,并委托社工监督资金使用;针对许艺萍监护失职问题,检察官制发《督促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令》,要求她每周参加社工组织的家庭教育课程;同时,委托专业机构为刘小月制定“个体保护+家庭指导+社会支持”成长方案——每天在社工所进行心理干预、生活习惯矫治。
“3个月后,她变了。”参与帮扶的社工王露梦记得,刘小月从浑身脏污、抗拒交流,变得爱干净、会做家务,还主动参加公益活动。“有次上课,她坐得笔直,认真听防性侵知识,状态特别好。”
“许多孩子因恐惧或懵懂无法发声,而强制报告是他们的‘救命通道’。”办案检察官李春琳说。
案件中,居委会主任的及时报告,让刘小月逃脱了长期虐待;而检察院对社区的表彰建议,更推动了强制报告制度的落地——让更多人意识到,“报告不是选择题,是法定责任”。
从被虐待到重获新生,刘小月的故事,是强制报告制度的胜利,更是社会协同保护的缩影。正如检察官所言:“我们不仅要严惩凶手,更要修复孩子的伤痕,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安全、有爱的环境中长大。”
愿更多“刘小月”能被及时看见,愿更多人成为“吹哨人”——因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文中涉案人员均为化名,信息源自《方圆》杂志报道)
来源:潇湘晨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