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银行,定期存款利率那几个数字简直让人提不起劲。
五年期存款利率2.1%,居然比三年期的2.15%还低,这种长短利率“倒挂”的现象,明白告诉我们:低利率时代真的来了。
可奇怪的是,明明利息都快没了,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住户存款反而增加9.22万亿元,人均新增存款约6500元,存款余额已突破160万亿元。
我们和30年前的日本一样,在不确定的时代寻找安全感。
![]()
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至历史低位,长期高息存款会进一步挤压银行利润空间。
以整存整取为例,国有大行存1万元,一年利息不足100元,几乎所有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全部低于2.0%。
这种差额越来越小,银行不得不通过降低存款利息来缓解压力。
利率下行预期强烈,银行预判未来存款利率可能继续下降,为避免长期锁定高成本负债而主动下调长期产品利率。
同时,资本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活跃,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机构分流了银行存款。
部分银行通过适当调整短期利率以保持市场份额,控制负债成本。
这就形成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短期利率反而比长期利率更有“竞争力”。
![]()
日本自1990年代泡沫破裂后,长期陷入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环境。
1990年至2003年间,日本居民非金融资产比重从63.8%降至42.7%,而金融资产占比提升至57.3%。
现金与存款配置占比稳定回升至50%以上,占据日本居民金融资产配置主导地位。
泡沫经济的破裂让日本居民对未来经济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确定性增加。
在资产价格全面下跌的环境中,保值而非增值成为首要目标。
日本迎来快速老龄化,2000年人口平均寿命突破81岁。
截至2010年,4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50%,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3%。
预期寿命的增长以及老龄群体对于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偏好,使得日本居民对储蓄与养老保障金的需求持续上升。
![]()
即使后来日本政府推出NISA(小额投资非课税制度)和iDeCo(个人型确定缴费养老金)等政策,日本居民的资产配置仍呈现出“保守为主、稳健增长”的总体特征。
中国居民储蓄动机受医疗、教育、养老等支出不确定性影响较大,预防性储蓄因社会政治经济波动呈强化趋势。
研究显示,储蓄动机存在层次性特征,不同收入群体目标差异显著。
例如,低收入群体侧重日常开支,中等收入群体关注应急储备,高收入群体则以退休储蓄为主。
![]()
“损失厌恶”心理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利息再低我们也要存钱。
当投资者面对收入负向波动时,会表现出更强的损失厌恶心理。
这意味着,在经济不确定性高的时期,人们宁愿接受低收益,也不愿承受本金损失的风险。
心智账户理论也在影响我们的储蓄行为。
人们会将不同来源的收入归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其中财产性收入的边际储蓄倾向最高,其次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最低。
东方民族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具有勤俭节约的传统习惯,这也许是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储蓄倾向大的重要原因。
![]()
随着存款利率长短期倒挂,更多投资者倾向于选择收益更高的银行理财等投资。
2025年8月,非银金融机构存款新增1.2万亿元,同比多增5500亿元。
银行理财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2.12%,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0.95%的收益差,成为资金迁徙核心驱动力。
日本居民在老龄化加剧后,保险及养老金作为长期储蓄工具受到青睐。
在2000-2010年间,日本居民的保险及养老金在金融资产中占比提升至28%。
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对养老保障的需求会自然上升。
在2010年后,随着日本多重政策激励和经济企稳,股票市场表现回暖,日本居民权益类资产配置有所回升。
NISA与iDeCo的协同作用,使得居民理财逐渐从单一存款转向长期目标导向型投资。
![]()
日本居民股权和投资基金份额规模及占金融资产比例从2010年前10%上升到2015-2022年的15%左右。
海外资产配置逐渐成为财富增值的重要方式。
在2015年至2023年之间,日本公募投资信托投资海外股票、债券、投资基金总规模从26.6万亿日元增长到78.7万亿日元。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直接海外投资门槛较高,但可通过投资基金等间接参与。
当利率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存钱更像是一种心理慰藉而非投资行为,我们是否在重复日本30年前的老路?
抑或,这种对安全感的执着追求,本身就是一个时代集体心理的缩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