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村子里早晨的光有点冷,好像什么都盖不住女人的背影。塔吉克斯坦南部的阿依莎,25岁了,家里人坐在土炕上算着方圆十里,只剩下两个未婚男青年,还是身体不好的!她妈叹气说,不如找个已经有老婆的男人,至少屋里多双鞋。
![]()
其实这不只是她的烦恼,从2010年到2020年,这种“愁嫁”的氛围在塔吉克斯坦一波一波地席卷整个农村。皮肤白得像初雪,眼睛大得能装下天边的云,每逢节日,姑娘们都要往外村走一趟,碰碰运气。
可是村头的老人早就不再张罗媒人,因为现在结婚的标准已经不是看谁家有钱、长得好,而是看谁还能找到一个健壮的未婚男人。这听起来像童话,其实哪有那么多浪漫,不过是一轮接一轮的社会现实。
这些事不是一天之间冒出来的。梳理下来,时间线摆在那里: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塔吉克斯坦一地鸡毛,战争把成千上万的男人卷走了。村里成年男人不是战死沙场,就是没工作只能坐在家门口发呆。后来,俄罗斯开了口子,经济好转了一点,但国内企业全垮了,男人只好一车一车地往俄罗斯去,去搬箱子、修路、修电线。按官方统计,每年得有100多万人外出打工,好家伙,这几乎是青年男性的一半。
![]()
打工其实只是表面,实质上是整个家庭结构在慢慢碎裂。我见过的玛丽娅,丈夫三年前去了俄罗斯,头两年只寄了点钱,到第三年电话里一句“我娶了个俄罗斯女人,咱们离了吧”,就像把冬天的门一脚踢开,冷风灌满房子。她抱着孩子坐在墙角哭,婆婆过来劝她:“不行就找个有老婆的男人吧,总比没着落强。”这种电话离婚,村里女人都怕,哭也不敢大声,邻居会笑话你没本事留住人。
问题其实越卷越深。男人走了,女人就全靠自己撑着。你去看看那个院子的房子,都是女人搬砖垒起来的,院子里的牛羊也是女人早晚喂的,棉花麦子种不完,一双手就是生命线。这些女人,精力全丢在地里房里,年纪轻轻脸上都是风霜。
以前,家庭分工清楚,男人打工赚钱、女人持家,现在分工成了笑话,剩下的全是无奈。还有更糟糕的现实――一夫一妻的法律规定形同虚设,村干部也不管,宗教阿訇会说,只要养得起,四个女人都可以嫁给同一个男人。
![]()
大老婆在家种棉花,二老婆在镇上卖水果,男人隔三差五换家住,谁也不愿意,但没人敢公开反对。大多数女人在祈祷里说,能有个依靠就谢天谢地了。其实所谓“共享丈夫”,一点不新鲜,打个比方,这和英国百年战争后的法国差不了多少,当年男人死了大半,女人一辈子守寡,不如直接去帮邻居的男主人养地。
这背后的暗流真让人牙痒痒。塔吉克斯坦看似有宗教传统,实则是经济压垮了婚姻底线。男人外流,一开始是为了活着,后来是发现能在外头重新生活,国内女人根本没精力管得住远在俄罗斯的丈夫。电话一响,婚姻就散。这种现象不是塔吉克一家独有,美国19世纪淘金的时候也这样,大批男人一走了之,东部女人守着空房子自己种地,社会结构就散了。
![]()
还有中国东汉末年,战乱把男人卷南,北方女人只能自谋生路。说到底,这种性别失衡和家庭崩溃,是全球化时代小国难以逃避的宿命。你细品,用劳动力输出换来一点经济收入,付出的却是连根拔起的社会组织和女性幸福。
塔吉克政府也明白这一点,他们想让打工的男人回来,也想提升本地就业,但一点资源都没有,谁来办工厂?外国企业只觉得太穷不愿意投资。出生率慢慢降到1.8,再过二十年,人口要掉三分之一。家庭碎了,社会“空心化”,信仰也救不了现实。
![]()
有趣的是,很多人喜欢把这一切归结为宗教习俗,其实更底层的逻辑是“谁能掌握生存资源,谁就决定婚姻格局”。第一,男性外流引发了家庭权力的瓦解,女人成了维系整个农庄运作的主角,所有压力都落在肩膀上。第二,经济困顿让政府无力扭转局面,人口再生产、女性权益全被结构性问题掩盖了。
这些女人,一辈子在等一个不会回来的丈夫,有的不甘心,有的认命,每天都活在别人设定的剧本里。
![]()
说句实在的,塔吉克“女儿国”不是“美女共享丈夫”的童话,而是经济、战争和劳动力外流交织下的小国困局。那些白皮肤、大眼睛的姑娘,早上起床面对的是风沙和铁铲,而不是情诗和玫瑰――全球化如果只让女人守空房,没人会买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