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11月9日俄乌战争大事记。
1,乌军袭击俄罗斯后方事件:
莫斯科方向:深夜发生爆炸导致全城停电。
乌无人机袭击了弗拉基米尔市的变电站和1100公里外的斯特利塔马克石化厂。
沃罗涅日州方向:乌军导弹击中沃罗涅日热电厂,导致锅炉房和汽轮机受损,电力和供热中断。
别尔哥罗德州方向:乌克兰导弹袭击卢奇火力发电厂,导致大面积停电。
其他目标:萨拉托夫炼油厂、梁赞炼油厂、伏尔加格勒炼油厂、发电厂、石化厂、俄军无人机基地和弹药库等遭到乌军远程打击。
![]()
2,前线战事:
苏梅州前线:一支俄军机械化纵队闯入乌军布设的“多层次智能雷区”,引发连环爆炸,被毁装甲车辆残骸绵延超过三公里。
哈尔科夫前线:俄军试图在沃夫常斯克推进,战斗仍在进行中。
米尔诺赫拉市前线:乌克兰第79空中突击旅在顿涅茨克地区击溃俄军大规模装甲进攻,摧毁多辆装甲车。
扎波罗热前线:乌克兰突击部队在夜色掩护下发起闪电攻势,36小时内撕开俄军第58集团军防线,俘虏150名俄军士兵,缴获军旗和装备;俄军司令被撤职。另有媒体称战事可能发生在顿涅茨克方向的乌格勒达尔附近,但第58集团军遭重创可信。
赫尔松前线:乌军集中优势兵力发起三路夜袭强渡第聂伯河,采用“电子压制先行+三路协同突击”战术,瘫痪俄军无人机控制中心和通讯枢纽,导致1245架俄军无人机被“静音击杀”。
![]()
第二部分,解析11月9日俄乌战争战况。
截至2025年11月9日,俄乌战争已从初期的阵地消耗、后期的远程精确打击,全面演进为以“体系瘫痪”为核心目标的战略新阶段。
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再仅仅取决于前线堑壕的深浅,而更多在于谁能够更有效地摧毁对手的战争潜力、社会韧性与政治意志。
当前战局正呈现为一场以“攻心伐谋、釜底抽薪”为特征的“瘫痪战”。
一、从“总体战”到“瘫痪战”的必然转变
从2024年底至2025年的战局演变来看,若仍固守战线推移与领土得失的分析范式,将导致严重战略误判。
三年来,战争形态的演进已清晰体现为以下三个层面:
后方“前线化”莫斯科、弗拉基米尔、斯特利塔马克、沃罗涅日等俄纵深地区的能源、电力和军工设施遭到系统性打击,标志着地理纵深的传统安全概念已失效。这并非简单袭扰,而是旨在摧毁俄罗斯战争能源命脉与国民日常经济的战略行动。
其目标不仅是瞬时破坏,更是为了引发持续的生产停滞、供应链断裂与社会心理恐慌,从根本上削弱俄罗斯的长期战争能力。
![]()
前线“智能化”与“高效化”苏梅州的“多层次智能雷区”与米尔诺赫拉德的乌军防御作战,体现了另一维度上的作战范式转型。在兵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技术赋能的质量优势正不断抵消数量优势。
战争已不再是简单的火力覆盖,而成为信息、算法与智能武器主导的“效率竞赛”——以最小己方伤亡换取敌方最大的人力与装备损耗。
扎波罗热方向俄第58集团军的溃败,既是战术失误的体现,更暴露出其作战体系僵化、难以应对乌军“闪电攻势”的节奏。
信息战-认知域“战场化”乌军士兵调侃“感谢普京送来大礼包”的画面,其影响力不亚于一次战术胜利。这类内容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遍全球,成为打击俄军士气、影响国际舆论、凝聚己方民心的重要武器。认知域的搏杀已与物理域打击同步展开,直接作用于民众承受力与领导层决策环境。
综上,2025年的俄乌战争是上述三条线索交织并深化的结果:
在物理域实施关键基础设施打击,实现“体系瘫痪”;在信息域通过高效杀伤与认知作战,达成“兵力瘫痪”与“意志瘫痪”。
![]()
二、当前态势:多维战场上的“瘫痪”对抗
截至2025年秋冬,战场呈现出基于“瘫痪”理念的多维对抗特征:
能源战争白热化乌军对俄炼油厂、发电站的远程打击已实现常态化、精确化与最大化。
其打击手段融合了自研长程无人机、西方提供的远程导弹(如ATACMS及其后续型号)以及地下抵抗网络的协同破坏。尽管俄方全力组织修复并强化防控,但修复速度难以抵消破坏节奏,能源出口与国内工业持续承压。与此同时,俄军也对乌克兰电网展开大规模空袭,试图在严冬来临前瓦解乌国民心。
双方正在展开一场残酷的“能源耐力”比拼。
战线僵持中关键节点频现危机整体战线虽未出现大规模崩溃,但在关键地域持续拉锯。类似第58集团军式的局部溃败危机时有发生。俄军仍拥有人力优势,但兵员素质不均,指挥体系在乌军电子战与远程压制下屡屡失灵,屡屡陷入智能雷场、无人机猎杀区和精准炮火构成的“死亡陷阱”。乌军则依托西方持续升级的情报与指挥系统(如AI辅助决策)及高效弹药,实施“技术驱动的机动防御”,不断消耗俄军有生力量。
红军城战役成为战略焦点乌军能够坚守红军城依赖于体系作战能力的全面提升:
![]()
(乌军使用渔网建立的防无人机运输通道)
国际援助与军工生产的竞赛乌克兰的战争能力高度依赖西方援助的深度与效率。
2025年,北约国家已基本实现弹药生产与援助流程的“战时化”,效率显著提高,但仍受到内部政治因素的牵制。俄罗斯则通过“战时经济”总动员恢复军工产能,但在高端芯片与精密部件方面仍受制裁限制,装备质量与技术水平和乌军差距拉大,正以数量优势对抗乌军及其背后西方的质量优势。
三、未来展望:胜利取决于体系的整体韧性
综合当前战局,可得出以下结论:
俄乌战争已演变为一场国力与体系韧性的残酷对抗。
最终的胜利者,并非取决于某场战役的表现,而在于其政治架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与心理防线能否承受持续的“瘫痪”打击。
俄罗斯的挑战能否在能源收入下降、社会运转频繁受扰的背景下维持民众对战争的默认支持?能否弥补技术代差,避免军队沦为高科技武器的“活靶子”?其庞大资源是优势,但体制僵化与效率不足是致命弱点。
乌克兰的挑战能否在承受惨重伤亡与基建损毁的同时保持高昂的国民士气?能否确保西方援助不出现疲劳或断档?技术赋能与战术创新是其力量倍增器,但对外依赖仍是其战略软肋。
![]()
结语俄乌战争是一场没有明确前线却又无处不在的“瘫痪战”。
这场冲突深刻警示世界:现代战争的逻辑已被彻底改写。
领土征服不再是唯一目标,甚至不是首要目标;
通过综合手段迫使对手的战争体系与社会运行陷入功能性衰竭,从而迫使其屈服,已成为可能的新战略模式。
这场发生在欧洲腹地的战争,不仅决定两国命运,也在为未来全球战略竞争撰写一部真实而残酷的教科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