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日更的第257天,点击蓝字关注
每天清晨,郑大一附院的门诊大厅都像早市般人头攒动,挂号长龙蜿蜒曲折,诊室里挤满焦灼的患者。这种“大病才求医”的场景,恰恰戳中了现代健康管理的痛点——我们总在疾病爆发后急着“救火”,却忘了老祖宗留下的“治未病”智慧。
两千多年前,魏文王问扁鹊兄弟三人谁医术最高,扁鹊的回答耐人寻味:“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我最差。” 原来,大哥能在病情发作前预判病根,悄悄下药铲除,却因“病人无觉”无名气;二哥在病情初起时药到病除,只被当成“治小病的”;而扁鹊自己,专医重病垂危者,靠穿刺放血、手术救急闻名天下,实则是“事后补救” 。《黄帝内经》早有箴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成再治,好比渴了才挖井、打仗才铸剑,为时晚矣 。
如今的就医热潮,正是对这一智慧的背离。我们熬夜加班、胡吃海喝,忽视疲劳、失眠、肩颈酸痛等亚健康信号,直到小问题拖成大病,才挤破头寻求救治。却不知中医“治未病”早已给出解决方案:未病先防,通过食疗、艾灸调理体质;既病防变,早期干预阻断病情发展;瘥后防复,康复期巩固疗效防复发。它不是玄学,而是贯穿衣食住行的健康哲学——痰湿体质多喝薏米水,阳虚体质常艾灸足三里,情志不畅可通过导引术疏肝解郁。
2007年国家就启动“治未病”健康工程,如今更有个体化养生方案、中医体质辨识系统等现代应用。健康的本质,从来不是依赖医院的“急救”,而是把养生融入日常。不用追求复杂功法,晨起一杯温水、三餐规律有度、睡前泡泡脚,都是“治未病”的实践;定期做中医体质评估,针对性调理偏颇体质,就能减少慢病风险。
郑大一附院的拥挤不会是永恒常态,当“治未病”成为全民共识,当我们学会在疾病萌芽前主动防御,医院自然会回归它应有的功能。就像扁鹊推崇的长兄那样,最高明的健康管理,不是能治疑难杂症,而是让身体始终保持平和状态。
愿我们都能拾起老祖宗的智慧,从“被动治病”转向“主动养生”,让医院不再挤成菜市场,让健康成为生活的常态。
写在最后:目前在做百年老字号的中医食养,滋养脏腑,调体质,适用于6个月以上全家庭覆盖,未来将会走进家家户户。(注意非下方平台推荐的广告)
养生馆儿推馆产康类已经跑通,外调+内养 1+1>2,快速提升门店口碑,生意范围不再局限店面三公里范围,生意空间一下打开
我的微信:15138459201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