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产业链全景图
![]()
02 全产业链分析
锂电池产业链分为上游资源、中游制造、下游应用回收三大环节,就像一条完整生产链路,上游掌控锂、钴、镍、锰等核心矿产的开采提炼,直接决定整个产业的成本与供应稳定性,中游需将原材料加工成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部件并组装成电芯和电池模组,兼具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特征,下游覆盖动力电池、储能系统、消费电子三大领域且新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早期电池陆续达到使用年限,我国动力电池已迈入规模化退役阶段,锂电池回收行业同样发展空间广阔。
02-1、市场规模
电池分一次和二次两类:一次不可充电(如碱性锌锰电池),二次可循环充放电(如锂电、铅酸电池、钠电等)。全球锂电出货量持续增长,2025 年在二次电池市场占比 67% 居首,铅酸电池占 27.90% 但增速放缓,2024 年中国产量同比降 5%。
![]()
2024 年全球锂电出货 1545GWh,2030 年预计达 5127GWh(CAGR 22.13%),钠电、固态电增速更猛,同期 CAGR 分别约 192.40%、120.79%。
![]()
03 电芯(能量心脏)
锂电池电芯是锂电池的 “能量心脏”,充放电核心功能全靠它。它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正极材料是 “能量仓库”,存着锂元素,磷酸铁锂、三元材料最常见;负极材料是 “能量驿站”,人造石墨是主流,负责接收锂离子;电解液是 “搬运工”,让锂离子在正负极间移动;隔膜是 “绝缘墙”,防短路又供锂离子通过,湿法隔膜常用在高端电芯。
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到负极储存,放电时返回正极释放电能,像 “往返通勤” 带动电能循环。常见的磷酸铁锂电芯成本低、安全好,三元电芯能量密度高,适配不同需求,生产需精密控制确保性能安全。
动力(电芯):龙头稳固,追兵提速,竞争加剧
宁德时代稳居全球动力电池龙头,2024 年装车量 339.3GWh、同比增长 31.7%,市占率 37.9%。第二梯队增速迅猛,国轩高科、欣旺达增速均超 70%,行业 CR10 从 92.8% 降至 89.5%,集中度略降、竞争升级。
![]()
储能(电芯):大容量成主流,宁德领跑
全球储能电芯向大容量发展,可降本增效。314Ah 等 300+Ah 电芯渗透率将从 2024 年 39.2% 升至 2025 年 75% 以上,依赖高压密磷酸铁锂材料。2025H1 宁德时代市占率 30%+,亿纬锂能以 13.2% 紧随其后。
![]()
04 正极材料(占比最大)
电池成本里正极材料是 “重头戏”,就像蛋糕里占比最大的核心部分。正极材料占总成本 51%,负极材料 12%,隔膜约 7%,电解质材料 4%,电池壳等结构件仅 2%。成本差异上,铁锂型动力电池电芯材料成本约 184.64 元 /kWh,而用 8 系多晶三元材料做正极的三元动力电池,电芯材料成本明显更高,约 332.21 元 /kWh。
![]()
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需求持续上涨,磷酸铁锂是绝对 “主角”。正极材料主要包括磷酸铁锂、三元材料、锰酸锂、钴酸锂等,2024 年达 335 万吨,预计 2026 年将冲到 520 万吨,2021-2026 年 CAGR 达 36.73%。2024 年磷酸铁锂出货 245 万吨,2025 年上半年 161 万吨,出货量远超三元、锰酸锂、钴酸锂等其他品类。
![]()
2024 年锂电正极材料竞争格局里,磷酸铁锂赛道湖南裕能以 29% 占比领跑,德方纳米 20% 紧随;三元材料领域容百科技 19.7% 居首,南通瑞翔 18.3% 次之,且三元 “其他” 企业占比 37.8%,竞争更分散些。
![]()
05 负极材料(集中度高)
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会持续增长,主要分碳基和非碳基两类,碳基以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为主,非碳基包含硅基、钛酸锂等材料。2024 年国内出货量 208 万吨,预计 2026 年达 330 万吨,2024-2026 年 CAGR25.96%,其中人造石墨是绝对主力,2025H1 占比达 91%。
![]()
人造石墨是负极材料的绝对主力,2025 年上半年在国内负极总出货量中占比达 91%。行业集中度高且格局稳定,贝特瑞常年稳居龙头,2025 年上半年国内市占率 20.16%,2024 年 CR3 达 49.70%、CR6 更是高达 72.70%。
硅基负极作为新兴赛道增长势头迅猛,2024 年全球出货 4 万吨,2025 年预计超 7 万吨(同比增 76%),到 2030 年有望冲到 60 万吨,2025-2030 年 CAGR 约 53.68%。
![]()
![]()
06 电解液(产能过剩)
中国电解液行业一边持续扩产,一边产能利用率逐年下滑,就像工厂越建越多但开工率越来越低。2024 年底国内产能达 524 万吨 / 年,利用率却不足 25%,产能过剩问题突出,2024 年起电解液价格也逐渐走低。溶质锂盐占电解液成本超 50%,当前主流的六氟磷酸锂在热稳定性和成本上有短板,提前布局新型锂盐双氟磺酰亚胺锂并实现技术突破的企业,有望抢占先机。
![]()
电解液成本结构中溶质占比显著,其技术迭代(如双氟磺酰亚胺锂的产业化)成为企业破局成本困局的关键,头部企业如天赐材料在新型锂盐领域的前瞻布局,已成为构筑产品技术壁垒的核心动作。
竞争格局上,行业集中度较高,新宙邦等龙头企业凭借技术积淀与产能规模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份额向头部集中的趋势进一步凸显,这一格局既驱动行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也对参与者的综合实力形成深度约束。
![]()
07 隔膜(集中度加剧)
中国锂电池隔膜出货量一直在涨,但增长速度在放缓,湿法隔膜是绝对主流。隔膜分湿法和干法两种工艺,湿法能精准控制孔径和孔隙率,就像精细打磨的高端款,主打高端应用;干法工艺简单还环保,偏向基础款需求。现在也有通过涂覆改性的隔膜,用来提升性能。
2024 年湿法隔膜出货 172 亿平方米,干法 61 亿平方米,湿法占比超 70%。行业集中度不低,2023 年 CR3 超 50%,上海恩捷常年稳坐龙头。随着行业淘汰加速、技术升级,市场会更向头部集中,龙头企业靠成本控制和技术优势,有望赚得比行业平均更多。
![]()
08 结构件
锂电池结构件就像锂电池的 “骨架 + 防护外壳”,是包裹、固定内部电芯和材料的关键部件。
核心包括电池外壳、盖板、极耳、绝缘件等,外壳负责保护内部核心材料,避免碰撞、渗漏等损伤,盖板上集成了防爆、泄压等安全结构,极耳则是电流进出的 “通道”,绝缘件保障各部件间不发生短路。
规模及竞争格局
中国锂电池结构件市场规模一直在扩大,科达利是这个赛道的 “领头羊”。结构件就像锂电池的 “骨架”,下游客户认证流程复杂、耗时长,供应链合作关系紧密,客户粘性很强。这个行业门槛不低,得靠高端设备生产,对固定资产投资要求高,而且产品指标严、研发制作流程复杂。那些在技术积累、客户资源和资金规模上有优势的企业,能在锂电技术升级中拿到更多市场份额,而科达利长期占据行业龙头地位。
![]()
09 制造设备
国产锂电设备性价比高,能帮电池企业省钱,而且正逐步实现国产替代,不少环节国产化率已经超过 90%。锂电池制造分前段、中段、后段三个环节,其中前段设备最值钱,占总价值的 44%,全流程里涂布机、卷绕机、分容化成柜是价值最高的三类设备。
中国锂电设备市场规模一直在涨,涂布、卷绕、分模切这些设备,靠着国产成本优势,国产化程度都超 90%。不过目前国产锂电设备在技术创新和自动化水平上,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国内企业加大研发升级后,国产替代的趋势会更明显。
![]()
锂电池制造设备市场规模2024 年 660 亿元(降 10%),2025 年预计 550 亿元(降 27%),2026 年预计 630 亿元(增 15%),2027 年预计 850 亿元(增 35%)。
锂电设备各环节国产化率,涂布、卷绕设备近 98%,分模切设备约 95%,组装线约 92%,检测设备约 90%,叠片设备约 90%。
![]()
10 总结
锂电行业未来将保持稳健增长态势,核心驱动力来自储能和新能源车市场的持续扩容,低空经济等新场景也在不断催生增量需求。
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储能的经济性日益凸显,成为电网稳定的关键支撑,而新能源车虽增速放缓但销量仍将稳步提升。
技术层面,固态电池正加速向量产推进,钠离子电池也在储能、电动自行车等领域开启商业化应用,两者将逐步解决现有电池的安全和成本痛点。同时,动力电池退役高峰来临,回收技术的突破让锂、钴等资源回收率大幅提升,既缓解了原材料供应压力,也形成了资源循环体系。
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建厂、技术输出应对贸易壁垒,中东、欧洲等海外市场成为重要增长极。行业虽面临原材料价格波动、技术路线竞争、回收体系不完善等挑战,但在需求拉动、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下,长期发展潜力依然充足,将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核心作用。
![]()
下方扫码直接加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