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的晨光还未穿透薄雾,穿着蓝色或黄色工装的外卖骑手已穿梭在街巷中——如今,这支曾以男性为主导的队伍里,越来越多女性的身影正打破“体力行业”的性别壁垒。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短短两年间,美团平台女性外卖员数量从50万出头跃升至70万以上,增长速度远超外卖员群体总体增量;若按此趋势推算,2027年女骑手规模将突破百万大关,创下历史新高。
一个尖锐的问题随之而来:外卖配送依赖体力、需应对风吹日晒与高强度时效要求,曾是男性“体力优势”的专属领域,为何越来越多的母亲、妻子、女儿,要争相涌入这片“不属于她们的江湖”,与男性争夺生存资源?答案藏在我们不愿直面却无法回避的经济现实里,藏在无数家庭的债务账单中,更藏在时代转型期个体的生存挣扎里。
“每月房贷4800元,车贷2000元,孩子学费1500元,丈夫打零工每月收入不稳定,我不跑外卖,这个家就撑不下去。”来自河南商丘的女骑手李娟的话,道出了无数同行的困境。数据揭示了更残酷的全貌:2021年的调查显示,外卖骑手中有62%身负债务,其中近半数债务来自房贷与车贷,三成源于创业失败。而2024年中国家庭平均负债规模达15万元,房贷占比接近一半,反观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仅10万元——这意味着一个普通家庭需不吃不喝一年半,才能还清所有债务。
![]()
在家庭经济承压时,女性往往成为最后的“风险兜底者”。当丈夫的收入难以覆盖月供,当孩子毕业后因学历贬值找不到稳定工作,母亲们不得不放下围裙、骑上电动车,把“妻子”“母亲”的身份暂时叠加上“骑手”的标签。尤其对宝妈群体而言,外卖行业的“时间自由”成了唯一的吸引力:送完孩子上学后接单,孩子放学前收工,既能兼顾家庭,又能赚得即时收入。北京某外卖站点负责人透露,站点内30%的女骑手是宝妈,“她们每天掐着点跑单,中午在电动车上啃面包,就为了省下时间多送两单,给孩子买辅导资料”。
这种“突围”并非主动选择,而是生存压力下的被动妥协。当家庭债务像潮水般漫过生活的堤坝,女性只能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一道脆弱的防线。
踏入外卖行业的女性,面临的不仅是体力上的挑战,更是男性主导环境中的隐性伤害与制度性漠视。在不少外卖员工作群里,荤段子、低俗图片成了“日常调剂”,还有男骑手以“兄弟聚会”为名,频繁邀约女同事深夜喝酒撸串——这些在男性看来“无伤大雅”的互动,却让女性陷入持续的恐惧与压力中。“我退了三个工作群,因为总有人发不堪入目的内容,拒绝喝酒还会被说‘装清高’。”广州女骑手陈敏无奈表示,为了避免麻烦,她只能尽量避开男同事的聚集区,独自在角落休息。
更令人揪心的场景,发生在街头巷尾:有人拍到盛夏40℃的高温天,一位女骑手将几个月大的婴儿塞进外卖箱,自己骑着车在车流中穿梭;还有人见过女骑手在寒冬里痛经难忍,却因担心超时罚款,咬着牙爬楼梯送餐。算法不会因性别而“手下留情”——无论暴雨还是暴雪,无论是否处于生理期,订单提示音响起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出发,超时、差评带来的罚款,可能让一天的辛苦付诸东流。
![]()
某外卖平台的订单分配数据显示,女性骑手接到的远距离、高楼层订单占比并不低于男性,但体力上的差距让她们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同样送3公里的订单,女性可能要提前10分钟出发;爬6楼送餐,男性跑两趟的时间,女性或许只能跑一趟。而她们的丈夫,即便知晓妻子的艰辛,大多也只能默许——在家庭债务的重压下,“心疼”成了最奢侈的情绪。有人调侃“每点一份外卖,都是在为中国房地产债务‘做贡献’”,这句玩笑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无奈。
女骑手数量的激增,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经济转型期的结构性阵痛。调查显示,50%以上的女骑手曾从事服务业,19.8%来自制造业,10%从事农业,另有45%曾在小微企业或个体户中打工——她们曾是餐厅服务员、工厂流水线工人、街边小店店主,而这些行业,恰恰是本轮经济调整中最先受到冲击的领域。
餐饮业的消费降级肉眼可见:海底捞推出自助小火锅下沉社区,“拼好饭”成为打工人的日常选择,连锁餐饮纷纷缩减门店规模,曾经需要大量服务员的餐厅,如今更倾向于雇佣会拍短视频、能操作电子点单系统的年轻从业者,留给中年女性的端盘子岗位越来越少。制造业的转型则更为残酷:低端制造业利润下滑,工厂要么升级无人化设备,用机器人替代流水线工人,要么转向雇佣体力更强、薪资要求更低的劳动力,“过去把女人当男人用,现在连‘当男人用’的机会都不给了”。
![]()
在AI新周期与传统旧周期的更迭中,体力和技能都不占优势的女性,成了最先被淘汰的群体。更致命的是,她们中的大多数人,自始至终都与“五险一金”“社会保障”无缘——在小微企业打工时,老板很少为员工缴纳社保;失业后,没有失业金可领,没有医保可依。当失业与债务同时袭来,她们没有“兜底”的退路,只能选择门槛最低的外卖行业:买一辆电动车,下载接单软件,第二天就能开工,不需要学历,不需要技能,多送一单就能多赚一份钱。
这种“收入掌控感”成了她们最后的安全感:不用害怕老板拖欠工资,不用忍受上司的欺压,送几单就能拿到几单的钱。但这份“自由”的代价,是没有社保、没有年假、没有工伤保障,是风吹日晒中的奔波,是交通事故的风险,是随时可能被算法淘汰的不安。
外卖行业真的能成为女性的“救命稻草”吗?答案或许是否定的。这是一个供需关系高度紧张的行业,每个骑手、商家乃至消费者,本质上都是平台算法的“棋子”。男性骑手被当成“牛马”驱使,超时、差评、罚款,稍有不慎就可能“一天白干”;而女性骑手,连“牛马”的待遇都难以企及——体力劣势让她们在抢单、送餐中处处被动,竞争却越来越激烈:当越来越多女性涌入,她们要和同样背负房贷、车贷的男性骑手争夺有限的订单,原本就紧张的“蛋糕”,被切分得更碎。
![]()
某外卖站点的统计显示,骑手半年流转率高达90%——100个骑手中,有90人会在半年内离职。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这份辛苦:夏天的高温会晒脱皮,冬天的寒风能冻僵手指,客户的投诉可能让一周的收入归零,交通事故更是悬在头顶的利剑。一位女骑手说:“我知道这份工作做不长久,但我现在想不了那么远,先把这个月的房贷还上再说。”
我们尊重这些女性的勇气——不是“闯入男性世界”的勇气,而是不惜一切代价生存下去的勇气。但更该思考的是:当外卖行业成为她们的“退路”,当她们离开这片战场时,下一站在哪里?是继续寻找下一个“低门槛”行业,还是彻底被时代浪潮吞没?
百万女骑手的狂奔,不是一则励志故事,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时代问卷,每一个在街头奔波的女骑手,都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参与者,也是最需要被看见的人。有人说“女骑手增多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说明女性顶起了半边天,实现了男女平等”。但这种“平等”,更像是生存压力下的被迫选择——如果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如果没有生活压力,如果社会保障能覆盖到每一个人,谁愿意在风雨中奔波,把孩子塞进外卖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