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在固态电池上研究了几十年,花了上千亿资金,到现在2025年11月,还没一家真正能够把全固态电池大规模上架市场的。
早从上世纪末,日本丰田就琢磨着怎么取代传统锂电池,韩国三星和LG也从2010年代初跟上,中国比亚迪和宁德时代2010年代中期发力。
结果,宣传一波接一波,突破新闻天天有,可实际量产车上车的基本是半固态或准固态这种过渡产品。
![]()
上世纪90年代,日本就零星研究固体电解质,丰田2010年正式立项,砸钱建实验室,专利堆了上千项。
韩国三星SDI和LG能源解决方案差不多同期起步,政府补贴一大把,2015年国家项目上马。
中国起步稍晚,比亚迪在2014年搭实验室,宁德时代在2016年组建团队,专利数量很快就超了全球一半。到2025年,中国专利1.3万多项,日本韩国加起来也追不上。
![]()
全球电池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上千亿美元,中日韩占了大头,中国尤其猛,生产80%锂电池。
但固态电池市场,到2025年才16亿美元,基本是试点和小批量。
因为全固态从实验室到工厂的跳跃太大了,材料、工艺、供应链全得重新研究。
![]()
技术难题是核心问题,固态电池简单说就是把液态电解质换成固体的,安全高,不漏液不爆炸;能量密度1.5倍以上,百公斤电池能跑1000公里;耐温从-40℃到100℃。
但换成固体后,界面接触成了大麻烦。电解质和电极的接触面像两块砖头拼一起,只有少数点真正贴合,离子传输阻力大,容易堆积形成锂枝晶,长大能戳破电池,短路起火。
电极用着可能会膨胀收缩,接触后更松,容量衰减飞快。
![]()
材料选择上也是个大问题,聚合物易加工但导电差;氧化物便宜安全但传导弱;硫化物导电好,却怕空气怕水,生产得在惰性环境里,成本高。
丰田专注硫化物,2023年测试稳定性出问题,生产线调试拖到2025年还卡着。
三星并行氧化物和硫化物,2024年纯度不均,一致性差。比亚迪多路线齐上,但界面剥离老是冒头,得反复调涂层工艺。
![]()
这些问题得不断试错,资金成本消耗大,日本丰田投了1500亿日元,韩国LG数百亿韩元,中国宁德时代研发费占营收10%以上。
况且,供应链也跟不上,高纯锂金属全球产能就够实验室用,工厂一上就短缺了。
中国的发展情况稍微乐观点,比亚迪和宁德时代2023年先推半固态,上车测试,能量密度300Wh/kg,积累经验。
![]()
2024年比亚迪产60Ah电芯,2025年2月确认2027年装车。宁德时代2023年验证1000km原型,2025年底20Ah工艺过关,也瞄准2027年。
央视10月报道,中国科学家突破了三个关键技术:特殊胶水用碘离子稳界面;小化学组分加速锂离子动,容量增86%;氟强化让材料弯2万次不坏。
但这些技术到2025年11月,还在实验室优化,没有进入大规模生产线中。中国的优势在产业链齐全,从上游材料到下游应用,协同性强。但2025年固态电池规模才占全球80%,主要是以半固态电池为主导。
![]()
固态电池市场中国领跑,但全固态卡在材料兼容和成本上。持续投入是关键,谁先攻克界面和供应链问题,谁就赢。
三国发展策略不同,中国渐进半固态建链,日本深挖单路线,韩国靠国际合作。但到2025年11月,谁也没有真正量产全固态电池。
未来,电动车需求上涨,电池市场3TWh,固态会慢慢发展起来,但别指望一夜爆。产业链迭代得一步步走,这场持久战拼的是耐心和钱,中日韩还得继续。
![]()
1、排除技术难题 明确量产时间表 全固态电池加速突围 中国能源报 2025-11-0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