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奇闻异事与奇谈怪论(六则)
(4)自由不是无代价的
世界各国都有关于本国英烈的纪念碑。纪念碑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文化。但是,我所知道的多数纪念碑只是一块刻字或不刻字的石头。而给我印象深刻质态格外与众不同的纪念碑有四处:
——巴黎凯旋门及圣火坛。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墙外长燃着不熄圣火的火坛。
——西班牙赛格维亚山上的阵亡战士纪念碑。
还有就是华盛顿的韩战纪念碑(Korea Veterans Memorial)。这也是我平生所见过的寓意最丰富、造型最独特、哲理最深刻的纪念碑之一。而更使我难忘的则是我自身在这里所亲身经历的一幕往事。
美国韩战纪念群雕与越战纪念墙相对应,建造在林肯纪念堂的右侧。这个韩战纪念碑,准确地说,是一个被政治家和艺术大师精心设计和作了高度艺术化处理的建筑和雕塑纪念园区。纪念区由三部分组成:
![]()
第一部分造型是19个高度仿真的不锈钢美军雕塑群像。与苏联模式的造型群雕不同的是,这些美国士兵造型高度写实,仿若一队真人披挂着伪装服持枪踟蹰前行,前方是美国的国旗。每个士兵的面部被渲染出不同的感情和表情───或疲惫,或坚韧、或勇敢、或迷茫。
这十几个钢铁铸造的士兵布列成一组散兵线,不规则地散列在青草地上。无论白天或黑夜——这些士兵都以战斗队形伫立在这片草地上,每一个身临其境者到此,都不会不感受到一种震撼!这群士兵就是朝鲜战争中美国大兵们的缩影。
纪念区的第二部分,是一座黑色的花岗岩纪念墙。在墙上,浅浅蚀刻而若隐若显着一些美军士兵的面容。据说这些形象都具有真实的原型,所有这些面容都是根据韩战新闻照片中美军无名士兵的真实记录而临摹刻录下来的。纪念墙的花岗岩是抛光的,侧面那些不锈钢士兵的塑像群可以映射在墙上。因此当人走过时会注意到,群雕与浮雕的两组造型流动地、互为背景地融合为一体。这座墙的尽头,则是整个纪念园区的点睛之笔,镌刻着一句格言:
“freedom is not free”——“没有无代价的自由”!
纪念区的第三部分是一组设置于地的黑色石座,在每块石头上都镌刻有文字。置于这组石头雕塑群正前方一块是主题石,石上镌刻着如下铭文:
“我们的国家以它的儿女为荣——他们响应召唤,去保卫一个他们从不了解的国家,为素不相识的人民献出生命!”
还有一些石头上记录着在韩战中死亡的美军人数、联合国军人数等。(据有关资料 ,韩战中联合国军总伤亡约65万人,其中美军死亡5万6千人,总伤亡约17万人。
但是,这个数字现在被篡改了:美国韩战纪念碑上的美军死亡人数从54,246人变更为36,574人。据说这是更精确的数字。历史讲述,总是服务于人类需要而改变的。)
![]()
![]()
我一路缓缓地走来,只顾阅读这些碑文,思索其政治含义和历史涵义,不知不觉中与伴侣们失散了。
读完最后一块碑文,我感到有必要在此留下影像。附近正好有一个美国白人老太,我想请她帮我。我摘下相机,请求——Lady,Can you please help me for my camera up?
然而,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个老太把我的相机接去,什么也不说,就把它丢到草地上,然后昂头转身离去。那一瞬间,我在她眼中读到了一种冷蔑和敌意。我知道,这老太可能注意到我是中国人。
我从地上捡起相机,默默目送老太的背影,怅然若失。我心中突然涌起一种被撕裂般的苍凉之情。
时当深秋,华盛顿的天空湛蓝似海,而金风黄叶周边浸润着萧瑟的秋气。我感受到了这个园区中弥漫的敌意。于是我赶紧找到同伴们仓促离开了那里。
归途中我想到,关于这场朝鲜战争,在中国早已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而且按照对手的意识形态被解构多年了。
——但是美国人从来没有忘记历史。真实的美国人,不仅生活在情感中,也生活在政治、宗教和意识形态中。
这座韩战纪念碑1996年建成,总统克林顿亲临剪彩。据说全部资金来自捐款——许多捐款人是参加过韩战的老兵们。
而中国人呢?对历史中的一切似乎都已忘却。当年签署停战协定的联军司令官李奇微说:韩战是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生的一场错误的战争。而当今中国精英认为韩战似乎是中国人的错误。多年来沉醉在友好、伙伴的混沌温水之中——这温水大概就是希腊神话中所谓忘川,那条通向死亡谷的遗忘之河吧?
(5)除了法国人都是野蛮人
![]()
走遍世界,感受各国人的族性风情确实不同。英国人古板,德国人严刻,奥国人高贵,意大利人浪漫,西班牙人奔放,南美人洒脱,美国人流氓,日本人拘谨,韩国人无赖,香港人势利虚伪,台湾人小家子气。
法国上流人士品味优雅,礼貌周到,内心倨傲。
法国多数人懂英语不讲英语。如果你在巴黎街头用英语问路,几乎没人睬你。因为法国人认为英语是俚俗语言。
在法国有一次与一位出身贵族的法国朋友共餐,他酒后吐真言,我听不懂,我的翻译告诉我:他问我知不知道当年法国贵族怎么看世界上的人?我答:不知道。
翻译转述说:18世纪的法国贵族认为,除了法国人,世界上都是野蛮人。除了巴黎城里人,法国人都是乡下人。
此前我们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中国历史文明的国际地位以及与法国文化的比较。显然,这位骄傲的法国君子在调侃我。于是我对翻译说:请你告他,法国文化的优雅精致的确值得骄傲。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母,法兰西是启蒙时代以来西方文明之父。法国最美的宫殿是凡尔赛宫。修建凡尔赛宫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一年只洗一次澡,所以庞大精美的宫殿设计中居然没有澡堂和厕所的地位。凡尔赛宫的欧洲花园华丽之极。但园中有园,其中最美的花园是中国园,那个园林的原型是苏州园林,17世纪的天主教传教士画图带回法国的。
17—18世纪许多法国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但他们在中国传教并不成功,倒是把孔夫子、易经64卦和内阁制以及重农学说,还有瓷器和中国风尚带回了巴黎。于是有了洛可可艺术(中国风)。①
①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18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风行欧洲的一种艺术样式。洛可可的本义是贝壳,开始是指用贝壳、石块等建造的岩状砌石,灵感源于中国的清代家具的螺钿艺术和苏州式假山,具有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艺术趣味,也指具有贝壳纹样曲线的主题,成为以室内装饰为主体的样式名称。
![]()
![]()
(6)高处不胜寒
![]()
某日友朋相聚,席间遇一长者,体态消瘦,貌清奇不喜多言。
友朋告:此非凡人。年近70,犹喜周游世界做“驴友”。屡历大难不死。去过南极,尝徒步穿越爪哇原始森林,近日方攀珠峰登顶而归。
我闻言肃然起敬,问:当您站在世界最高峰顶上,感受如何?
他淡然一笑,答:只想快点下来。
我又问:攀顶途中风光如何?所见印象最深刻者为何?
答:登山遇难者之冻尸。
余惊问:多乎?
答:自7000米以上,沿途不时相见,交错枕藉。有时遇峭壁而上攀,所能援手措足者,或竟唯有与危岩冻合为一体之僵尸。而它们都是先前攀峰的遇难者,或瞑目或张目,肤色栩栩如生。
此公言,攀登珠峰时最恐怖的事情就是丢失墨镜。因雪光反射紫外线极强,脱镜子即致盲。
为避免灾难,事前都要准备很多副雪镜。他准备了10多副。但是攀步艰难,途中会不断损坏、丢失。下山时只剩下所戴的一副,再丢就完蛋了。
我问:丢了会怎样?答:瞬间失明——谁也帮不了你,没办法,那只能留在山上。
他告我,同攀峰者中就有一人,下山途中镜子失落。于是只能默默地倚岩瞑目,队友们默然而过,谁也无言,谁也无奈。那个人就永远留在雪山上了。很冷酷,但是没有办法。
早期,攀登高山常被称作“征服”,登临绝顶,意味着人类征服了大自然。然而历经数十年的珠峰攀登之后,一代代登顶者回头审视,却很难再怀有这种征服者的“自信”,在绝顶上获得的最大感受只是敬畏与感恩。
冰峰苍茫,雪光无言。只有在自然的默许下,人类才可以置足高山之巅。而人来复人去,山依旧在那里。
高处不胜寒。诚如一位攀登者所言,每个攀登者最终获得的是这样一种感悟——也许来时怀抱着征服自然的雄心,但走时所带去的却是被大自然征服和宽恕的敬畏之情。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