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比特朗普还硬气?德外长访华前,连续3次发难,中方态度坚决

0
分享至

现在的德国,看起来似乎比美国还更硬气。德外长10月份访华计划,因其错误涉台言行而被迫搁置。

好不容易打通王毅外长电话,德外长也明确表示想要将访华事宜再次排上日程。但德方这段时间不是为访华创造条件,而是连续对华发起三次挑衅。

在近期中德外长通话期间,王毅外长明确表示,一中原则是中德关系最重要的政治基础,希望德方能够支持中方的统一立场,反对一切“台独”行径。然而王毅话音刚落,德方却又开始在涉台议题上挑衅。





近期的欧洲,尤其是德国,在对华关系上显得有些让人看不懂。一边是德国外长瓦德富尔急切地表达想要重新安排他的访华行程,释放出希望沟通的信号。

但另一边,柏林方面却接二连三地在中国最敏感的经济和政治领域搞出了大动作,亲手为对话设置了重重障碍。



这就构成了一个很奇特的外交悖论。

你想想,德外长的访华计划在10月份就曾因为他不当的涉台言论而被搁置,这教训还不深刻吗?



可就在这之后,德国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打出了一套猛烈的“三连击”:先是央行行长公然喊话要对华“报复”,接着是议会推动以“国家安全”为名的贸易审查,最后甚至还给“台独”分子搭起了官方舞台。

这一系列自相矛盾的操作,到底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极限施压策略,还是某种内部失控的焦虑在对外发泄?柏林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着实让人费解。



要理解德国的行为,得先看看他们自己家里遇到的烦心事。

德国对华态度的突然强硬,根源可能并不在于地缘政治上的野心勃勃,而是一种深刻的、源自内部的经济不安全感。说白了,就是对饭碗的焦虑。



首先是产业焦虑。德国人最引以为傲的汽车工业,如今正被中国电动汽车的浪潮拍得晕头转向。

当中国品牌的电动车在欧洲市场销量激增时,德国本土的汽车巨头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竞争压力,更是一种传统工业优势正在瓦解的恐惧。



这动摇了德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也暴露了其在产业转型浪潮中的被动和迟缓。

紧接着是资源焦虑。这一点可能比汽车行业的冲击更为致命。德国的高科技产业,据称有高达95%的稀土需要从中国进口,这几乎是被人扼住了命脉。



所以,当中国在10月份宣布加强对部分稀土产品的出口管制时,德国政商界的神经立刻就绷紧了。

这解释了为什么他们马上要搞的那个贸易政策评估,会把原材料进口列为重中之重。



这种焦虑已经强烈到什么程度了呢?就连一向稳健的德国央行行长约阿希姆·纳格尔,都在11月7日站出来发表极具政治色彩的言论。

他公开宣称欧洲的“核心产业”受到了来自中国的贸易威胁,呼吁欧洲做好“反制”准备。

一个管钱的金融官员,开始大谈特谈地缘政治对抗,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它恰恰说明经济上的不安已经蔓延到了德国的核心决策圈。





当焦虑达到顶点,德国便开始动用它的“压力工具箱”,试图把这种内部的不安情绪转化为对外的实际行动。

他们似乎认为,通过主动制造摩擦和矛盾,就能逼迫中方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让步,从而换取自身的安全感。



经济工具箱里最显眼的一张牌,就是德国联邦议会推动的一项跨党派动议。这项动议由两个不同政治派别的党派联手提交,计划在11月14日进行讨论。

他们给出的理由非常冠冕堂皇——“国家安全”。但审查范围却暴露了真实意图,它覆盖了能源供应、原材料进口以及关键基础设施投资等所有能被中国“卡脖子”的领域,目的就是为了给未来可能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铺路。



更早之前,甚至有德国政治人物提议要对中国的钢材征收进口税。

政治工具箱里的牌,打得就更出格了。德国选择在台湾问题上做文章,这无疑是风险最高、也最容易激怒中国的选项。



他们精心策划了一场名为“柏林自由大会”的活动,这场活动绝非普通的民间交流,而是带有明显的德国官方背景。德国联邦议会议长计划亲自出席,这已经大大提升了活动的政治层级。

更过分的是,他们还向台湾地区前领导人蔡英文发出了邀请,让她在这场大会上发表演讲。蔡英文本人也计划在11月8日抵达德国参会。



与此同时,台湾地区副领导人萧美琴近期也在欧洲议会频繁活动。

德方这一连串的操作,等于是把一场本可以低调进行的交流,硬生生升级成了官方色彩浓厚的政治挑衅,其试探中方底线的意图昭然若揭。



最后是话语工具。央行行长纳格尔的强硬言论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不仅是在表达个人观点,更是在刻意营造一种“整个欧洲都准备报复”的舆论氛围,试图对中国施加巨大的心理压力。

然而,德国这套由焦虑驱动的对抗策略,存在着致命的缺陷。



它最大的问题在于,严重低估了中国捍卫自身核心利益的决心,并且在行动中破坏了解决问题最需要的东西——政治互信。

这让德国陷入了一个荒谬的困境:为了寻求对话,却亲手摧毁了对话的基础。





就在不久前,中国外长王毅在与德国外长瓦德富尔通话时,刚刚再次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国关系“最重要的政治基础”。

王毅明确要求德方要支持中国的统一立场,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话音刚落,柏林就迫不及待地为蔡英文提供了官方平台。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矛盾行为,让其所谓的对话诚意显得无比廉价和虚伪。



德国似乎认为,自己可以模仿美国的极限施压策略,通过反复横跳来获取谈判筹码。

但他们似乎忘了一点,德国自身的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特别是那95%的稀土依赖,让它根本不具备与中国进行全面对抗的资本。



这种策略上的误判,让人不得不联想起德国在能源问题上的前车之鉴——为了意识形态,不顾自身利益放弃了来自俄罗斯的廉价能源。

如今在对华政策上,人们有理由怀疑,德国是不是又一次被非理性的情绪和外部因素所绑架。



对于这种挑衅,中方的回应向来是坚决而明确的。中国驻欧盟使团在短期内连续发出四次强烈抗议,用词严厉。

而且别忘了,瓦德富尔外长10月份的访问就是因为不当言论被搁置的。

这些先例都已经清晰地表明,中国绝不会在主权问题上做任何交易。德国的施压,非但没有换来预想中的妥协,反而制造了新的危机,让本就脆弱的互信雪上加霜。



结语

回过头来看,德国当下这套令人眼花缭乱的对华政策组合拳,与其说是一项深思熟虑的宏大战略,不如说更像是一种由内部经济焦虑驱动的应激反应。

这看似强硬的“三连击”,打出去的每一拳,实际上都重重地砸在了中德关系的基石上。

它既解决不了德国在供应链安全和产业转型中遇到的根本难题,反而正在让德国丧失通过务实对话与中国携手解决这些问题的宝贵机会。



未来的中德关系会走向何方,关键要看德国的决策者们,能否从意识形态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能否正视自身焦虑的真正根源,并最终选择一条更具建设性的道路。

是继续在充满误判和风险的对抗之路上蒙眼狂奔,还是回归理性与务实,重新寻找合作共赢的可能?这个选择题,柏林必须尽快给出一个答案。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井普椿的独白 incentive-icons
井普椿的独白
智愚各有营,君子独脩吉。
4599文章数 416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