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到此一游VS深度入戏,别让数字文旅同质化“杀死”复购率

0
分享至

【文/观察者网 王勇 编辑/赵乾坤】

我国“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要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推动数字文化建设,探索数字文明新形态,是数字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中的应用已逐渐普及,如在线产品预订、数字虚拟展陈、人工智能、石窟数字复原等,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还为文旅产业的管理和运营带来了便利,展现出数字化技术在文化资源供给和传播方面的巨大潜力。

数字化赋能为文旅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

“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日前由北京东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发起举办的“正阳同心·中轴线上话IP”启动仪式暨2025数字IP全球化价值对话活动上,北京市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表示。

孙新军介绍,近年来,北京市东城区以文化为引领、科技为支撑,全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通过以文化根脉筑牢数字 IP 的精神内核,以数字技术激活文化传播的时代密码,以全球视野搭建文明互鉴的数字桥梁,形成了大 IP 带动小项目、龙头企业带动小微企业的产业生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孙新军同时强调,“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标识融入数字IP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城乡规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数字中国建设,潜移默化地助推了中华文脉传承赓续。”


游客在体验VR开车视觉中国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各个行业,文化和旅游产业也不例外。数字化赋能文旅产业的实践不断涌现,为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

“数字化赋能文旅产业的过程中,跨界融合成为了一个重要趋势。例如,景区通过与科技企业合作,推出AR智能数字平台,将AR技术应用于文创产品中,提升了文创产品的客单价和传播量,这种跨界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有力地促进了两者的创新性发展。” 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团分团秘书长、北京东城新联会轮值会长、文旅专家钟晖对观察者网表示,“数字化技术为游客提供了更加沉浸式的体验,游客可以通过VR、AR等技术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同时增强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知名漫画家乌合麒麟对观察者网表示,“数字IP和传统文化IP是相互赋能的关系。文化IP的定义是有核心内容表达、具有辨识度、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的符号或品牌形象,但文化IP能否转化为数字IP,取决于内容是否适合互联网传播。”

乌合麒麟划重点:城市IP炼成术,不能缺少这“三度”

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是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2024年《数字文旅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6年培育100个数字文旅标杆项目,数字文旅消费规模突破1.5万亿元。

乌合麒麟表示,数字文旅是文旅业当下正在积极探寻的发展方向,传统文旅项目会受到空间、物理地域的限制,且每个项目相对独立,很难和线上线下、包括商家产品店铺上下游打通。而数字文旅是一条串联的纽带,能够以城市为单位打造全盘文旅数字化项目,可以通过虚拟导游、情节串联、任务发布等一系列方式,为游客打造不同游玩时间、场景的整套旅游体验,同时不受景区景点位置的局限。“基于文旅题材的创作,宣扬我们的河山之美、人文之美一直是我创作的方向之一,比如我之前曾经为哈尔滨、天津、雄安新区、内蒙古等地创作过宣传当地文化IP的作品。” 乌合麒麟说,“每张作品我都会考虑用最适合当地IP的表现形式,也会结合当下热点。我们团队也一直都在做文旅数字化升级这块的内容,也曾打造过包括成都天府大道的元宇宙街区‘交子乐元’、天府广场AR数字跨年秀(2023年)等数字文旅项目。”

钟晖提到,数字化技术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文旅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游客需求,优化产品和服务。同时,数字化技术还可以促进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创造出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深化,文旅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钟晖说,“未来,文旅企业可以进一步探索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文旅产业中的应用,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文旅产品和服务。”

“我的作品本质上属于一种新的艺术表达形式,我一直认为传统艺术理念要和新的技术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更符合新时代的作品,同样,传统文旅在保有各自文化特征和文化符号的同时,也应该拥抱新技术,发挥新手段,增加新体验。做到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这也契合当下年轻人的消费观念。” 乌合麒麟说。 “广度、深度和温度是目的地城市打造文旅IP要把握的首要原则。” 乌合麒麟表示,大型文旅IP一定是城市IP本身,“数字之城”“未来之城”“历史之城”是城市IP的广度;同时,通过深挖传统文化,发掘更多的当地特色、非遗、美食、历史故事、文化名人等一系列内容,增加城市IP的深度。“此外,利用元宇宙技术和数字手段加深游客的体验感、参与感、获得感,来提升城市IP的温度。通过整体规划、文化符号、数字升级三点结合,才能打造最有竞争力的旅游品牌。” 乌合麒麟表示。

“打造差异化IP,同时强化版权意识”

当前,我国文旅市场数字IP同质化严重,且缺乏文化深度。有数据显示,60%以上的文旅IP集中于“古风、山水”类,缺乏地方特色与原创性。游客对“同质化IP”的满意度仅35%,复购意愿不足10%。


游客在博物馆体验数字化修复文物。视觉中国

中国动漫集团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主任高东旭指出,“有30%的文旅企业表示‘数字技术投入大但效果不达预期’,部分VR/AR项目因体验卡顿、内容单一被闲置。70%的文旅IP仅在上线初期有热度,缺乏持续内容更新与用户互动,平均生命周期不足1年。”

“当前,数字IP侵权成本低、版权保护难也是行业痛点之一。” 高东旭说,根据中国版权保护中心2023年的数据,数字IP(如图片、视频、虚拟形象)侵权案件年增长52%,80%的侵权行为因“取证难、维权成本高”不了了之。“文旅IP侵权维权平均成本超15万元,而侵权方违法所得平均仅3万元,诸如此类的状况严重阻碍了数字IP的创新性发展。”

高东旭强调,文旅企业要强化版权意识,降低侵权和被侵权风险,利用区块链技术为数字IP确权,联合行业协会建立侵权举报平台,简化维权流程。“深耕文化内核,打造差异化IP,如挖掘地方非遗、民俗、历史典故等独特资源,联合文化学者+设计师共创IP是破局路径之一。” 高东旭建议,文化旅游行业在打造数字IP时,应优先选择“低成本、高体验”的数字技术(如短视频、轻量化小程序),避免盲目跟风VR/AR等重资产项目。同时构建运营生态,延长IP生命周期,建立“内容更新+用户互动+跨界联动”的长效运营机制,每月输出至少3条IP新内容。如西安“大唐不夜城”IP,通过“每月主题活动+短视频话题运营+品牌联名”,持续保持热度,IP生命周期超5年,年接待游客超1800万人次。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飞诺门阵科技创始人沈寓实表示,文化创意是一种个性化视角,只有引领年轻一代消费方向的个性化、差异性IP、文创产品才能吸引关注。此外,从科技视角来讲,文化内容进入现代媒介、进行数字化呈现,要求创作者应更多融入科技意识。

沈寓实提到,文化创意、数字IP等文化新质生产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一套全新的生态系统来培育,包括新机制、新体制等。“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我们谈论AI与传统中国文化的结合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探讨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承与传播方式。”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观察者网 incentive-icons
观察者网
全球视野,中国关怀
127519文章数 184937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